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沈鹏“丑书鼻祖”,是书法外行?范曾:读书太少,确实是他短板

沈鹏先生,这位1931年出生的“江南人”,如今已是米寿老人。他因缘际会,一生身兼众多角色,诗人、学者、画家、编辑家、艺术评论家等等,但他最耀眼的头衔显然是书法家。


可问题的麻烦在于,民间大众对于沈鹏并不买账。太多网友认为,沈鹏书法很一般,甚至无数人把他的字归类到丑书。

尤其是这些年,由于舆情的发酵,尤其是有“当代馆阁体顶级大师”田蕴章、田英章昆仲的引导,民间大众对他愈加不满,率迩踵武,逖听风声,动辄攻击他是“丑书鼻祖”。就在上一年的教师节,88岁的沈鹏,举办“《诗稿》个人书法展”,网上还几乎众口同声都是辱骂。什么是野路子,“字像小学生写的”,“一看就知没有功底”云云,铺天盖地,甚嚣尘上。


而且,如此贬低沈鹏的书法,其实也是找了个当代书坛最具实力的来砸,不知道是眼光差呢,还是另有居心,都说不清楚了,反正都是一堆没水准的聒噪,不去细论也罢。

在我观感,中国书协在世主席中,论功底、品性、学识、操守,沈鹏都算是最好的一位。


平实地讲,书协创办38年,沈鹏的本职功夫,和他的前任舒同、启功等这些民国走出来的大佬相较,差异是有的;但是在他之后,主持坛坫者,比如张海、苏士澍诸位,其功底、学养、人品,才是真的每下愈况了。在当今的整个中国书坛,沈鹏都算“渊粹惟耆旧者”。

他的书作,以行草书享誉天下,实是典型的“文人书法”。学识不错,功深力远,书卷气重,散淡风神,无论技术还是气质,都足以称豪当代。只是,他一生力求创变,又专攻在草书,为一般大众所难欣赏,要像沈尹默那样“雅俗共赏”,他确实是不在意的,也是做不到的。


比如,我过去看他的诗集《三馀笺韵》,看到他所自豪的几首诗作,像《目镜遭吾压损》里的“昨夜心神何所之,无辜目镜毁容仪”,《闲吟》所道的“坐井天庭远,观书雨露滋。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诗。搜索枯肠涩,重温旧梦丝。闲来耽异想,随处启新知”等等,以诗学论也真是徒具模样而已。

他的画,取来观摩,也并不见得多高明;他所写文章,给足面子,也只是“文史足用”而已。他的知识储备,比起古人、前辈启功、邓散木等谘经诹史的学养渊浩,他还真是“自刽而下”的。“其器小者,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以来书法大师无一不是文化大家。


他的作品,论起草书确实当今没有几个活人能匹敌,但即与同时代的林散之等前辈度长衡短,高下都还是明显的;而且除去草书,他的楷书等书体其实也不见多么出色,甚至严苛地讲只能说中人而已。他的楷书,论优点在用笔沉稳,有天真、宁静之气息,但古人如唐楷那种法度深严,他是办不到的,论用笔也是虚尖太多,显得孱弱,仿佛一推即倒之态。

这些都在说明,他的才情也好,功夫也好,境地也好,离“泰斗”还很遥远,只能在当代称雄。那种“人书俱老”的艺术意旨,并没有随着他的老而弥坚而格外宽待。甚至可以悲哀地讲,这大概也是他再怎么勤奋都可望不可即的。


如果习焉不察,大概多数人都会以为中国书法是一门复古性最强的艺术。但实际并非如此。多年来,沈鹏以他的威望、地位、影响力,大声疾呼,多少也使得这种号召在继古基础上创变的思想意识、破除旧时窠臼打造个人精神特质的思路、艺贵创新的实践,更加风行草偃,进而衍化为一支勇于实验的劲旅。

沈鹏对于当代书法“创新”的探索,在民间引起了很多非议,但这条路必须要走。到底能走多远,走成什么模样,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不用大惊小怪,中国书法有史两千年,就是这么走出来的。

说沈鹏“丑书鼻祖”,是书法外行?范曾:读书太少,确实是他短板


而且,再说的深一点,浮躁时代,其实唯有寂静调柔的心才能让人真正受用。真学书者,以上所有这些,当视为口水,我们根本不用管它会飞溅到哪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