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金門戰役,若三野準備的7個團全部順利上島,能否打垮國軍?

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遭遇過一場局部失利,那就是第三野戰軍在49年秋天打的金門古寧頭之戰,登島9000餘人有去無回。很多朋友分析此戰的失敗原因,歸咎於陸軍部隊不習渡海常識,情報錯誤漏算國民黨守軍人數,以及連戰連勝後的輕敵等因素。其實金門戰役我軍28軍真正預備的登島人數並非後來的9086人,而是足足7個團約2萬部隊,但由於船隻盡毀,無法接應第二批部隊,才導致了九千人在島上孤軍奮戰的局面。如果當年7個團都能成功上島,28軍能否擊敗守島的國民黨軍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49年金門戰役,若三野準備的7個團全部順利上島,能否打垮國軍?

第一種可能性是我軍慘勝。這要建立在28軍2萬人同時登島,或者首批船隻順利返回,快速將第二批4個團運到島上的前提下。這裡要說一說10月25日金門戰前形勢。三野之所以安排28軍的7個團攻擊金門島,是因為根據情報,敵人守島部隊為李良榮的第22兵團。這個兵團的客觀實力確實是國軍各兵團最弱,所轄甚至只有1個軍。但三野想用2萬人收拾敵人的一個兵團,軍事上確實還是託大了些。即便如此,雙方的兵力之比當時約為2萬對2萬,從作戰部隊的戰鬥力和士氣來看,28軍擊敗李良榮兵團還是有較大把握。

然而,國民黨軍已經提前覺察到金門形勢嚴峻,在戰前把高魁元的18軍調到金門,用以接替實力較差的22兵團,這是我軍沒有在第一時間知悉的重要變化。更嚴重的是,雖然國軍部隊換防,但三野28軍進攻金門時,敵人的第22兵團也還沒有撤離金門!這意味著什麼呢?登島的解放軍部隊需要面對的敵人兵力之和約為4萬人(18軍加22兵團),接近三野計劃登島部隊的兩倍了,這還是我軍有7個團的情況下。

49年金門戰役,若三野準備的7個團全部順利上島,能否打垮國軍?

所以第二種可能性,則是28軍7個團兩萬人全部上島,也無法戰勝兵力兩倍於己的國民黨軍。18軍畢竟不同於李良榮兵團,他們有之前五大主力的血脈,雖然淮海戰役時18軍已經大部被殲,但重建這支部隊的是後來的12兵團司令胡璉,在防禦戰方面最為擅長的國軍將領,其直系部隊的頑固程度非一般國民黨軍可比。

49年金門戰役,若三野準備的7個團全部順利上島,能否打垮國軍?

所以49年的金門之戰,無論是慘勝還是苦戰之後仍然失敗,都不能掩蓋戰前準備的嚴重失誤。即便7個團全部上島,也無法獲得真正理想的作戰結果。別的問題不說,沒有足夠的船隻和船工就敢渡海,甚至連基本的作戰部隊“一次性登島”都做不到,後面的環節就和賭博沒有什麼區別了。三野真正的嚴重失誤不在作戰過程中,而是在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