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斧现读现学《论语》心得:鸣鼓而攻之,可也


水石斧现读现学《论语》心得:鸣鼓而攻之,可也

1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的,我们也叫它底线。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多人把这个称之为自由,这是一个误解。

我们的活动范围,只能在法律的要求之内。

这才是社会的应有之义。

疫情防控期间,对每一个人的限制就会更多一些,因为聚会好罢、外出也好,都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对个人来说也不安全,还会给社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所以,大家都自觉呆在家里,并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为国家作贡献。

国内大多数人都理解这一点。

可从国外回来的人,大约是自由散漫惯了,就很难理解这一点。

最近,一位澳洲回来的华裔女子,因为不服从社区的隔离管理,冲着社区的志愿者骄横使狠,又要喝矿泉水,又要出门跑步,象个孩子一样,大喊救命,出了种种洋相。

在网上引来一片骂声。

其实,是非曲直很简单:她只管自己,不管他人;只想自由舒服,不想服从管理。

她的道理再多、再大,也是错的。

大家骂她的原因则是,国内疫情严重时她跑到国外,国外疫情严重她跑回国内,没帮过忙也就算了,还不服从管理,还要摆出一个高人一等的样子,真的不让人待见。

2

对于这种人,应不应该骂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一些不讲理、讲不通理的人,好话说尽,他就是不服周,一定要死嗑到底。

对这种人应不应该骂呢?

有的人,不骂他还好,骂完的结果一定是互相打起来。

当然,也有一种人,骂完之后,还真听了劝,他从此以后改正缺点,做了好人。

这里面的道理又在哪里呢?

关于这一点,《论语》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记叙: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老师的弟子中,冉求是圣门十哲之一,这可是很有名的大弟子,竟然也有不服从老师的教导的时候,干了一些大家都看不过眼的事情来。

孔老师的态度倒是十分地明确,直接就讲:“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我不认他,你们大家可以敲着锣、打着鼓地去声讨他。”

用现在的话说,你们大家都去骂他、吐嘈他,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错。

看来,对干得不好、做事不地道的人,骂骂他,孔老师是赞成的。

3

这里面有一个讲究。

要弄清骂冉求的原因,得把缘由搞清楚。

文中的季氏就是季康子,是鲁国三家权臣之一,能把持朝政的人,而且他是权力最大的。

他拥有最多的土地,大家都觉得他比当时天子的宰卿周公还要富得多。

但他仍感不足,继续向民众加征赋税。

冉求是季氏的家宰,好比是大管家,他这个时候没有劝一下季氏收敛一点,没有想着给老百姓减粮减租减税,还要替季氏聚敛,以增加季氏的财富。

老师讲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道理,他放到了一边。

老师还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冉求竟然当起了这个可怕的“聚敛之臣”

他这是要干什么?这不是明摆着跟老师唱起了对台戏吗?

一面标榜自己是孔老师的大弟子,靠这个去谋取职位、获取利益。

一面又在工作上不遵循老师的教诲,不按老师的“道”去行事,在重大问题上跟老师反着来。

可以看出,冉求所犯的是方向性错误。

这才是孔老师要发动弟子们去批判他的原因。

4

说到这里,对如何骂人这件事,仿佛说清楚了。

但细细地看,这里面还有一个大问题。

而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冉求是干得不怎么好,是该骂,但聚敛之事是季康子干的,冉求在这个过程中,最多只算个帮凶,季康子才是主要负责人。

大家注意到这一点没有?

孔老师在责备的时候,只是说冉求非“吾徒也,你们可以鸣鼓而攻之可也。”

对季康子呢?孔老师没有一句批评。

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怕他?

这些没写到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读《论语》,一定要从这些无字之处读出见解来,才有望通透。

这里之所以不责备季氏,用的是春秋笔法

责备人,只责贤者;季康子这种人,之所以不去责备他,不是怕他,而是觉得他不足以责备。

他还不够格。

我们老家有一句话,骂这种小人,莫打坏了嘴。

那他们有错怎么办?

自己力行仁道让其觉悟,责备贤者让其反省;再不改正,自然有有关部门去管他的。

你操这个心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