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呂不韋之死在史學界曾經有過廣泛的爭論,但大多都是以《史記》記載的內容為討論方向。《資治通鑑》記載呂不韋之死的有關細節和《史記》在時間節點上有些許差別。後人又爭論了很多呂不韋可以不死的各種假設,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的當時形勢表明,呂不韋必死無疑。

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第一個時間節點,秦王政十年甲子。【原文】王以文信候奉先王功大,不忍誅。十年甲子,冬,十月,文信候免相,出就國。

因為嫪毐禍亂後宮事發造反,被秦王剿滅並禍連九族。呂不韋是始作俑者 也沒能逃脫了干係,但秦王以其奉先王有功而不忍心誅殺他。

那麼他有多大的功勞呢?秦昭王40年的時候,秦王政的父親異人還在趙國做人質。秦趙兩國世仇,秦若攻打趙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心中大喜,認為這是一樁大買賣。可是異人當時的條件十分可憐,既不是太子的候選人,在兄弟中排行也不靠前,母親也沒有受到他父親安國君的寵愛。當時安國君的正夫人是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於是呂不韋就帶上重金去運作,通過各種關係,讓異人拜華陽夫人為母親,華陽夫人是楚國人,異人被賜了個名字叫子楚,這樣就具備了一個被立為太子的優越條件。在這個過程中,異人又相中了呂不韋一個姬妾的美貌,討要了過來做自己的夫人,趙姬夫人在這一年的十月生下秦王嬴政,這也為後人爭論嬴政的血統問題埋下了伏筆。

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異人拜華陽夫人為母親後,華陽夫人和安國君就開始要求趙國將公子異人送回秦國,趙國不肯放人。呂不韋又去遊說趙王,好話說盡,各種利害關係擺明,費盡口舌趙王最終同意把異人送回趙國。隨後秦趙就爆發了戰爭,趙王要殺趙姬和後來的秦王政,呂不韋又以趙姬是趙國人且是富豪的女兒,殺了他們母子也不能阻止秦國的進攻為由把母子二人保護起來。

秦昭王56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在華陽夫人多次建議的努力下,秦王召來丞相下詔書,正式立子楚為太子。 安國君繼承秦王位守孝滿一年後,舉行加冕大典,大典過後三天就突發疾病駕崩了,後追諡號孝文王。

一切都朝著呂不韋規劃好的路線一步一步實現。子楚隨即繼承了秦王位,是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同時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享河南洛陽10萬戶食邑,家有奴僕萬餘人。

莊襄王繼位僅僅三年之後就死去了。太子政繼立為王,封呂不韋為相邦,並稱其為仲父(僅次於父親的父親)。這個時候秦王的年紀還很小,太后趙姬常常和呂不韋有牽連。

這是多大的功勞呢?本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躺著繼承了王位。簡直是功蓋過於天,恩同再造父母了,功勞大了去了。於是不忍誅殺,那就免去相邦的職務,回到你河南的封地好自為之吧。

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第二個時間節點,歲餘。【原文】文信候就國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之。 王恐之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封君河南食10萬戶?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文信候自知之稍侵,恐誅。

文信候回到他的封地洛陽。先前我們說了他家中有奴僕萬餘人,他另外還有門客3000多人。再加上六國使者,車馬絡繹不絕相請,諸侯各國都邀請他去做官,他是個天才啊,可以說得呂不韋者就可以得天下,像是這種熱鬧的景象,他住的地方就像是一個 小城邦一樣。

那這種情況秦王是不願意看見的,假如被其他六國請去封相,從此就會與秦為敵。手下的3000門客,個個都是人才,始終是個禍害。於是就在呂不韋回到洛陽的一年之後,秦王就給文信候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有什麼功,秦國把你封在河南。享用十萬戶的俸祿? 你與秦國又有什麼親密的關係,竟然號稱“仲父”?你帶上你的家眷前往蜀地生活吧。

秦王政忌諱呂不韋3000門客的原因是當時戰國有四公子,他們是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平原君和齊國的孟嘗君。他們都是以國君的身份廣羅天下人才,禮賢下士,用於強邦安國的。呂不韋認為秦國這麼強大,自然不甘下風,要與他們比個高低。所以他也招來了很多文人學士,奇人異才,給他們以優厚的待遇,安逸的生活。他門下的食客多達3000多人,當時天下的門客有很多都是以善言能辯,著書立說而名聞天下之才,呂不韋就命他的門客們把各自的思想見解,所見所聞,彙集抄錄成書,形成八覽、六論、十二記,合二十萬餘字,此即是《呂氏春秋》。書成後懸掛於咸陽城頭附千金以求斧正,一時間名聞天下,風頭蓋過戰國四公子。

秦王政認為,你呂不韋是被貶回家的,但是你的生活像君王一樣,你的風光和戰國四君子的排場沒有什麼兩樣,這是嬴政最不願意接受的,所以他要打破這種局面,這才有了在書信裡面附上的強制遷徙令。“帶上你的家人一起到蜀中去生活吧”。《資治通鑑》和《史記》在這裡都說呂不韋見到書信後非常恐懼,《史記》緊接著就說呂不韋飲“耽酒”自盡了,而 《資治通鑑》卻跳到了下一個時間節點上。

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第三個時間節點,十二年丙寅。【原文】十二年丙寅,文信候飲耽死,竊葬。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且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到這裡一共是三個時間節點。第一個是秦王政十年,呂不韋獲罪被擄奪相位。第二個節點,年餘。也就是一年以後的秦王政十一年十月以後,收到秦王的書信,信中不再承認呂不韋的功勳,也與秦王非親非故沒有什麼牽扯了。這大概是功過相抵的意思,遷徙令說明他要呂不韋迴歸到最初的平民地位上去。第三個時間節點秦王政十二年,呂不韋才飲毒酒自盡。從十一年接到書信到十二年飲耽自裁,這中間有個時間差,不像史記記載那樣當時就死了。《資治通鑑》的三個時間點,從秦王政十年跳到“年餘”也就是政十一年,又從年餘跳到秦王政十二年,倘若接到書信即死的話,那 《資治通鑑》的三個時間點,其中後邊的兩個,有一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相信在這個時間差內,呂不韋沒有動身前往蜀中,但遷徙令一定有執行者,並且催促的很緊。呂不韋在這個時間差內考慮最多的應該是前途問題,從洛陽遷往蜀中不可能帶上萬餘人的奴僕以及3000多人的門客,只攜家帶口動身一定是羊入虎口,甚至會給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考慮到秦王顧忌的只是自己一個人時, 呂不韋才下定決心自裁,以保全整個家族的繁衍。

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呂不韋死後,秦王嬴政的反應驗證了呂不韋的判斷是對的,秦王已經有了滅其全族之心。呂不韋死後是竊葬,偷偷的埋了,沒有大張旗鼓,招搖過市,但是為其弔喪送行的門客卻被牽連了,凡是忠心或同情呂不韋者,全部都遭到驅逐和流放的處罰。同時秦王嬴政還昭告天下:從此以後,但凡有操縱國事像嫪毐和呂不韋這樣的人,一律將其家產收沒國有,此二人就是例子。在這裡秦王嬴政將嫪毐和呂不韋相提並論,嫪毐已經全族誅滅,呂不韋如果堅持活下去的話,那下場也一定是和嫪毐一樣的,所以呂不韋選擇自盡是明智的。

呂不韋以一個商人的目光和謀略,在政治領域進行大手筆的投資,並獲得了成功以及豐厚的回報。成功帶來的權力膨脹和極度虛榮自傲,將合作伙伴推向了對手的位置,假如其能夠在成功以後好好管控運作,以投資初期的姿態運籌帷幄,秦王朝也不至於盛極兩代而終。

呂不韋之死與《資治通鑑》記載的三個時間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