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在微博看到一個關於“富養窮養”的話題,採訪的路人無一例外都說:覺得富養比較好。

其中有個女孩子講了她身邊一個被窮養的女孩的故事。

有一次去漫展,看到一個她特別喜歡的角色,她很激動,卻不敢上前,最後很失落地走開了。

女孩說了一段話:窮養會導致一個孩子精神上的一些缺少,自卑就是很關鍵的一點。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確實,被父母“窮養”著長大的孩子,許多傷害和影響都已經不可逆了。但許多父母仍然十分吹捧窮養的教育方式,因為覺得不能“溺愛”,所以要“窮養”

但窮養這個詞,本身就有一定歧義。盲目地窮養孩子,只會過猶不及。

這些窮養的誤區,你都踩過嗎?

窮養就要窮“慾望”?

許多父母經常有個下意識的想法:不能總是滿足孩子的慾望。

因為我們擔心,這些慾望會毀了孩子,一旦我們滿足他們,孩子就會變得慾壑難填,想要的只會越來越多,而且非得到不可。

確實,近些年,屢屢有負面新聞出現:從小被嬌慣的孩子養成了霸道的性格,想要什麼就要得到,如果不被滿足,甚至會把怨氣發洩到父母身上,最後毀了自己,也毀了一家人。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所以我們愈發堅信:孩子的慾望需要遏制,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才能學會珍惜。

可是,被窮養的,真的僅僅是慾望嗎?

有些時候,被遏制的不僅是蓬勃的慾望,更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飄香的麵包和糖果,櫥櫃裡精緻的玩具,過年時大家都有的新衣服……孩子們想要的這些東西,你可以說是慾望。

但對孩子來說,他們想要這些,真的不是為了攀比、炫耀或是花錢成癮,只是這些美好的事物天生就對孩子有吸引力。

如果家庭條件支持,適當地滿足一下孩子又有什麼大不了呢?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無節制地滿足和順從會毀掉一個孩子,無底線的遏制需求也會。

如果孩子的需求被當成一種不應該,一種羞恥,孩子會永遠恥於面對自己正常的需求,會因為向父母提要求而羞愧尷尬。

或許遏制慾望的目的達成了,但孩子卻會一輩子無法正視自己的內心。

一味地忽視孩子的需求,本質上是對窮養的妖魔化認知。

哭窮是為了磨礪孩子?

作家劉同曾經講過關於他母親的一件事:從小到大,劉同都處於“少一截”的狀態中,因為每次媽媽給他錢,都要打個折扣。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他找她要10塊,她只給8塊;他要500塊的學費,媽媽卻只給480。

他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媽媽明明有錢卻不給他,可每次他提起,媽媽都會從抽屜裡拿出一把工資條,然後坐在床邊,和他算起全家的工資。

“你看,我和你爸的工資加在一起都不到2000塊,我們一家三口,你要讀書,我和你爸還要生活,家裡那麼多親戚,一個月根本存不到什麼錢,將來你讀大學的生活費怎麼辦?將來你結婚怎麼辦?”

就這樣,他一直以為自己家很窮,他不應該亂花錢,每次找爸媽要錢,都會很愧疚。

直到成年後他的工資越來越多,可以支撐更好的生活,他卻還一直保持著小時那種小心翼翼,花錢從來不敢大手大腳。

直到他終於被這種憋屈艱難的生活逼到崩潰,和媽媽大吵一架,她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她以為的對孩子好,卻是在不斷地對他造成傷害。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他們家真的很窮嗎?那張2000塊的工資條,永遠是他們90年代的工資。

哭窮,本質上是想讓孩子明白生活不容易。但我們永遠想不到,那個真的以為自己很窮的孩子,內心到底有多少苦。

總是被哭窮的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卑微,覺得自己配不上任何美好的事物。

“窮”,會從一種客觀條件,變成孩子永遠的心魔

窮養要“吝嗇”愛?

生活裡,很常見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在地上哭的撕心裂肺時,父母卻在一旁冷冷坐壁上觀,甚至很是不耐煩。

對這樣的行為,我們美其名曰“不能慣著孩子,不然豈不是無法無天了?”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感情上的窮養呢?

吝嗇於對孩子付出更多愛,不過是不想讓孩子仗著父母的愛無法無天。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然而我們卻不明白,教育或許可以循序漸進,但孩子缺失的那些童年和愛,卻會成為心裡的一個個大窟窿,永遠烙印在孩子的人格上。

發小就是個從小被窮養大的孩子,她是個女孩,但父母從來把她當成男孩養。

小時候,別的女孩都有小裙子,她沒有;別的女孩有精緻的文具,她沒有;她的父母,向來吝嗇於對她展現多一分的溫柔和愛。

考砸了,被批評的是她;

拿了滿分,被警告不許驕傲的是她。

她經常會懷疑爸媽不愛自己,但每次為她湊齊的學費、借錢上的補習班,又會讓她羞恥於自己竟然有這種想法。

她很爭氣,按照父母的期望考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但只有親近的人知道,她永遠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女孩。因為太渴望愛,身邊的男孩子只要稍稍對她好一點,她就會不可自拔地陷入進去。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童年時缺乏的每一滴養分,要麼在日後成為永遠的缺陷,要麼換一種方式讓人永遠都不會滿足。

物質上的窮養和精神上的窮養,效果都是共通的:都會讓孩子陷入某種“缺失”的狀態中,成為一輩子都無法逃出的漩渦。

武志紅講:“愛需要被看見,當愛不被看見的時候,你認為的所有的愛那都不叫愛。”

以愛而命名的窮養,只不過是披著溫和外衣的傷害。

最好的教育,到底該是什麼樣的?沒有人能下定論。

毫無疑問的是,窮養絕對不是一個好答案。

或許,父母“窮養”孩子的初心很好,是希望孩子能夠抗下人生更多的風雨。

可避風雨的港灣,也需要磚石來砌。

這些“窮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想讓孩子學會遏制慾望,可以好好商量制定規則,而不是將其當做父母手中的權力想用便用;

想讓孩子明白生活不易,大可帶孩子去體驗生活,卻不必讓他們覺得人生滿是灰暗;

想讓孩子扛得住風雨,不如給他們足夠的愛做支撐,才能心懷坦蕩,風雨不懼。

劉墉先生曾說:“我希望兒子未來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隻龍蝦吃得乾乾淨淨,讓對方知道孩子見過場面,而當女朋友家龍頭漏水時,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讓對方知道自己絕非嬌生慣養,而是有責任擔當。”

心有光萬丈,方能築高樓。

在磨礪孩子之前,不如先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愛,才有力量面對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