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醫護人員戰“非典”援“汶川”克“新冠”

十七年前,當“非典”疫情肆虐時,他們是一群激情飛揚的血性青年,義無反顧直入戰場;十七年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逾不惑之年的他們成為抗疫隊伍的業務骨幹、專家,和溫馨的新年揮手作別,背起行囊,戴上護目鏡,身穿防護服,始終戰鬥在疫情最前線,成為擋在人們群眾身前的堅強護盾。

17年前,當“非典”疫情肆虐時,他們是一群激情飛揚的血性青年,義無反顧直入戰場;17年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逾不惑之年的他們成為抗疫隊伍的業務骨幹、專家,和溫馨的新年揮手作別,背起行囊,戴上護目鏡,身穿防護服,始終戰鬥在疫情最前線,成為擋在人們群眾身前的堅強護盾。

2003年,時為縣中醫院醫護人員的潘才丕、張志勇、張志偉、郭春玲、康春梅、林素玲、許怡華與來自鄉鎮衛生院的顏建宇、顏麗清等12名勇士,作為醫護組成員,進入縣留驗站,守護著留觀人員的生命安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時為縣防疫站青年幹部林志堅前往四川災區腹地,在極度艱苦環境下,與當地群眾一道,在廢墟上重建美好家園;今年年初,老將潘才丕、許怡華、康春梅與新兵廖雅彬、徐珍梅等人,或再度進入縣醫學觀察區,奔赴一線,或飛赴湖北武漢、宜昌等地,直搗虎穴,用血汗和智慧演繹著醫線人員的使命和擔當。

“ 首戰非典”

綜合2003年《桃源快訊》部分報道,記者獲悉,當年5月初,為了抗擊非典疫情,我縣在縣醫院、縣中醫院分別設立疑似病人隔離區、留驗站。作為首道防線,留驗站設置60張床位,接收了來自北京和廣東等地的返鄉人員,為他們開展為期為7天的醫學觀察,至同年6月中旬,該站完成了使命。高峰時,該站接收了近50名留觀人名。為此,留驗站設立了三個醫護組,每組各兩位醫生、護士,換班時間為14天。因人員緊缺,醫護人員還要兼任護工、工友的角色。“儘管提前知道留驗站工作的辛苦和危險,一聽到要上戰場,我主動報名。那時,我的孩子才出生幾個月,開會當晚,便全盤託付給老婆,自己輕鬆上陣。”潘才丕說。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很多同事和他一樣,只告訴家人要值14天班,並迅速整理衣物,入駐留驗站。

黑妞黑哥建留驗站

作為首批醫護人員,潘才丕、張志偉、康春梅、林素玲(目前已退休)等四人尤其辛苦,除了做好醫學觀察工作之外,還要配合建設留驗站。儘管時隔近20年,留驗站建設的往事他們依然歷歷在目,感慨頗深。建設方案,全是靠摸著石頭過河的,反覆修改、補充,從原定建設一層、兩層再到三層,前後調整了三次,這可苦了他們。時值入夏,留驗站設施未完善,顯得很悶熱,工人正在安裝部分房間的電風扇,他們既要幫忙電工拉線,又要來來回回、上上下下搬動床和櫃,汗水滴到臉上,一擦,臉也黑了,一到下班相見,大家相視一笑,都打趣對方是最帥最美的黑哥、黑妞。安放好床位之後,他們還要配置消毒液,並對病區所有床、桌子等進行全面的噴灑、擦拭消毒。在他們的努力下,三天的時間,留驗站就全部完工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康春梅腎結石發作,只好讓許怡華頂班,兩天後,許怡華也出現身體不適,康春梅短暫休息後,便返回留驗站繼續工作。完工後的第二天,留驗站就陸續接收北京、廣東返鄉人員。潘才丕等四人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扮演著醫護人員和生活保姆的角色,既得詢問相關接觸史,做好登記,還要每天為他們測量體溫、提供三餐和開水。

“抖一抖,都是鹽巴”

潘才丕所說的“防護服”,只是由外科手術衣再套上三層麻布組合成的簡易型“鎧甲”,由16層棉紗製成的口罩更是笨重。“麻布衣,還是在五里街一家店鋪裡定製的。穿著全副武裝,憋氣又笨重,像只企鵝。”潘才丕說,在那種環境和氣溫下工作,只需一會,衣服與背部粘在一起,汗出了一身又一身,一抖,甚至可以感覺鹽巴紛紛掉下來。

而同樣,生活保姆的角色也不是容易能完成的。很多人員因習慣或身體原因,在飲食上有一定的禁忌,為了區分開來,他們在儘量滿足留觀人員需求的同時,還得在每一個飯盒上面標明床位。此外,他們還要清理消毒留觀人員十幾大袋的生活垃圾,保持環境整潔安全,讓留觀人員安心隔離觀察。“萬事開頭難,沒有經驗,且第一批留觀人員最多,因此首批醫務人員是最辛苦的。”潘才丕說,雖然工作內容和現在一樣,但以前條件較差,很多工作都靠人工操作,因此一到晚上,經常累得喘不過氣來。

“要愛情,更要安全”

當時沒有智能手機、WIFI等,部分留觀人員很無聊,也很不解,以為自己被禁錮了,經常會想利用晚上時間偷偷溜出來散步。潘才丕等醫護人員經常苦口婆心宣傳解釋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但效果不是很好。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們半夜也是警醒著,時不時夜間查房,還請求縣公安局派警察加強巡邏。留觀人員健康情況的指標,也時刻牽扯著家屬的心情,出於對“非典”的恐懼心理,有的人甚至做出出格的舉動。潘才丕舉例說,一名女留觀者突然發熱、咳嗽,與非典病毒發作的症狀相似,隔離要求更高了,被重新安排到一樓留觀室靜滴,心情十分緊張,便告訴了同在留驗站的男朋友。男朋友便火燎火急地下樓探望,卻被醫護人員擋在了樓梯口。他怨氣十足,不斷質問:“我只是看一眼而已,又不是親密接觸,你們這麼無情,是什麼意思?”醫護人員一再勸他耐心等檢查結果,但正在氣頭上的男友哪能聽得進勸,氣呼呼地跑到隔離室外的陽臺,企圖跳下樓探望女友,這可把醫護人員嚇壞了,一邊做其思想工作,一邊聯繫男友家屬,並做足最壞打算,與公安人員在樓下鋪上了厚厚的毛氈。在工作人員和家屬的勸說下,該男生終於走出陽臺,大家總算鬆了一口氣。第二天早上,檢查結果出來了,該女生僅僅是扁桃體發炎。獲悉消息後,該男生很靦腆地向醫護人員道歉。當年8月,潘才丕獲泉州市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表彰。

“ 二援汶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災情牽動著我縣各界的心。6月初,我縣防疫站原幹部林志堅主動請纓,作為市赴川抗震救災衛生防疫隊第二批隊員,先後在江油市小溪壩鎮、西屏鄉、彭州市通濟鎮等地,分別就震後衛生防疫、洩洪區處理、災後重建等開展階段性衛生防疫工作。7月中旬,林志堅順利完成使命,安全返回永春。9月,共青團泉州市委授予他“泉州市抗震救災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2月,他榮獲省衛生廳頒發的“赴川抗震救醫療衛生救援榮譽”證書。

負重步行 蚊蠅剋星

2008年6月10日中午,林志堅等赴川抗震救災衛生防疫隊員到達江油市小溪壩中心小學駐紮地,在小溪壩片區下的小溪壩鎮、河口鎮、重興鄉、東安鄉等4個鄉鎮開展衛生防疫工作。此後,林志堅和隊員每天都要克服許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小溪壩片區轄6個鄉鎮50餘平方公里,80-90%的房屋嚴重受損,村與村間隔較遠,海拔較高,日夜溫差大,是典型的高原氣候。許多村、組之間沒有公路,大家輪流揹著70多斤重的噴霧器、攜帶消殺藥品,挨家挨戶開展消殺防疫工作,一天下來,林志堅和隊員每人要步行10公里以上。林志堅的臉、頸和手臂被強烈的陽光曬得變紅脫皮,又癢又痛。水源匱乏,沒地方洗澡,他們只能在附近小溪裡露天洗浴。

烈日下,林志堅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汗水混著藥水味,在衣服上形成厚厚的白色粘膜,緊貼著皮膚,又髒又臭。儘管知道頻繁接觸消毒藥對身體傷害很大,但他們都很風趣地說:“周圍五米的蚊子、蒼蠅看到我們,就自動輕生了。”防疫的同時,他們也用無數助人的小事,點點滴滴傳遞著友愛之心,贏得了當地群眾的認可。當了解到小溪壩中學即將復課後,林志堅和隊員一起平整學校、宿舍場地、搭建帳篷,還在教室宿舍地面上鋪設磚頭,與隊員們一起主動籌集了2100元,捐給學校添置學習用品。當得知防疫隊要離開小溪壩,一同居住的災民,自發用“百家宴”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還送來了一面寫有“衛生救災、大愛無邊,地震無情、人間有愛”的錦旗。

輾轉多地 清淤建家園

6月14日晚,他們輾轉到西屏鄉,承擔唐家山堰塞湖洩洪後西屏鄉衛生防疫工作。受洩洪影響的共有6個村,隊員們便分村開展工作。其中,林志堅與一名當地醫護人員負責黑石村防疫工作,除了對每戶進行噴霧消毒外,還和解放軍戰士、村民一道,集中清淤受淹村道、公共場所等處,抽乾井水,清洗井壁,並對新冒出來的井水進行消毒。此外,他們還要對洩洪後接觸汙水的村民進行醫學觀察七天。“在西屏鄉工作雖然就8天,每天從早上5點半連續工作到晚上7點半才才回駐地。”林志堅說,他們還要採取集中講授、課堂示範和現場傳授,指導部隊官兵、群眾正確處理動物屍體和進行防疫工作。短短的十多天時間,他們清理引水渠27公里,開展消毒面積6.6萬平方米,殺蟲面積共約27萬平方米,清理消毒處理廁所203個,水井179口,得到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福建對口支援的是彭州, 6月29日, 40餘名隊員分別到達彭州市的隆豐、磁峰、通濟、白鹿等幾個受災嚴重的鄉鎮,重複著繁雜的工作。在通濟鎮龍定村,林志堅看到一個5歲的女孩,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無人照看,便聯繫村幹部,協調領導幫忙照看。看到通濟鎮衛生院職工災後都集中住在院內,在食堂吃“大鍋飯”,經常粉條就著白米飯,林志堅便把自己帶來的罐頭、火腿腸等食品送給他們,改善伙食。

在林志堅等隊員用自己專業技能的安全守護下,當地沒有重大疫情發生,災民也有序恢復生產,重整家園。看著群眾在田地裡插上了稻秧,林志堅等人感到極大的欣慰。

“ 再克新冠”

今年年初,當新冠病魔籠罩荊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國時,我縣廣大醫務者放棄休假,主動請纓,毅然選擇這看不見敵人的戰場,披上使命戰衣,不顧安危奔赴前線,逆行腹地,無懼黑夜漫長,以信念為燈,與死神搶人,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醫者的信仰。

堅守家園 首批老將再入一線

17年轉眼即逝,當年的非典勇士,早已成長為醫務戰線上的骨幹。很幸運的是,當年的首批人員,除了林素玲退休外,其餘三人依舊在縣中醫院上班。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已是縣中醫院副院長的潘才丕再度投入戰場,負責建設集中醫學觀察區,將病房大樓和安居房進行改造,從剛開始要求20張床位,不斷擴建到115張,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讓留觀人員得以順利進住。同時,他還負責該區防疫工作的後勤保障,認真做好安保、醫療廢物廢水處理等工作。此外,他還服從安排,一度負責另一處留觀點的工作。當疫情發生後,另一名老將張志偉正在進修學習,受命返回,並主動要求在發熱門診工作,挺在陣地最前沿。與此同時,護理老將、縣中醫院院感科負責人康春梅再度掛帥,協調護理部、總務科等科室採購防控物資,並安排人員按照規範對留觀室進行佈局,對員工開展一場場小規模的醫療防疫培訓,指導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醫療及生活垃圾的處置、消毒水的配置等操作,督促護工嚴格按照工作流程對垃圾進行分類和環境衛生消毒。此外,她還要經常到一線查看工作流程的可行性,並不斷調整,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院感科是一個化隱患於無形、滅危機於萌芽的科室,時常到一線,與醫護人員同在。”康春梅說。而另一名老將許怡華再度穿上防護服,走進留觀站。“醫學觀察的內容和17年前大致一樣,防護服改良了很多,輕便安全,留觀人員素質更高,但我們任務沒有減輕,一方面流程更規範,另一方面留觀人員比以前更多,隔離的時間是以前的兩倍,勞動強度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許怡華說。強將手下無弱兵,該院醫療團隊始終充滿了鬥志。醫學觀察區的很多護士是“90後”,年輕的她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疫情,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老兵的指導下,承擔起最繁重的護理任務。

遠征腹地 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除了守護自己家園外,縣總醫院兩名90後護士廖雅彬、徐珍梅於1月26日主動請纓,攜手加入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先後到武漢市中心醫院、金銀潭醫院,與當地醫護人員一道,每4小時輪班,每天上兩個班次,並提前一小時穿防護服,除了護士的工作外,還要對病區的每一個角落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面對著百餘位沒有家屬陪伴的病人,她倆就為他們送飯、餵食、剪指甲、打開水,為他們撐起一個臨時的家;她倆一天比一天忙,護目鏡花了,都是水,滴到眼裡,模糊了雙眼,摘掉口罩的那一刻,她倆疼得要哭出來。在連續工作28天后,3月2日,她倆開始為期7天的短暫休整。3月9日,她倆與戰友抱著“疫情不退,我們不退”的決心,再次簽下請戰書,在金銀潭醫院繼續奮戰。據悉,該隊在休整前,呈交出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133名患者治癒出院的戰單。“沒有優秀的護理技能,就是拖團隊的後腿,就是延誤了戰機。”護工、護士、家屬,多重的角色下,她倆慢慢習慣了工作節奏和兩點一線的生活,漸漸適應了防護服帶來的不便,每當患者康復出院,邀請來年看櫻花時,她倆感到滿滿的成就感,再苦再累也覺得值了。能親臨戰場禦敵,是很多醫務者的夢。當獲悉市裡要組建第二批後備援鄂醫療團隊時,2月10日,縣中醫院抗非典老將郭春玲與塗振仲、陳仰東等7名醫護人員報名,請求入戰。據悉,該隊人員共20人,來自縣醫院及縣中醫院。(記者 | 葉國強通訊員 | 林燕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