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

旧日风光多远去


刘家堡村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距离太原市区有三十公里左右。这里也曾经商贾集聚,并且出过旧太原县的首富之一王惠家族。


明清年间,刘家堡村的商人大部分在周边地区活动,到小店、清徐、太原等地经商,基本上是守着家门口做生意,走口外的不多。


现在的刘家堡村,想找一个完整的古宅院已经很难了,曾经能反映晋商富庶一方的物证——古民居院落越来越少,经过一代代的不断翻新,要想找点过去的陈砖旧瓦,还真不容易。


在村子里转来转去,一些老人们听说我们的来意,指着村北边较宽的一条马路,啧啧嘴告诉我们,解放前路两边是连成片的深宅大院啊,那房子修得可漂亮了,现在都没了。在老一辈的印象中,村里明清时代的旧宅子还记得非常清楚,年轻人见都没见过。我们找来找去,还是发现了村子里仅有的一座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现存的晋商民宅根本不像电视里或书中描绘的那样,金碧辉煌,宏大气派,清雅精致倒是还有些,不过灰暗的颜色看上去有些压抑。


这座建于清中期的民宅,已经传了五六辈人了。王家的先祖一直在呼和浩特从事养殖业,规模较大,赚了钱后,和许多晋商一样,返回故乡修房置地。几代过后,生意越来越小,最后仅在村里开设药铺和杂货铺勉强度日。


大门还是传统的垂花砖雕门楼,上面有常见的祥云、花卉等图案。大门正对面的隐壁上,中心图案为丹凤朝阳,不过在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下,一半的画面已遭毁坏,花纹影影绰绰。隐壁有3米多高,上半部分的图案清晰可见,盘踞的龙形和振翅欲飞的凤凰,工艺精美,形象逼真,这种龙凤呈祥的象征在民宅中较为少见。按照封建社会的尊卑礼制,龙是天子的象征,民间不能随便使用,所以这里的龙身形较小,线条柔美,老百姓一般称为“草龙”。


院内的建筑规规正正,里五外三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动。二门门匾上书“致中和”,字体苍劲有力,门上照例有牡丹图案,意味富贵、吉祥。左右隐壁是镂空的,用砖瓦层层累积,拼成“古钱币”的图形。当时院主人的理想非常实在,希望家族兴盛,富贵吉祥。


还有一处保存完整的宅子,在村子中心,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是一位在张家口做生意的姓高的商人购买的。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因为后代非常注重保护,百年来一直有人居住。1964年搬走后,家人每年都要回来修缮一次,除夕还要回来扫院子、贴对联,祭祀祖先。


王琼后人振家声


据小店文史资料显示,世居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的王惠先生(1872~1955)是明代重臣王琼先贤的第14代孙,到了清末时,王家的家境已渐式微。年轻的王惠兄弟继承祖业仅“薄田数亩、店铺一间”。然而经王惠锐意振兴,经营数十年,至20世纪20年代,一跃升为旧太原县的首富之家,声望称著四乡。


在村子里,要想找寻王家当年的辉煌,哪怕是一片影子都非常困难。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


在有关专家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个长满枯草的小院子,院门不大,还是圆形,有点像公园里的拱门。拱门正上方刻有“步月梯云”四个大字。院子外墙上横嵌着一块木板,离地面有一米多高。一位专家告诉我们,脚下的这个位置曾经是王家开的一家典当行,而那块木板就是当铺的柜台,小院曾是这店铺的内院。这个结论一时间让人有点难以接受,记忆中的当铺是何等的势利啊,柜台高高在上,来当货的人几乎都是踮着脚听里面的伙计用极傲慢的口气,对东西挑挑捡捡,不知有多少等着用钱的落难之人在这里受到不体面待遇。现在,所看到的当铺却只剩下一个破烂不堪的院子了,昔日高高在上的柜台也被一堵土墙砌住。在刘家堡村有关王惠的东西,仅有这些了。


有关晋商首富王惠的住宅虽然没一处可寻,但故事却流传至今。王惠不仅是晋商中的精英,更是刘家堡村的骄傲。


王惠更事之年,正值清末朝政腐败,内忧外患,社会百业衰落。如果要重振家业,必须认明局势,改弦易张。王惠由此认定,必须走出小农包围圏,在半资本主义正发育的城镇中寻求出路。


王惠筹集资金,包括向银行贷款,先在晋源和晋祠一带,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水碾、水磨和油坊,从事粮油加工业务。众所周知,晋商与晋阳地区的社会联系密切。晋水出产的稻米和藕、韭菜等优质食品誉满三晋,一向是祁县、太谷巨商富户的生活享用品。尤其是西山的煤炭,源源供应东乡居民作燃料,每年有大队马车要经过晋源,并停留采购。所以,充分利用晋水落差作动力,昼夜不停转动加工设备,既扩大了生产,又能降低成本。王惠先生把握这一优势条件,使其商务如鱼得水。


1912年~1930年,是太原市工商业发展壮大期。王惠在太原市开设钱庄“晋裕隆”和“晋丰汇”(一作晋汇丰,待考)两处,当铺又两处,另在太谷等地也开设有钱庄。这样,到资金充裕时,他又在太原东米市街创立“晋泉通”粮油店。这个粮油店规模最大时,员工有七八十个人。当时,太原市人口正在成倍增加,到1935年达到了15万,消费需求量猛增,也为粮油销售创造了商机。于是“晋泉通”应运而生,承担起这项空间很大的业务,并启发王惠运用资本再投向基层,以控制产地流通,保证粮油原料源源不断。他先后在小店、北格、晋源、晋祠分别设立分店,除加工粮油外,还就地取材酿制酒、醋、大曲。鼎盛时,各种店铺作坊达30余处,上下联结,相互支持,为繁荣地方经济着实贡献不小。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


在王惠开设的店铺中,无论钱庄、当铺或粮油作坊,不管在城在乡,号名中多取“义”字,或“义”字当头。如“义和成”、“义恒当”、“义和泉”、“义和贞”、“天义成”等等。这表达王惠的经营信念即以义制利,这些都生动地再现了晋商的优秀精神。店名提示员工时刻重义,也是向社会宣告自愿承担的一种责任。他不仅敢于挑出这面旗帜,更能尽力落实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


用人方面,凡聘用的掌柜和大师傅,都经熟人推荐,精心考察、挑选,然后由财东和掌柜当面协商,双方约定彼此要求与承诺,以便自觉恪守。店员则由掌柜以同样方式接纳,层层负责。关于酬劳待遇,沿袭晋商通用的“身股制”,依各人职责和实绩,分别享受不同程度的年终红利。

设在本地城镇的二三十处店铺中,任用员工经常有五六百人以上。除大师傅多从外地选聘外,掌柜和店员基本上皆为本地农家子弟,与农村联系广泛。由于70%以上属粮油酿造业务,购售活动离不开农村,这些人员无论是提供有关信息还是开展业务,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方便条件,都会为财东的经营增添无形的助力。不少员工本地就业,无须出口外走关东,而数十年效力于一主一店,双方自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店务营业方面,他一贯坚持保质供货、薄利多销,对顾客不论贫富大小一视同仁,不许发生任何欺诈行为。他所经销的粮油商品如发现过期变质,一律撤下柜台,转化为饲料或毁弃,以维护商德行誉。王家店铺既有直接经营金融的钱庄,也有向银行大量贷款的粮油酿造店。王惠不仅恪守信用如约付息还贷,而且在面临危机时肯舍利保护客户的利益。


1930年,蒋、冯、阎内战爆发,阎锡山兵败逃往大连,卷走银元三千万,使晋钞贬值崩溃。两年后,阎锡山返晋,借整固之名搜刮民财,强令以20∶1的低价兑换新钞,转眼间迫使中小工商户破产,有的沦为赤贫。此刻,王家商号仅欠省银行和铁路银行的债额就达20万银币。虽然也有其他商行欠王家店铺的款项,但他们均已成为陷入危机的困难户。值此关键时刻,王惠果断决定:凡所欠贷款,悉数用银元偿还;而外人欠我者则容许量力酌情归还。这样,倾其积蓄凑到25万银元,陆续还清所借贷款。待七折八扣收回他人所欠晋钞数十万元,折成银元尚不足2万元。遭受沉重打击后,王家除田产土地未动外,经营多年积累的工商资财损失十之七八,家道从此衰落,而声望空前提高。当时社会上纷纷赞叹:“王惠家业倒了,名声不倒”。先生听到欣然自慰曰:“留得声誉在,此生足矣!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


如今的晋溪书院,挂有王惠为先祖王琼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王守仁曾受封为新建伯)。下联是:“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杨应宁”(杨一清字应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