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醫院丁橋院區兒科病區試運行 三位抗疫一線臨時“媽媽”歸隊

杭州市中醫院丁橋院區兒科病區試運行 三位抗疫一線臨時“媽媽”歸隊

“歡迎歸隊,滿血復活!”3月16日上午,在杭州市中醫院丁橋院區兒科病區,兒科主任柴鳴雷、護士長王小燕向三位從抗疫一線歸隊的護士伍慧麗、張玲、範遠璐送上了小禮物,歡迎她們重返工作崗位。

2月4日,三位護士根據杭州市衛健委的統一部署,前往抗擊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杭州市西溪醫院支援。3月5日,圓滿完成支援任務的她們解除隔離回到家人身邊,經過休整,於3月16日一早正式返崗。

日前,杭州市中醫院兒科病區已從武林院區搬遷到丁橋院區,目前還在緊鑼密鼓地為開張做最後的準備。三位護士一早來到病房就忙開了,佈置病房、護理培訓、交流經驗……

伍慧麗:重拾“老本行”,要珍惜和患兒的直接交流機會

“復工”第一天,滿血復活的伍慧麗又操起“老本行”,負責日常護理的培訓。“在支援一線的這一個月,讓我更多關注到患兒本身。在接下來的培訓中,我會和同事們更多分享護理知識。”伍慧麗解釋道,雖然自己在兒科工作了十多年,但大多數時間都是通過跟家長交流病情獲得信息。這次支援西溪醫院一個月,做的是“無家屬陪護”護理,和患兒直接打交道的機會多了,也讓自己意識到在兒科護理上,對患兒本身心理狀態的關注需要投入更多。

張玲:新環境,新開始。護理不僅需要關注生理還有心理

復工第一天,來到全新的工作環境,張玲直言:“新環境,新開始!”

回憶起一個月的一線戰“疫”經歷,給張玲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他和我兒子差不多大,剛到病房時很害怕,對所有的醫護人員都非常抗拒。”在那一個月裡,張玲成為了“隔離寶寶”的“臨時媽媽”。她說,為了讓孩子有安全感,她一直抱著他,“讓他靠在我的肩上,拍CT、做治療,後來他靠著我的肩膀睡著了,很乖很聽話”。

雖然那時穿著防護服的她已經全身溼透,但這次特殊的“護理”經歷也讓她對於今後的工作有了新規劃,“我們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病情的治療,還要密切感知他們的心理變化”。

範遠璐:97年的“臨時”媽媽,希望兒科護理更關注細節

三人中,範遠璐是年齡最小的一個,1997年出生的她成為兒科護士僅兩年時間。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隔離寶寶”不願分開的“臨時”媽媽。

“有一個小男孩要出院了,問我:姐姐我能不能明天再出院,他有點不願意跟我分開了。”範遠璐笑著說,很多小朋友第一眼見到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還是有些害怕的。為了減輕孩子們的恐懼,“真的是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比如我用動畫片裡的聲音跟他們說話,讓他們猜猜我是誰,有小朋友說是奧特曼,有小朋友說是機器人,這樣就接近了和他們的距離”。

一個月時間裡,範遠璐當了五六個“隔離寶寶”的“臨時”媽媽,陪著他們看了十多部動畫片,也和這些孩子成為了朋友。

有童心、有細心、有耐心,這是範遠璐對護理工作的總結。復工第一天,她又開心又激動,“因為這一個月的特殊護理經歷,在以後的日常護理中我會更關注細節,特別是防護和手衛生方面。兒科發熱患兒較多,防疫期間更是容不得疏忽”。

杭州市中醫院丁橋院區從2018年12月26日運行至今,兒科累計門診量已達到5萬餘人次。為緩解患兒住院難的問題,杭州市中醫院在努力提升醫療技術的同時,想方設法改善就醫環境。目前,杭州市中醫院武林院區的兒科病區已整體搬遷至丁橋院區,設有床位36張,3月16日開始試運行。

3月15日,在目前已開放急診內科、急診外科(含骨傷科)、急診兒科(除新生兒)、急診發熱門診的基礎上,丁橋院區新增開設急診皮膚科和急診耳鼻喉科,開放時間暫定為17:00—22: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