《史记》记载霍去病一“黑料”,巫蛊之祸后才发现,他真是聪明

提起霍去病,第一个出现在笔者脑海中的辞藻就是“军事天才”。

霍去病绝对是一个为打仗而生的天才,17岁就成为票姚校尉,仅率领八百骑兵就敢纵横大漠,并且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时便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霍去病用兵方式非常灵活,尤其擅长使用“闪电战”,往往能够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可惜天妒英才,本该大放异彩的霍去病却在24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史记》记载霍去病一“黑料”,巫蛊之祸后才发现,他真是聪明

仅仅7年的戎马时间给霍去病带来了无限荣耀,可以说他是一个满身“光环”的人,然而《史记》中却记载了一个霍去病的“黑料”:

“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霍去病出征时,皇帝赏赐给他数十车肉(古人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比喻精美的食物),然而在塞外出征的时候,有些将士都已经饿得半死,骠骑将军霍去病却不给他们食物,依旧还玩着“蹋鞠”游戏。等到回去的时候还剩下大半,只能扔掉。因此,司马迁评价其为“贵,不省士(出身富贵不体恤士兵)”。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霍去病是一个非常不体恤士兵的将领。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如此不体恤士兵的将领很容易被士兵反叛吧?讲到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霍去病擅长迂回、闪电战等惊险的战术,对于士兵们的忠诚度绝对要求很高,若霍去病真的不得军心,他的这种战术能施展吗?士兵们有反心或者是打仗不出力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史记》记载霍去病一“黑料”,巫蛊之祸后才发现,他真是聪明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思考:霍去病此举其实大有深意。在笔者眼中,霍去病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他还是一个非常懂得政治的聪明人。

一个强大的帝王不仅仅要对外取得强势,对内也要有十足的手段,致使各大臣形成平衡之势,避免一家独大。很不巧的是,当时的卫家,就有“独大”的潜力,卫子夫乃是汉武帝的皇后;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卫青的兄弟卫长君、卫步、卫广等也都身居高位;而霍去病又是卫青的外甥,自然属于卫家派系。

如此豪华的阵容怎能不被汉武帝忌惮?虽说卫家并未违反之举,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皇权眼中,你有实力你就有罪!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为此诛杀过很多大臣。对于这个道理,卫家自然也是知道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曾记载:

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叫做苏建的人让卫青去养一些门客,用以得到招贤纳士的好名声。然而卫青却认为招养门客反而会让天子忌惮,因此从不养士。

《史记》记载霍去病一“黑料”,巫蛊之祸后才发现,他真是聪明

早在西汉开国初期,萧何就因为爱护百姓而遭到刘邦的不喜,为了解除刘邦的顾虑开始欺压百姓,这才避免了杀身之祸。萧何的经历卫青绝对是知道的,卫青能够在朝堂中位极人臣,自然是知道君主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话的结尾还专门加上

“骠骑亦放此意”,也就是说,骠骑将军霍去病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那么,通过这般联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霍去病“贵,不省士。”的做法是他故意的呢?毕竟将帅带兵出征,君王本就是不放心的,倘若霍去病在外面对士兵体恤有佳,汉武帝是不是会担心他收买人心?这一点绝对是有可能的。并且从20多年后的“巫蛊之祸”中就可以看出汉武帝同样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君主,因此我们再回顾霍去病的这一招,的确聪明!

霍去病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做事一定要考虑多种情况。这就像我们在工作中一样,不然不经意间就会得罪领导,引起领导猜忌。

《史记》记载霍去病一“黑料”,巫蛊之祸后才发现,他真是聪明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想必就是这个道理了,古人的很多经历也是很值得我们拿来借鉴的。因此,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这本书与《史记》都是记录历史的著作,但是与《史记》不同的是,《资治通鉴》注重教育。他会重点讲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且对其加以分析,使读者更直观的明白其背后包含的种种利害关系,对于权谋、情商的提升很有帮助。正因为这个特点,《资治通鉴》也被称之为“帝王之书”,自成书之后被历代帝王引为经典,甚至列为后世帝王必读书籍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