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屈瑕,屈原之始祖,屈氏家族的开山人,生于公元前741年,卒于公元前699年。屈瑕是楚武王的次子。他能征善战、战不旋踵,为人豪迈、性格刚烈,深得父母喜爱。成人后,楚武王分封他为莫敖,称楚莫敖。当时楚武王将莫敖这一职务定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楚武文觉得对屈瑕分封得有点太重,遂改为以令尹为重臣,莫敖与令尹并列同等官衔地位。

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屈莫敖留给后人最深的记忆是两句成语:一是“城下之盟”;二是“趾高气扬”。

公元前700年,莫敖率领楚军攻打绞国,部队驻扎在绞城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会缺少计谋,请派遣砍柴徒役而不加护卫引诱他们。”楚王釆纳了莫敖的计策。第一天安排人去山上,绞国军队抓获了三十名砍柴的楚人。第二天,绞军将士争着出城到山上追赶砍柴的楚人。楚军一部分守候在绞城北门,一部分埋伏在山下。见到绞军全部出城了,一声号令,列阵扑去,打得绞军四处溃散,落荒而逃。绞军大败后,只好同楚军在城下签订了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盟约。楚军心满意足,凯旋而归。这就是成语“城下之盟”的出处。

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公元前699年春季,莫敖率军讨伐罗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返回时,斗伯比对和他一起去送行的官吏说:“莫敖这次出征必败。因为他走路时把脚抬得很高,这表明了他心意浮躁。”斗伯比回国后,马上报告楚王,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楚王拒绝了他。回家后,楚王向夫人邓曼说起此事。邓曼说:“斗伯比的意思你可能误会了,他是想说君王应该用诚信安抚民众,用美德训诫百官,莫敖已经习惯了过去的胜利,将会自行其是,必定轻视罗国。君王你要是不加督察,他恐怕都不设防了。斗伯比本意是说君王应训诫民众并好好地督察安抚他们,召见官员用美德勉励他们,召见莫敖并告诫他上天不会宽容他所犯的错误。要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军已全部出征了吗?”楚王闻言,马上派赖国人追赶莫敖和楚军,没有追上。楚军到达鄢水,准备渡河。部队渡河时混乱无序,上岸后更没有了阵式。楚军到达罗国,被罗国与卢戎的军队两面夹攻,楚军大败。莫敖来到荒谷,自缢而亡。这就是成语“趾高气扬”的出处。

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莫敖因为趾高气扬、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而践行了“骄兵必败”。

莫敖作为楚国的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视死如归的这种人性品格与楚人的曲折经历所形成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原华夏族一直把楚人当成外人,称楚蛮,蛮夷。虽然周成王封了楚人一个子爵,但还是一直打压着。楚人经历了几百年的嘲笑与打击,怒火满腔,积怨至深,一触即发。楚人就是这样暴烈而顽强地等待着扭转乾坤的时机。

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楚人的历史处境和地位铸就了一种特殊的楚文化。在楚国有一句话叫做“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意思是在楚国做了王,若是超过三年没有去打仗,开疆拓土,死后他的尸体就没有资格进入宗庙。这是上辈族人对下辈族人的族训和警示。

楚人自从离开中原华夏集团后,他们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手握兵器。为了保家卫国、扩充疆域,他们随时准备战死沙场。楚人在几百年的厮搏绞杀过程中,形成了这么一种带有血腥的狼残精神。

屈瑕生长在贵族家庭,深受这种楚文化的熏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楚族男人最崇高的向往。死对于屈瑕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我们充分理解屈瑕的自杀成因。毋庸置疑,屈瑕是爱国的。他是因为打了败仗而采取极端的行为,是为国而殒。

屈瑕去世后,楚王将莫敖一职降为左司马之下。屈瑕的后辈担任莫敖的有:楚文时期的屈重;楚成王时期的屈完;楚康王时期的屈到、屈建父子以及屈荡;灵王时期的屈申、屈生;楚怀王时期的屈昜。所以说,屈原是莫敖世家出身。

探寻屈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四)莫敖之殇(原创)

屈原脉系始期世系表

屈瑕——屈丐——屈重——屈荡——屈到——屈建——屈生——屈莲——屈庆——屈文——屈续——屈机——屈辰——屈伯庸——屈原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