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有意思】為你揭曉,貨幣政策與通脹之間的相愛相殺

央行,金融界的最高領導者,俗稱“央媽”,手持各大貨幣政策工具疏通經濟血脈,十分厲害。不過央媽並非無所不能,也有掣肘之時,比如說“通脹”就是一個小麻煩。


【宏觀有意思】為你揭曉,貨幣政策與通脹之間的相愛相殺

一、貨幣政策為什麼要看通脹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央媽在被賦予權利的同時,也揹負著重要的使命,包括六大目標,即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而價格水平穩定就是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換言之,央媽的任務之一就是讓通脹維持合理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大目標之間有時存在矛盾,使得央媽左右為難。以經濟增長與價格穩定這兩個目標為例,一般認為要促進經濟要刺激經濟增長,就應促進信貸和貨幣發行的擴張,結果會帶來物價上漲,而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就要採取信用收縮的措施,這又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貨幣政策如何影響通脹


知道了貨幣政策與通脹天然的關係後,咱們來聊一聊貨幣政策具體是怎麼影響通脹的,主要看看貨幣政策體系中的貨幣發行量、利率、預期管理的影響。


貨幣發行量——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其實說到底,通脹其實就是商品物價全面持續走高,而物價高低與國家的貨幣發行量息息相關,如人民幣印少了,那鈔票就相對值錢,商品變得便宜,而如果鈔票印多了,那鈔票就相對不值錢,商品就變得貴了。所以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將通貨膨脹定義為:“通貨膨脹是引起物價長期普遍上漲的一種貨幣現象。”


利率——需求推動型通貨膨脹


供需決定價格,如果社會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打開了膨脹性缺口,將造成物價水平上漲。而需求提升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在貨幣政策體系當中,利率是調整需求的好抓手。近日“降息”一詞廣為流傳,指的就是近期央行下調了LPR貸款利率,使居民、生產者的融資成本有所下調,從而刺激實體需求。比如說房貸月供減少,人們買房的需求也會有所增加。


【宏觀有意思】為你揭曉,貨幣政策與通脹之間的相愛相殺

預期管理——通脹的自我形成


預期是通脹的一大推手。如果人人都相信價格持續上漲是必然的事,那麼,原料和商品都會順理成章地不斷提價,工資和福利會不斷提高,資產投機泡沫迭升。而貨幣政策可以較好地穩住預期,比如保持政策的定力,設定政策預期值等,均能對預期產生較好的管理,進而避免通脹預期的自我實現。


三、著名的泰勒規則


考慮到貨幣政策與通脹的相互關係,政策制定者們將通脹納入貨幣政策制定體系當中,並形成了量化模型,比如著名的泰勒規則,具體指的是,央行的目標利率需根據通脹缺口和產出缺口來進行測算,即貨幣政策制定者會根據當前的通脹及潛在的預期通脹情況來判斷未來是否需要進行加息或者降息。


四、怎麼看待近期的通脹與貨幣政策


近期,國內消費品價格高企,在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2月的CPI維持5.2%的高位,而與此同時,疫情衝擊復工延期,短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兩大目標對貨幣政策的訴求矛盾再次顯現。


【宏觀有意思】為你揭曉,貨幣政策與通脹之間的相愛相殺

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脹不能只盯著一個數據。一是目前CPI主要受豬價、春節、及疫情的短期推動,未來或不具有持續性;二是我國扣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CPI一直維持的較低水平,而工業品價格PPI指數也始終在低位徘徊,未來貨幣政策或仍有較大自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