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是什麼心理?

同學求助:人家都說天底下最好莫過於父母,可我媽為什麼老是喜歡跟我對著幹?我想吃個麻辣燙,她堅決拒絕說是對身體不好;我想出去找同學玩會兒她堅決拒絕說要乖乖聽話快去學習;我不舒服想在床上躺會兒她堅決反對說大白天躺床上像什麼樣子,實在無聊了起來鍛鍊一會兒……總之就是,從小到大,我想要的、想做的、想吃的、想玩的,她從不曾有一回痛痛快快滿足過我,為什麼啊?

確實是有這樣的家長,他們也不是見不得自家孩子痛痛快快開開心心,他們只是在任何時候都充滿了負罪感及對不確定感的極度控制慾:孩子大白天躺床上是“不應該”的,好孩子應當像小蜜蜂似的勤勤懇懇,大白天躺床上等於懶、等於會長壞,所以得在沒長壞之前掰過來;美滋滋喋一頓麻辣燙嘴裡和心裡痛快極了是“不應該的”,好孩子應當隨時剋制自己不貪圖口腹之慾不貪圖任何享受,沉溺於口腹之慾是壞的,所以得在沒變壞之前掰過來……於是,此類家長會以自己小時候被動習得且已深入骨髓成了性、成了命的所謂“好孩子道德標尺”,對自家孩子實施各種各樣從情感到物質上的道德綁架、過度干涉甚至控制剝奪。

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是什麼心理?

1、以“好孩子要聽話”為名:大情小事習慣性對孩子說“不”

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最常見的心理出發點與行為表現是以“好孩子要聽話”為名,大情小事習慣性對孩子說“不”。

科爾伯格有個關於道德水平發展的論述。他認為,孩子的道德水平是按照不同的階段發展的,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水平六個階段。一般情況下,後面的階段更為高級且能夠兼容前面的階段。比如有些成年人,儘管從生理年齡而言,他們已經結婚成家並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他們的道德水平發展卻還停留在小孩子階段的前習俗水平或習俗水平,他們甚至一輩子也達不到後習俗水平的高級階段。

此類家長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上最常見的表現與手段,要麼是較為低級的前習俗水平,以懲罰與服從為定向、 以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為準則;要麼是中級的習俗水平,以人際和諧為準也稱為“好孩子”取向,或以法律和秩序為準則——內心深處絕對信奉、行動上堅決執行的“以人際和諧為準也稱為好孩子取向”,正是此類家長在日常生活各類大情小事上習慣性對孩子說“不”的根本癥結。

一方面,此類家長要求自家孩子的“對內標尺”是好孩子要聽話,背後的潛臺詞是“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是此類家長作為受教育者從小到大被動習得的基本心理訴求及長期行為準則。當此類家長有了自己的孩子,這種如同血液般長在身體裡並終其一生奉行的鐵律當然就成了一雙鐵鞋子,要強行給自家孩子穿上的,哪怕削足適履也在所不惜——在整個過程中,家長的第一重心理滿足感為“我是聽話的好孩子”;家長的第二重心理滿足感為“我的孩子也是聽話的好孩子”。

另一方面,此類家長要求自家孩子的“對外標尺”是要討別人喜歡,背後的潛臺詞是“不聽話的孩子不討人喜歡”。此類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要……”,“這樣爸媽不喜歡……那樣別人會笑話……”至於為什麼要怕別人笑話、為什麼不討人喜歡是“有罪”的,此類家長從不曾想過,因為“要討人喜歡”本身就是他們一切行為的綱領性出發點。至於好孩子就要討人喜歡的這個“人”,不只包括家長老師及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親朋好友、熟悉的人,更包括一切陌生人——這就相當可怕了!不少家長為了陌生人的一個側目甚至會在大馬路上對自家孩子大打出手!

一言以蔽之,生理的成熟只是動物共性的標誌,而心智的成熟與成長,才是人而為人漫長一生的修行——有些家長確實在小時候被父母各種各樣奇葩的“不”包圍著長大,然而,這不是此類家長成為家長之後給自家孩子大情小事全部說“不”的理由。好家長,最應當做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跟書本學,跟親朋好友學,跟自家孩子學……總有一天,內心深處會有一棵叫做“獨立思考”的小苗苗開始發芽並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那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門外從來沒有旁人,只有我自己”,不為別人的目光而活的人生,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

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是什麼心理?

2、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名:對孩子生活與情感過度控制

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第二種常見行為表現方式是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名,對孩子的生活與情感的過度控制。

我們日常所見,太多的父母總是會對孩子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之類的話,從而強迫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名對孩子生活與情感過度控制的父母,總是通過引發內疚感、焦慮感、愛的撤回等方式操縱孩子的情感、思想及親子之間的感情連結,限制孩子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達,這就是典型的侵入式教養方式。

對侵入式教養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而言,父母沒有底限、沒有界限過度入侵他們的內在心靈世界、外在物理空間及日常生活行為表現等,早已經是常態化了。然而,這種侵入式教養行為對孩子心靈的成長、人格的獨立、心志的成熟及社會適應能力等的危害,相當於在孩子三五歲時候就把他裝進一個勉強容身的鋼鐵箱子,孩子一天天在長大,可鋼鐵箱子還是那麼小而堅固,孩子要麼開啟內心的洪荒之力與父母決一死戰求一條活路,要麼就被鋼鐵箱子死死箍停在三五歲的狀態——孩子們過多的消極行為、消極情緒及低價值感、低自尊感就是這麼來的。

簡言之,父母對孩子生活與情感的控制程度越強,孩子內外化問題行為越多。尤其是對小學階段及初中階段的孩子而言,發展自主需求和獨立意識是生命成長階段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他們需要家長的放手才能順利完成“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好的家長,從孩子還是一顆小小種子在母體中初初萌芽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在孩子生命成長過程的什麼階段該學會閉嘴、什麼階段該學會放手、什麼階段該學會得體的退出。

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是什麼心理?

3、以“你太小懂什麼”為名:從不肯用心傾聽孩子

喜歡與孩子對著幹的家長,第三種常見行為表現方式是以“你太小懂什麼”為名,從不肯用心傾聽孩子。

自古以來,我們老祖先還在叢林中生活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規避風險的意識和行為,尤其是對來自於身邊很近處的那些不確定性,更是傾盡一切的想要讓它們“確定”。體現在家庭養育方式中,就是有些家長總是以孩子太小什麼也不懂為名,從來不肯停下來用心地、專注地聽一聽孩子“在說什麼”、“想說什麼”。只要孩子一張嘴表達自己,不論表達的是孩子此時此刻的情緒情感或是那時那刻的事情事件,此類家長的處理方式永遠只有一條:立即打斷並自己規劃好一切,並要求孩子嚴格執行。

為什麼有些家長從不肯用心傾聽孩子呢?因為孩子一旦完整而清楚的表達了自己,就預示著增加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論要麼會來自於孩子對自已真實情緒和情感的表達,要麼會來自於孩子對真實事件的想法看法等。但是,這些情緒和情感、想法和看法都是孩子的,不是家長自己的!家長如果允許了的話,屬於家長自己的“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控制感就會大大地降低,確定性和控制感的降低,必然意味著幸福感的降低——家長怎麼會允許?

家長不允許的理由簡直太充分了:你太小,懂什麼?!那麼,當孩子再長些,這種藉口實在太牽強了之後呢?結果只有兩種:

第一種是,孩子默默地關閉了與家長之間的一切溝通通道。而這必然意味著,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幫助和指導的最關鍵幾步,家長完全缺位。要麼是根本不知道,要麼是就算知道了也什麼都做不了,孩子不可能再給你機會聽他。

第二種是,孩子早已經對家長自說自話的一刀切、一言堂深惡痛絕忍無可忍,於是親子關係大戰頻頻爆發並極度惡化。溝通順暢、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切家庭教育影響力得以實施併產生作用的根本的前提。從家長頻繁打斷孩子並放棄傾聽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家長徹底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影響。

總之,好的家長,從來都懂得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小小的變化和每一次不確定性情緒事件或生活事件的發生,而不是控制或迴避它。因為,每一個不確定性都會預示一個新的契機,不論這契機的最終後果是可預知或不可預知的,是痛苦傷心的,或是愉悅驚喜的,它都是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最真的感受和最美的體驗。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