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工作10年晉升無望,逐漸被邊緣化,4個方向,助你走出焦慮

文:冠群職說 本文共2248字 閱讀約2分鐘

朋友老李,最近特別焦躁。

老李已經做到了公司管理層,再上升的空間基本沒有了,因為他們公司內部決定,會把上面的位置留給指定人選。

老李不想耗下去,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方面是因為所處的年齡,一方面是因為上有老下有小的,顧慮的東西比較多。

老李問我,是應該繼續做熟悉的業務,還是選擇個發展前景比較好的行業,重新開始?

老李的問題,是當下所有職場35歲的中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職場“天花板”是每個職場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過程。35歲,人到中年,看不到職場上升空間,又因為年齡感到焦慮,這種被卡助的感覺,常常讓感到無力,如鯁在喉。

其實,“卡助”老李的,並不是老李的能力,而是老李的思維,因為老李總看一個方向,即:企業內部,“中層領導,基層主管”,這都是基於老李公司企業內部的職位和級別,所以,老李的個人發展就只能取決於企業的管理方式、企業的外部環境、企業領導的風格。

一旦,老李的企業出現風險,老李的領導喜歡用年輕人,那麼,逐漸被邊緣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解決辦法:“轉變思維方式,打破自我限制”。

不要只朝一個方向看,要從企業、行業、外部、自我四個方向看,為了方便記憶,我把這套方法稱之為“COIE”職業方向規劃,接下來就來聊聊“COIE”的內涵是什麼,怎麼具體操作,幫助自己找到未來方向。

35歲,工作10年晉升無望,逐漸被邊緣化,4個方向,助你走出焦慮

“COIE”職業方向規劃的內涵

  • “C”(company)指企業內部,顧名思義,就是要從自己所在企業看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主現在之所以碰到天花板,是因為只看到了一個“管理層級的方向”,因為這是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關注的方向,我們一提起職業規劃,首先想到的就是晉升:專員—主管—經理—總監—核心管理層。當你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就會感到迷茫。提主現在就處於這個階段。
  • “O”(OWN)指自我,自己本身有什麼能力,像“專業化”“專家層級”發展,跳出公司的限制。
  • “I”(industry)指企業所在行業的方向,也就說說,要從行業角度,來思考,你所在的行業核心要求是什麼?你在這個行業中有什麼核心價值和能力?
  • “E”(external)指企業和行業的外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跨領域、跨行業的方向。這個方向要重點思考,你內心想要什麼?而不是追趕潮流,哪個行業賺錢就去哪個行業。

知道了"COIE”職業方向規劃的內涵,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聊,該怎麼操作,才能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以提主的描述,現在所在公司在晉升層級上是天花板,所以本文主要從“OIE”三個方向聊一聊

“O”:自我分析診斷,向某一領域“專家”方向發展

我們公司原來有個銷售,業績不錯,於是自己出來自立門戶,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其根本原因是,他錯誤的認為業績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忽略了企業這個大平臺。網上不是有句名言嗎:離開平臺你是誰。

其實,很多在大企業工作的人,是依託企業品牌、企業客戶提供的標準化能力的輸出,這也就是為什麼總在說:不要做企業定製化人才。

所以,要進行深入的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獨特的、不依賴於公司這個平臺的能力,向自己擅長的領域“專家”方向發展。如果你目前找不到適合的崗位,不妨從這個方向入手。可以採用:“知識輸入倒閉輸出”的辦法,打造專家形象,可以藉助互聯網平臺:

如,自媒體平臺:頭條號、百家號、公眾號等等,將自己的知識輸出,在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所在領域的特點、問題,總結自己獨特的解決方案。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35歲,工作10年晉升無望,逐漸被邊緣化,4個方向,助你走出焦慮

“I”:跳出企業,站在行業角度,思考自己的核心價值

馬雲,不懂技術,卻創造了電商傳奇阿里巴巴;董文紅不懂技術,卻打造了牛逼的支付寶。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必須有“戰略意識”和“全局觀”,所謂的全局觀,就是要跳出企業看企業,站在行業角度思考“我是誰,我能幹什麼?這個行業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我如果想做到行業最牛,我還需要學習什麼?”。站在“全行業”的角度去思考,就更能夠看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到問題,當你站在“行業”角度思考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你現在所處行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為客戶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2、你的核心優勢是什麼?有什麼資源和技能,能夠解決行業的哪些問題?

3、可以找獵頭聊聊行業招聘現狀,找到行業龍頭企業的崗位要求,以此來判斷自己還需要學習什麼?

E:基於“內心真正想要”去選擇,而不是基於“經濟原則”

有很多人,到了一定了年紀,覺得自己賺的少,想換個行業,重頭開始,重新開始。

我的兩個朋友的經歷,或許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朋友小李,是一家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在這家公司幹了10年,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人力資源的工作,特別喜歡財務,於是,他就是花了2年的時候,考了CPA的證書,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指路人,現在是一箇中小企業的財務經理。

朋友小王,大學畢業就一直想賺錢,幹過銷售、幹過人事、幹過項目管理,聽別人說幹什麼賺錢,他就去幹什麼,現在35歲,面臨找工作,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

說這兩個故事,是想告訴你,只有熱愛,才會堅持。如果想重新選擇行業,不是不可以,是要遵從“內心”,而不是從“怎麼賺錢”出發,這樣可能會賺到小錢,但對長久發展是不利的,畢竟職場要好幾十年。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給你兩個參考意見:

1、去做做測評,有好多自我探索的工具,如:九型人格、MBIT職業測試、霍蘭德測評等等。當然這些只能當做參考。

2、找到你想去的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去了解行業情況,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很多會給你答案,如利用:知乎、悟空問答。等等

寫在最後

任何職業規劃的前提,都是要“自己瞭解自己”,認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職場天花板,是每個職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焦慮、迷茫是正常現象,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能夠跨過去,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併為之付出努力。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是@冠群職說,國家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11年企業管理經驗、聚集職場、趕走焦慮、攜手防坑。願你我共同成長!歡迎評論區留言,期待你獨特的觀點和見解!

35歲,工作10年晉升無望,逐漸被邊緣化,4個方向,助你走出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