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後秦國大亂,趙佗為何沒有回援秦國而是在嶺南自立為王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點燃了反抗秦二世暴政的星星之火。隨後各地義軍蜂起,強大的秦國瞬間陷入大廈將傾的危險境地。


大澤鄉起義後秦國大亂,趙佗為何沒有回援秦國而是在嶺南自立為王


這個時候,遠在嶺南的趙佗沒有回軍勤王,反而下令封鎖嶺南與中原的通道,作壁上觀,甚至在秦國滅亡後索性選擇自立為王。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得從客觀和主觀上分析趙佗為什麼不救秦國,以及他為什麼選擇自立為王。

客觀原因之首,是因為當時趙佗的實力。秦軍攻克南越,主將是任囂,趙佗只是副將之一。後來擔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而在始皇帝晚年就意識到帝國出現危機的任囂,在二世即位後對形勢就有了比較敏銳的判斷。他當時健康狀況不佳,就對很為倚重的趙佗做出了割據自守、靜觀其變的戰略部署。任囂死後,局勢果然朝他預見的方向發展。趙佗按照這一戰略,果斷採取措施,一方面清除異己,完全掌控當地軍政大權,一方面派兵扼守中原與南越的關隘要道,避免戰火南下。儘管如此,他當時羽翼未豐,實際控制力、兵力仍然都很有限,去中原根本得不了什麼便宜。這是自身實力決定決策。

客觀原因之二,是因為嶺南離咸陽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當時交通落後,軍隊行軍速度很慢。而戰局形勢變化快,可能趙佗軍還在路上,秦國就完蛋了。到時候他客軍孤懸,不僅是尷尬不尷尬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活不活得下去、如何活下去的問題。這是距離決定決策。


大澤鄉起義後秦國大亂,趙佗為何沒有回援秦國而是在嶺南自立為王


客觀原因之三,嶺南到咸陽,要快速的話就需要穿越楚地。窮始皇帝一生之力,故楚都一直沒有完全歸化。如今項梁項燕作為楚地義軍領袖反秦,趙佗借到故楚地說要去勤王救暴秦,你說楚人怎麼看?會讓他們順利通過嗎?這是現實決定決策。

客觀原因之四,天下大勢註定暴秦必亡,徒作抗爭無異於螳臂當車。天下苦秦久矣,桂林、南海等地也是秦國郡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們的日子只怕也是水深火熱。救這樣的秦國,是不是願意,是不是值得,南越百姓民意如何,趙佗還是要聽的。全國上下都在反抗暴秦,趙佗傻乎乎去勤王,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這是趨勢決定決策。

客觀原因之五,與其丟下南越回到中原參與混戰,不如將南越牢牢維繫在中原文明之下,無論將來誰統一,南越還是華夏疆土,也算是不辜負秦始皇和百萬秦軍的犧牲。當然,這不是說趙佗多麼高尚,但客觀上確實起到了這個作用。


大澤鄉起義後秦國大亂,趙佗為何沒有回援秦國而是在嶺南自立為王


主觀上,趙佗也不想孤身犯險去救秦國。

原因之一在於趙佗有感情的是始皇帝,對二世和趙高等人可沒什麼情分,他可犯不著為一個從沒見過的兒皇帝冒險。

原因之二,當朝主政者是趙高這種排斥異己的奸佞之臣。章邯遭遇趙高陷害的遭遇還歷歷在目呢,趙佗當然不會傻到去做章邯第二。

原因之三,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亂世之中,英雄才有永無之地。佔據嶺南,趙佗從一個小小龍川令變成了實際上的嶺南之主,一方諸侯。無論是個人還是家族,都是好事。

原因之四,保存實力可以相機而動,無論是自保還是發展都有籌碼。這也是他後來能和漢高祖、漢文帝談判的籌碼。


大澤鄉起義後秦國大亂,趙佗為何沒有回援秦國而是在嶺南自立為王


這件事使得嶺南人民避免了秦末紛爭的戰亂,保住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成果之一,客觀上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相比到中原趟一趟前途未知的渾水,趙佗此舉可謂是利人利己、利國利民的正確做法。對此,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趙佗如果真的揮軍北上,又有多大機會逆天改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