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呈祥 鳳鳴 論語今講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在領導治理方法上,僅僅是用利害關係和刑法的手段,那麼,民眾就會毫無羞恥之心,投機取巧,大家都會認為這樣做很自然。如果是以提倡道德禮儀來治理國家,老百姓普遍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健康的人格修養,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風氣,人們以不良習氣、不正之風為恥,與作奸犯科就會格格不入。


龍鳳呈祥    鳳鳴    論語今講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稍上了點年紀的人都還記憶猶新,我國建國初期五十年代,雖然當時由於剛剛建國不久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但是,人們普遍有很好的社會公德,以講道德、講文明、講禮貌、講奉獻為榮,犯罪率也極低。相反,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模式”,美國的人口不到全球的5%,但監獄人口卻佔全世界監獄總人口的25%。美國的法律條文是世界上最多最全的國家之一。

當然,孔子在重德治的同時,也注重法制。他在魯國擔任大司寇時,果決地殺了擾亂魯國政事的大夫少正卯。他管理國政只短短三個月時間,市場秩序井然,沒有欺詐現象,商人做到“不二價”。四海賓朋來到了魯國,即使官方不出面,也會受到熱情周到的接待。孔子認為,禮制與法制好比是人的兩條腿,是缺一不可的,兩者同樣重要。

下面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在少年時代就有學習傳統文化做大學問的志向。到了三十歲左右,已經有了自己做學問、做人的根本立足點,確定了人生的方向。這樣再過了十年,經過反覆學習與磨鍊,我已經不被世間的一些假象和歪理邪說而迷惑了。到了五十歲時,我已經能夠較清楚地認識自我,知道了以民為本,以傳統王道的傳承作為己任,這是上天賦予我的使命。到了六十來歲時,已經可以做到和光同塵,沒有了一切急躁、厭煩、任意冒進等不良習氣。到了晚年,如今的我是中正平和,一切順其自然,又切合於大道了。

這裡,我想起了另一個人,就是佛教祖師釋迎牟尼。他出生於帝王世家,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文韜武略文化知識並學而有成,足以繼承父王之業併發揚光大。然而他自己總覺得,這還不是自己人生的根本追求。也是到了他三十歲左右,經過多年的努力修行,終於夜觀明星而悟道,於是開始了教化群萌普度眾生的光輝人生旅程,在度化他人的同時,也不斷地完善著自我的人格,到了八十歲時入般涅槃,才得以功德圓滿。

所以,人生是一個向著目標不斷進取、不斷完善自我的生命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與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仁慈而有愛心的人,一方面自己會不停地努力進取,去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還會不失時機地幫助他人,以他人的成功為樂,因為在他看來,幫助別人是真正地幫助自己。

下面就是孔子不失時機地在旅途中,在馬車上教導學生的一段場景。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魯國大夫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他的兒子在一旁聽著父親臨終的教誨。孟僖子對兒子說,你應該去向孔子學習孝道。

於是,父親死後,孟懿子就來拜訪孔子,向他提出怎樣才是真正的盡孝,孔子只回答兩個字“無違”。

等送走了客人以後,孔子因為有事坐馬車出一趟遠門,他的學生樊遲為老師駕車,樊遲年紀很輕,駕車的本領在當時也屬一流,馬車穩穩地行駛在原野的道路上,看著一路的景色,師生倆談起了話。

孔子問自己的學生,剛才孟懿子來訪時問我,怎樣才是盡孝,我對他說,不要違背情理、不違法、不違心。你是怎樣理解的?樊遲不解,他請教老師說,老師,您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不違背良心,以禮儀孝心對待他們。自己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不使他們擔心,因為作為父母的,最怕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學好出亂子。父母死後,要好好地安葬並經常以傳統的方式紀念他們,心中懷念著他們,這樣才不違揹人之常情、天地道義呀。

孔子剛回到自己的住處,孟武伯,也就是孟懿子的兒子就已經等候在那裡了,他也是來問孝的。看來,他父親向孔子學習孝道之後,有所心得,是特意叫他再來的。

孔子給客人讓了座以後,對孟武伯微微一笑,然後對他說,你知道嗎?當你生病痛苦時,你的父母是多麼為你擔憂啊!孟武伯聽後深深地點了點頭,他一下子明白了,孔子所指的疾病,不僅僅是指生理上的,還有心理以及行為。試想,如果一個人犯了法,做了不好的事情,喪失了道德,他父母真是要為他擔心難過死了,他還能算是一個孝子嗎?

所以,做子女的在社會上做事,先要為自己的父母師長想一想,問問自己這件事我該不該去做,這樣推而廣之,以達到人心向善,社會安定,國泰民安,這也是孝道的真正內涵。

接下來是孔子的兩位學生子游與子夏向他提問,問題也是關於孝道方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