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日记|他们是ICU里的“团宠”,守候只为最后胜利的到来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许咏怡)陈维校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2月7日,他与另外4位同事驰援武汉,加入到了成立不久的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医疗队,并成为了“长白班机动小组”的一员。由于“长白班机动小组”要负责气管插管等高危操作任务,也有人叫他们“插管先锋队”。40天来,在高强度的工作下,陈维校从不轻言辛苦,还笑言自己已经成功“减重”了16斤。

驰援已经进入第40日了,但刚来到武汉的情景感觉就在眼前。还记得来到协和西院ICU最初的几天如履薄冰般的心情和当头棒喝般的遭遇。由于受局限于防护服、护目镜所形成的小小密闭环境,我们的思路也跟着视野变得狭窄,入舱后经常不知从何下手,只能对发生突发情况的患者进行处理,无法更全面地诊治。在这里值班的概念,跟在普通ICU大相径庭。

面对大家的困境,张挪富教授、徐远达教授当机立断地对现有的班表进行调整,成立了由操作熟练、年富力强医生组成的“长白班机动小组”,负责白天的值守,充分发挥队员的特长以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从管理上提高救治效率。作为机动小组的成员,我和战友们全面负责起去普通病房接收需要转入ICU的危重症病人,并完成气管插管、日常的纤支镜检查、深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术等高危操作任务,整个救治的秩序从这里一步步建立起来。

层层隔离防护之下,却是团队对我们倾尽所有的保护

起初时因人员的相对紧缺,轮值长白班的只有我和广医附一院席寅医生,广医附五院方向明医生。刚进入这个班,心理压力大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时候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因为戴上正压头套、穿上防护服,所有日常熟稔的操作动作都变得特别笨拙,例如纤支镜操控每一个方向也变得很不容易,三层手套下触摸动脉很多时候就没那么明显,只能靠B超定位。我们像个初学者一样谦卑地摸索,小心翼翼地迎难而上。

一天天地,我们制定完善了各项流程,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理开始有了心得,工作日渐紧凑、流畅、默契。张挪富教授特别注重每位队员的院感防护问题,对每位第一次入舱的同事都是千叮咛万嘱咐,必须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对病人进行诊治。为了应付气管插管、纤支镜等高危操作,我们身上穿着两层隔离衣、一层防护服,头戴正压面罩,而在这一层又一层沉重的防护下,却是整个团队倾尽所有对我们的保护,我们几个长白班的战友都感觉自己像极是团队的宠儿。

我们并没有很强大,但我们身旁有队友

每天早交班后我们在治疗组组长温德良、高元妹主任的带领下,对病区的病人进行病情评估,调整医嘱,确立治疗方案。这期间也确定了我们今天的工作内容,包括对需要进行纤支镜检查的病人进行统计,和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治疗。

插管等操作带来的大量载有病毒的气溶胶喷出,会我们带来感染的风险,而入舱前的每个准备动作都会影响入舱后的战斗力。除了按墙上每个提示完成防护穿戴,还要对护目镜进行防雾处理,对正压面罩进行松紧度调试,每个步骤都需万分谨慎,确保万无一失。穿戴完毕后大家相互检查及确认,彼此都将成为病房里最可靠的战友。

在入舱后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及妥善地安排时间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除了完成日常的纤支镜,推着转运呼吸机、车床去普通病房接回危重症病人,还需要有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

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就像武汉的天气一样易反复、变化快。“10床血气分析结果二氧化碳潴留,需紧急插管,插管小组的同事请到床边插管”,正在行纤支镜检查的我们,分出一人迅速准备插管物资,另一个人纤支镜检查完成操作后,马上到10床协助完成插管。刚完成插管后还不到5分钟时间,“5床胸片提示右侧大量气胸,病人心率快,血氧差,需紧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请插管小组到床边完成。”,对讲机传来组长十万火急的传令,于是我们在3分钟内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所需的物品,5分钟内完成操作,看着气泡从水封瓶不断涌出,患者的心率逐渐稳定,已经满头大汗的我们才慢慢放下心来。

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机动小组的医生随时待命,这样的高危操作每天要进行10次左右操作。其实我们并没有很强大,但我们身旁有队友,背后有团队支撑,所以才能一直砥砺前行。

新鲜血液的补充让我们工作更有效率

近期有了广医肿瘤医院李仕成医生、广州市一陈伟明医生、暨大附一院王昊医生的加入,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我们小组更有活力,在日常的工作分配任务及时间调配上越发有效率,配合更默契,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挑战一直有,但我们内心有着一种责任和使命感,从不畏惧的我们将继续坚持战斗,直到最后胜利的到来。我们都期待疫情过去后,战友们能谈笑自若、把酒言欢,聊聊这些我们受用终生、无法忘记的经历和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