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 論語今講 繆向東著

前言


鳳鳴 論語今講   繆向東著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被稱為“人中之鳳”孔子的門人記錄其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是一部跨越了時空的人類思想文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正統儒家文化思想。如今,儒家思想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這樣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以,法國在制定其憲法時也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參證。


鳳鳴 論語今講   繆向東著


“論語”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枋記》中,漢代以後,對《論語》的稱謂有所不同,有稱之為《論》或《語》,有之為《記》,有稱之為《傳》或《論語說》等,至漢末,《論語》一書的名稱才正式確定下來。

古時帝王之言方可稱經典,如《堯典》,當時孔子為諸子之一,故稱《論》。也如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對於佛(覺者,或智慧福德兩足尊)所說稱之為“經”,佛弟子所說則稱“論”。又因《論語》中有孔子弟子之言語,並有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孔子的話,即便是孔子的話,也屬當時弟子們各有所記,因而稱“論”。所以,定書名為《論語》。

《論語》有《魯論》《齊論》(別有《問王》、《知道》二篇)。《古論》傳說出於孔壁。據傳,宋趙普任中書令,日則治理國事,夜則讀《魯論》。三字經中有“趙中令,讀魯論”。《魯論》的篇次與現今流通本相同。

鳳鳴 論語今講   繆向東著


《論語》之“論”又通倫。一是有序,《論語》通篇井然有序,首尾呼應,各段落間互有照應,編排得非常好,從文學上看是一部好文章。二是人倫關係,正是仁的釋義。正因為此,它對於我們今天倡導和諧社會,建立起良好的社會人人關係,樹立起良好的社會風氣,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正統中國儒家思想是內在超越,內聖外王,人人可為堯舜。順應自然,人人做一個服務於人之人。“儒”字是“人”旁加一個“需”,也就是人人需要的意思。所以,它講的是做人做事的學問。西方思想是外在超越,在上帝之下。近現代超人的反叛則是征服自然,由超人去拯救人。


歷史上儒學有幾大變,西漢時有人把孔子神化,把孔子看成是一個神而先知的聖人,他的形象也極大地被曲解。到了魏晉時圓通入儒,用老子、莊子的思想學說改造儒學,又是對儒學的莫大歪曲。尤其是宋代理學,更是對原始儒學嚴重歪曲,理學宣揚的“存天理、去人慾”,以禮教束縛人們的思想,摧殘人性。宋朝以前,朝廷之上,百官可以坐著與皇帝對話,宋朝以後就只能站著了。與孔子原本的思想悖離。孔子主張君不義,臣可以爭於君;父不義,子可以爭於父。教學上是有教無類,侮人不倦。其思想主要體現在明君賢臣,以直對人,勤政愛民,積極用世,閃爍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世間大同的光輝。所以,中國古代賢人志士,以及有成就的科學家多信奉儒家思想。

《論語》共計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一般是以文章前面的兩個字或幾個字作為篇名。《論語》是儒家文化的本源性經典,歷來注家眾多,但一般都是被它的語錄體裁、文字形式所障,只是斷章摘句地加以解說。其實,《論語》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不但前後語句之間語義互有關聯,其文章亦講上下轉承,首尾呼應。

鳳鳴 論語今講   繆向東著


《學而》講立身之本;《為政》講以德從政;《八佾》講禮樂尚仁;《里仁》講仁的內涵與為仁之道;《公冶長》講賢古賢,明得失;《雍也》講為人應仁,為人不任;《述而》講夫子謙學,侮人之言;《泰伯》講至德,說人才;《子罕》講知命達仁,勤而不怠;《鄉黨》樹形象、立身教,示不言之教;《先進》講孔子贊先進、評學生;《顏淵》講仁的內涵、界定君子;《子路》講為政必正名而中行;《憲問》講仁與君子的關係;《衛靈公》講君子德能;《季氏》講仁政與君子;《陽貨》講孔子對人性的剖析;《微子》講聖賢之士的仕與隱;《子張》講孔門弟子的言論;《堯曰》總論為政綱要。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