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胡服骑射"侧重于军事而轻于农业的后果:制度配套不可少

一,战国时期,各国均在变法图强

赵国的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


战国时期的几次变法,惟有商鞅变法取得极大成功,不仅是变法的后果突出,存在的时间长久,更是由于商鞅变法的配套关系互相依存,相相制约而相辅相成的变法艺术,经几世而继续,使秦国最后统一中国。而再看吴起在魏国、楚国的变法,由于不彻底,不全面,不配套,结果人去法空,人走法亡,存在一段时间后又被废止,旧有顽固势力卷土重来,变法者不死则亡。李悝在韩国的"术治",由于控制不当,结果变成了特务机构,弄得上下猜疑,左右矛盾,前后离析,不但强不了国,反而国家早亡。今天要来讨论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二,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赵武灵王的贡献对于赵国来说,即是《胡服骑射》,胡服骑射,简单地说就是穿着胡人的服装,学习骑马射箭,广而言之,要求赵国军民改穿胡服,招募骑兵,改革军队。

赵武灵王的改革有两次,赵武灵十九(前307)年的初步改革,取得成效后的第二次改革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是进一步改革。但是,这两次都没有提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几乎是一点也没有提及。它不想商鞅变法是一次配套的全面的改革变法。由此说它是一次单独的变法一是有理由的。

赵国的

秦惠王时期的六国形势图

不管赵武灵王的改变碰上多大困难,反正他是办成了。目的有三个,一是扩大疆土面积。根本目的是要北取胡地,内灭中山。"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赵国的周围除北方外,均是成气候的燕齐魏韩秦,向这些地方扩张,肯定会遭到猛烈还击。中山国与胡人,在中原人眼中,是"夷狄",尽可打,没有人帮你当然也不会有人反对你。这就好比当初的秦国的司马错伐蜀灭巴取汉中。反正这些是蛮夷,打生打死,中原文明人才懒得管,结果,升起了个强势的秦国。这次赵武灵王要收胡灭中山,当然不是没有人来管,而是管不了。因为秦与楚在张仪的搅拌下成了一锅粥,结果把魏国齐国拖入粥里,而中山国是向来依赖魏国齐国的。赵武灵王经过十二年消化掉了"千乘之国"的中山国。北边降服林胡东胡,使赵国空前强大。尤其是赵国军队在消灭中山国和北方讨伐胡人的战斗中拥有了实战经验。

三,赵武灵王的这一军事成果,威胁到了诸侯各国。但没有配套的耕作制度作保障

但是,这次改革,正如一把柴刀,磨锋利了刀刃,却忽略了刀背。它不象商鞅变法的刀刃,刀背两方都锤炼,在磨利刀刃的同时,再把刀背锤炼得坚实厚重些,否则,利刃易折!这个刀背就是"耕作"制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军队将无法持久发展。

赵国的

成都平原上的春季作物

商鞅变法是从富国强兵切入变法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耕自给的自然经济。因此,土地和农业对于经济有直接影响,封建社会的经济在于农业。谁在改革中有相对进步的农业政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激发了广大农耕者的热情,谁就拥有更多的粮食贮备。赵武录王没有从土地改革入手,使有效的农业生产水平与军事改革配套,造成农业底子薄弱。军队建设也就建立在脆弱的经济基础之上,造成后来一系列的被动局面。这在长平之战中,长期无粮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赵国是三分晋国而来的,晋国秉承于西周的"井田制"

这种土地制度为土地是国家的,把土地分成九区,中间一份是公田,其余八份由八家人去耕种,顺序是先公后私,做完了公田,才可以做自己的私田。公田所有全部交国家。这种土地制度是西周生产力低,生产工具不发达,农户也就没有更多精力去耕种更多的土地。到了战国,铁制农具的发生,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农户有能力做更多的土地。而井田制又限制了他们,以故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赵国的

成都平原上的水田春季播种图

赵国在"胡服骑射"期间,这种制度还在赵国实行。农耕者早就开始逃亡。逃亡到秦国去了。秦国以最优惠条件招揽天下才士的同时,也招纳到秦国就业的打工者,这些到秦国的人叫"客民",而秦国本土的居民叫"主民"。客民负责种地,主民负责打仗。韩,赵,魏的民众涌向秦国,就在于关中自然条件好,秦国商鞅变法里的"耕作"制度先进。

赵国的民众跑了许多去秦国,劳力减少不少,这又是个原因。唐代的杜佑《通典》卷,这样描述秦国的土地制度,道出了其优越性:

鞅以三晋地狭民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这就是秦国的新的土地制度,把赵国等地的民众招去耕种,优惠政策诱拐了大量韩,赵,魏的劳力。赵国自然劳力流失不少。再加上旧有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水平一直低迷,这无疑扯了国库贮藏的后脚。赵国的"胡服骑射"仅仅是在军队上取得一定成功。经济薄弱也就是农业乏力,支撑不起赵国的对内对外征战。这一点它又跟不上商鞅变法的"诱民耕种"而使国库充实。

赵国的

变法后的战国军队,从战斗后退下来

五,结论

长平之战连续打了三年,又加上后来的邯郸之战几年,秦国客场于千里之外而不乏粮,源源不断的粮草运往长平邯郸,这是秦国有贮备的原因。而赵国在本土作战,粮草不继,是国库没有贮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只是在军队装备及选材上成功,在后勤保障上几乎沿用旧的耕作制度,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措施使军队的强大得以持久地发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