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衰老和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正視它們能讓我們消除恐懼,從容面對,並且在這個過程裡保持生命的尊嚴。


事實上,這也是在反思醫學的目的,究竟是無休止地延長壽命,還是始終保持對於生命的尊重,在適當的時候,讓患者有權決定如何度過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


衰老和死亡,是每個人的一生都無可避免的事;我們應該如何去正視、瞭解它們,從而消除恐懼和誤區,獲得有尊嚴的人生


先來為你說個真實的故事:距離印度的孟買市大約50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做“猶提”的小村莊。


那裡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斯塔拉姆·葛文德(《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葛文德醫生的祖父)。儘管他已經垂垂老矣,每天拄著柺杖、佝僂著腰,甚至要用一根橡皮管子對著他耳朵大聲講話他才能聽見,但是,斯塔拉姆依然保持著自己引以為傲的尊嚴。


他平日裡穿著考究,有家人在身邊陪伴,年輕人到家中拜訪他的時候,都向他鞠躬致敬,並且摸著他的腳進行祈禱。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斯塔拉姆老人活了110歲,娶了3個老婆,生了13個兒女,形成了一個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在生前,這位老人一直掌握家族的財產大權,而且在整個村子裡,人們遇到結婚、土地糾紛以及如何經營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會來聽取他的意見。


正是因為如此,他在家中乃至村子裡都有崇高的地位,不斷地得到來自子女晚輩的照顧,他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情,比如每天晚上騎馬巡視自己的田地,這個習慣被堅持到了他去世的那一年。


縱觀他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自己漫長的生命裡,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生活,也一直有家人陪伴在身邊


如果說斯塔拉姆所擁有的,是典型的印度式老年生活,倒不如說是典型的傳統社會老年生活,這樣的模式是絕大多數文明都曾經歷的,而不單單是印度。然而,隨著傳統社會逐漸轉變成為現代社會,每個家庭都受到了影響。


在傳統社會里,贍養老人可以由幾代人通力合作,但是,現在卻要由少數子女獨自承擔


因此,在西方社會,醫療和養老機構已經十分普及,成為人們度過晚年的主要方式,這樣的方式對於減輕子女的負擔,自然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對比斯塔拉姆老人來說,生活在養老院裡的老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掌控能力十分低下。


在現代化的社會里,註定要這樣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嗎?社會又應該如何改進現狀呢?


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為來理解衰老和死亡


第一,如何認識衰老;

第二,從傳統社會進入到現代化社會之後,養老模式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

第三,如何看待養老院;

第四,如何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1-

如何認識衰老


打個比方來說,衰老跟機器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磨損差不多,人的身體也會隨著時間而出現功能的退化。


從40歲開始,肌肉的狀態就開始走下坡路;


在50歲以後,骨密度每年大約會降低1%;


60歲的時候,會掉1/3的牙齒;


70歲,大腦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萎縮;


到了80歲,人體里肌肉的重量已經減少了1/4到一半,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得白內障;


而到了85歲,大約40%的人已經牙全掉光了。


伴隨著這些機體功能的衰退,老人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也會逐漸下降。人在中年時期記憶力和處理多任務的能力達到頂峰,在40歲之前就開始逐漸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往往是在青年時代做出突出成績。


隨著衰老,大腦中的兩個部位最早開始萎縮,一個是負責思維和判斷的額葉,另一個則是負責組織記憶的海馬體,而其餘的部位也會緊隨其後。當大腦的衰老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認知症(俗稱老年痴呆),到了85歲,約40%的老年人都被認知症困擾


從這個角度上講,

老人和孩子有相似之處,因為他們都缺少足夠的自理能力。但是孩子的發育有著相對明顯的規律,多大的孩子發育成什麼樣子,我們大致有數。


而老人則不同,不同的人在衰老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差別,有些人很早就出現了智力的衰退,但是有些人就能保持清晰的思維直到很大年齡,比如前面提到的斯塔拉姆·葛文德。


這就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問題,一個人在什麼狀態下應該被算是老年人?在多大年齡的時候老人就不適合駕駛汽車了?什麼樣的老人應該被認為是無法自己生活的?在什麼情況下老人應該被送到養老院?事實上,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被大家廣泛認可的答案。


雖然現代醫學的進展讓我們瞭解了,在衰老並走向死亡的過程裡,人的身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其實我們整個社會還沒有學會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或者說我們還沒有做好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準備


儘管醫學的歷史很漫長,但是在19世紀之前,醫生給予患者的治療,事實上都沒什麼用處。然而,當現代醫學出現以後,不但可以給予患者真正的治療,並且發展得極其迅速。


試想一下,200年前,得了闌尾炎死掉是很平常的事情,得了肺結核導致貧血死掉也是司空見慣。但是今天,這些病都是醫學可以治癒的,醫學的飛速發展,迅速提高了人類的平均壽命。


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80歲。而這就造成了,在人類的歷史裡,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有如此多的老年人,人類正在以飛快的速度進入老年化社會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2-

從傳統社會進入到現代化社會之後,

養老模式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


前面講過了斯塔拉姆·葛文德老人,我們可以從他的身上看到幾個特點:


一來,他一直掌握家庭中的財富,而子女們都在迫切地等遺產;


二來,他在家裡和村子裡是經驗和知識的象徵,年輕人遇到困惑會尋求他的幫助;


三來,因為有子女照顧,所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生活方式。他的晚年生活,正是傳統社會中的老人的狀態。


但是在現代社會之中,情況變了。


第一,子女的經濟相對獨立了,老人的遺產不再是他們安全感的最主要來源,子女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和父母的衝突變得更加明顯


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裡可以經常看到,比如在養孩子的時候,兒媳婦和婆婆之間的尿不溼與尿布之爭,這不僅僅是兩個東西的使用效果問題,更深層次的因素是不同生活方式的衝突。這種情況下,子女當然不再願意和老人共同生活。


第二,現代社會里信息和知識傳播得太快了,幾百年前印刷術引發的革命,在今天被互聯網推向了新的高峰。老年人對於知識和經驗的壟斷地位沒有了

,今天我們有了任何疑問,第一反應是上網查一下,而不是問問老人。如果新買的手機有些功能不會用,可能問一個年輕人更有效。就這樣,崇拜老年人的文化傳統逐漸淡化了


第三,在傳統社會里,人只要沒有喪失勞動能力,就會一直堅持到底。但是現代社會里,老人靠著退休金和保險制度,可以衣食無憂,醫學條件的改善也讓人的預期壽命在不斷增長,所以人退休以後的時光可以長達數十年之久。


以上這些原因,共同造就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老年人群體,他們有足夠的錢養活自己,但是缺少子女的陪伴,同時他們面臨著健康狀況的惡化。那麼,在他們身上會發生什麼?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醫生接診了一位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十分注意自己的儀表,看上去衣冠楚楚,還打著蝴蝶領結,無論怎麼看這位老先生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直到他的腳暴露了問題。


當經驗豐富的老年病醫生堅持要檢查他的腳時,發現這位老先生的腳已經幾個月沒有洗過了,而原因是他彎腰時已經夠不著自己的腳了。


腳的問題不僅是個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它還隱藏著摔倒的危險。在美國,因為摔倒而導致髖關節骨折的人,每年有35萬,其中40%的人住進了療養院,20%的人再也沒法走路了


摔倒的三個主要危險因素:一是平衡能力差二是吃的處方藥超過4種三是肌肉乏力


即使是沒有這些情況的老年人,每年也有12%的幾率會摔倒,而三條全佔的老年人,幾乎肯定會摔倒。而老年人摔倒之後,顱內出血甚至導致死亡的風險很高,我們開頭提到的斯塔拉姆老人,最後也是因為不慎摔倒而去世的。


正是因為子女不在身邊,老年人又缺乏照顧,養老院才應運而生


拿美國來舉例,美國養老院的建立,得益於1935年社會保險法案的通過,這樣美國就有了全國性的養老金制度,這正是養老院建立的經濟基礎。


19年之後的1954年,美國立法規定撥款給醫院,為那些需要較長時間恢復的病人建立單獨的病房,這就是現代養老院的雛形。


又過了11年,到了1965年,美國又通過了一個聯邦醫療保險的法律,這讓養老院的數量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時候,全美國已經有了13000家養老院。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養老院一直是美國贍養老人的主力軍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3-

如何看待養老院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養老院成為了贍養老人的主要場所。然而,養老院儘管看上去很美好,但事實上從它出現的那一刻起,就存在著重大缺陷


在養老院建立之前,收容老年人的是救濟院,儘管曾經有法律促使老人搬出救濟院,但是卻推行不下去,原因是老年人確實需要照顧。


後來,美國醫院數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長,在20年間新開了9000多家醫院,老人們就紛紛住進醫院,而且堅決不出院。


所以,剛才提到的1954年建立養老院的初衷,其實是為了給醫院騰出床位。但是,這些新建的養老院存在重大問題。許多養老院對老人不是照顧,而是疏忽和虐待,老年人在這裡並沒有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


曾經有社會學家對比過養老院和監獄的相同之處,它們都是與社會隔絕的地方。


當然了,與監獄不同,在養老院裡,老人的健康還是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比如,護工會把老人藏起來的零食找出來沒收,是為了幫助老人控制血糖。從醫學的角度出發,這樣的做法當然無可厚非。


然而,對於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來說,生活還同樣需要自由、尊嚴、隱私以及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力,比如在自己的地盤藏上那麼一兩塊餅乾。而這些,卻恰恰是養老院從老人身上奪走的。


現代養老院過分專注衡量健康的各項指標,只要老人的體檢指標正常,那麼就是勝利。說得不客氣一點,養老院把老人當作動物飼養了起來。


這樣可怕的問題當然會被人注意到,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新形式的養老院開始出現,叫做“輔助生活中心”。


在這裡,老人不被看成是病人,而是房客,他們有獨立的浴室、廚房,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傢俱,可以養寵物,可以選擇自己的食物。


和其他的養老院相比,最重大的區別是,這裡的老人可以鎖上自己公寓的前門。不要小看這把鎖,它象徵著老人是這裡的主人,當老人需要護理服務的時候,工作人員會意識到他們進入的是別人的家。這是對養老院權力關係的根本性改變


這樣的模式跟養老院不同,不再緊盯著關於健康的各種數值,那麼這裡的老人健康情況又如何呢?研究結果顯示,在這裡,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提高了,重症抑鬱症的發病率下降了,政府支出也減少了20%。這樣的改進大獲全勝。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4-

如何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通過對養老院的反思,我們可以看到,衰老是個醫學問題,卻不是單純靠醫學可以解決的。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有尊嚴地、體面地度過。我們下面要說的終極話題:如何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我們前面多次提到了作者的祖父,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父親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阿圖醫生的父親也是一位成功的醫生,對於疾病有著客觀的認識,當他發現自己得了脊椎腫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選擇治療方案。但是,癌症之所以被叫做惡性疾病,正是因為它無法根治。


在漫長的治療之後,阿圖醫生的父親還是難以避免地進入了癌症晚期,此時阿圖醫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和身為病人的父親進行了一場談話,談話的主題,是一個臨終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這場談話之中,阿圖醫生和他的父親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善終並不是關於如何好好接受死亡的話題,而是關於如何好好走完生命的全程


這對醫生父子心裡都清楚,死在醫院裡的患者,往往都會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承受大量的治療,而這些治療本身就是對身體有創傷的,比如氣管切開術、膀胱造瘻術等等。儘管醫生也很清楚,這些治療並不能讓患者痊癒,而且還會增加他的痛苦,但是現代醫學總是把延長生命作為第一目標,醫務人員總是覺得,自己還應該做些什麼。


然而,這種醫療思維之下,並沒有考慮到,除了安全和長壽之外,臨終之人或許還有別的訴求,或許更希望能夠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把它完全交給醫生。在積極的治療之外,醫生還可以有其他選擇,也就是僅僅給予一些減輕痛苦的治療。這種行為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有尊嚴的死亡”。


阿圖醫生的父親在經過思考之後,最終也選擇了這種“有尊嚴的死亡”。在那天下午,他細緻的看了孫子孫女的照片,笑得很開心,然後便陷入了昏迷。幾個小時之後,他停止了呼吸,他的兒子陪在身邊,他的妻子緊握著他的手。


阿圖醫生的祖父,在傳統社會中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尊嚴,以及對生命的掌控。阿圖醫生的父親則在現代社會中做到了這一點,但是他的情況並不是當前美國社會的常態。醫學界看到了目前的養老院制度存在的問題,也正在嘗試著改進。而做出這所有努力的動力,就是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與這個世界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尊嚴、養老院


-5-

總結


簡單回顧一下今天與你分享的知識。我們一共討論了四部分內容:


第一,衰老就像機器老化一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醫學的飛速發展,讓人們可以活得更久,老年化社會也隨之迅速到來;


第二,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化社會的養老模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子女數量的減少,家庭模式的變化,使老年人的贍養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養老院隨之出現;


第三,對於老年人來說,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指標化的健康,更是有質量的生活,養老院需要為老年人考慮到這一點


第四,衰老的終點是死亡,善終並不是如何好好接受死亡的話題,而是如何好好走完生命的全程。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在我們的智力和體力都逐漸衰退的過程裡,如何掌控自己的生命


其實,這《最好的告別》本書的名字如果直譯過來,應該是“身為凡人”,這個名字也是在提醒讀者,我們都必將經歷衰老與死亡。


本書作者阿圖醫生所講述的,是美國的養老現狀,而我們中國之前是和印度相似的傳統社會。目前,我國老年化的趨勢越發明顯,養老院也在各地紛紛開辦,養老模式正在逐漸發生變化。換句話說,我們也會經歷和美國相似的歷程。


這也觸及了醫學最深入的話題,那就是醫學的最高目標是什麼。


幾千年來,醫學所追求的一直都是延長人的生命,但是當一個人的身體已經衰老到不可逆轉的時候,當所有的治療都會增加患者痛苦的時候,醫生和子女還在想盡一切辦法嘗試延長生命,即使此時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非常低,這樣的治療真的有價值嗎?


其實這樣的治療恰恰是剝奪了患者對於自己生命的決策權。我們更應該給予的,是讓這些老年患者自己決定如何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這或許才是醫學所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那就是對於生命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