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吉吉说:

一个孩子,到底能磨蹭到什么程度?

有个朋友曾和我说,你家小叶子是还没上学,等到写作业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像这种新闻,一点不夸张:

“一个小学生花了3小时,才写了7个生字,平均要花25分钟才能写一个字……”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说起来,磨蹭好像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也是令全世界父母都头秃的难题。

“每天不催他十遍,不带坐那好好把作业写完的。”

“没个几十分钟,根本起不了床。”

为什么孩子们都这么爱磨蹭呢?其实,答案可能真的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我请元妈分享了她的亲身经验和心理学分析,最重要的还是实用,这篇依旧准备了专治孩子磨蹭的“时间游戏卡片”“时间”),免费送给大家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01 父母越催,孩子越慢

我之前带儿子去商场,玩可以自主diy的胶画。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孩子选了一张就自顾自地涂起来,为了不让颜料外溢,他涂的很小心,所以也有点慢。

这时,就听旁边小座位上,传来了一阵唠叨声。

“这里你捏的太少了!多涂点呀。”

“哎呀,你看你弄的,捏这么多干嘛,都溢出来了!”

“你看看,太笨了,做什么都这么慢!”

我回头一看,原来一位爸爸正在旁边“指导”儿子涂色呢。大约是有点着急了,眼见小朋友动作缓慢,他忍不住就催促起来。可是,他越催,小男孩就越手忙脚乱

眼看着被弄的一团糟的画面,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来,想重新画一张,结果这位爸爸更着急了。

“说好了画一张就走,谁让你这么慢的,算了,我自己来吧!”

说着,这位爸爸就自己上手,给孩子涂起了剩下的画框。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小男孩委屈地眨巴着眼睛,一边撇嘴,一边抽泣。

也许在成人眼里,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手工游戏,两三分钟就该做完了,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手部的控制能力较弱,自然会涂的慢。

而且,当我们一直在孩子身边催促,孩子只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好,更不知该如何下手

为什么我们一边要求孩子独立,要快一点,又一边要他不出错呢?

比起成人眼中的画作结果,明明是游戏中涂涂抹抹的过程,更有趣呀。我们太舍不得放手,不给他磨蹭试错的机会,他的动手能力怎么能得到增强呢

父母的催促,只会像斧凿一样,破坏了孩子对事情的掌控感,孩子变得越来越焦虑,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了依赖。

“父母不在,我就不行。”如此下去,不仅独立性缺乏,做事也只会越来越慢。

02 孩子为什么爱磨蹭?

其实,6岁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慢吞吞,那可能有三个原因

  • 比如,他可能是自己能力达不到。

之前,在看《爸爸去哪儿》时,陈小春因为一直找不到房子,而Jasper又在身后走的比较慢,就一直催儿子快一点,甚至暴躁的时候,还冲儿子大吼。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对此,Jasper委屈地说:“Can you stop angry now?”

而屏幕前的妈妈应采儿更是回应:“催什么嘛,人家都不知道往哪儿走......腿短不是他的错啊!”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孩子有自己的心理节奏,吃饭、穿衣、睡觉......在大人眼里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孩子这里却可能需要很多时间。

就像我们牵着蜗牛去散步,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蜗牛跟上我们的脚步呢?

  • 再比如,他可能没有兴趣,所以动力不足。

之前,在叫儿子睡前洗漱这件事上,我一直很有挫败感。

往往从晚上7点开始催儿子,到8点,他可能才恋恋不舍的挪动身子。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一次,和儿子泡脚的时候,我如实跟儿子表达了我的困扰:“为什么每天都要叫你好多次,你才来洗脸刷牙呢?”

儿子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呀,我还想玩会玩具呢。每次叫你吃饭,你不也总是过好久才来嘛。”

我立刻反应到,自己平时一写起稿子来,吃饭都是没点的,所以才会有家人催促好几遍的情况。

可我却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喜恶呀。他虽然小,但也有自己“当下专注”的事情,所以,自然对其他的催促,就会本能的拒绝。

  • 还比如,孩子可能对时间的感知较弱。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跟他约好5分钟就走,结果到点之后,去叫他,他一定会一脸懵地说:“我要再玩一会儿。”

不是孩子故意磨蹭耍赖,而是因为,他们对5分钟没有概念

尤其是3、4岁前的孩子,都是只会“活在当下”的,他们没办法像我们一样,明白一件事后,还要卡点做下一件事。

想起我们小时候,也会因为看到漂亮的气球就跑了过去,忘了自己还要去上学;

看到好玩的玩具就停下了脚步,忘了该去上的课外班......

是我们忘了,活在当下,到底有多幸福。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小王子》说:每个大人曾经都是个小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的确,是我们误会了,孩子本来就是该磨蹭的

03 那我们该怎么办?

很喜欢龙应台的一句话: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深以为然。

比起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只会一味地催促孩子,倒不如慢下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帮孩子建立好自己的时间秩序

01 时间可视化

从心理学来说,2岁前的孩子没有时间知觉,3岁前的孩子刚刚有了时间观念,而6岁前的孩子,对于5分钟、10分钟,都太过于抽象,很难理解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时间可视化

比如沙漏、小闹钟,这都是用实物的方法,让孩子理解,时间流失是怎样的?但这次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更有趣的方法。

这是我家娃4岁多的时候,我们俩常玩的几个小游戏。

事件时间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我把孩子常做的事情,整理成了小卡片,然后让孩子把这些事情按时间进行分类,比如:

  • 洗手要用多久?
  • 唱歌要用多久?
  • 吃饭要用多久?
  • 看书要用多久?
  • 上厕所需要多久?
  • 等等……

在他分类之后,结合沙漏或闹钟,进行实地实验

我儿子在第一次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觉得洗手需要5分钟,吃饭需要1小时。

结果在他实验之后,他会很兴奋地告诉我:“洗手是1~2分钟,吃饭是半小时。”

经过这样反复的刻意练习,儿子对“做一件事”需要多久,就有了很好的感知,而我也知道了,按他现在的能力,完成一件事的时间是多少。

当我俩能实现了这样的信息互通,就减少了很多争吵

除此外,一些小卡片,会特别有助孩子认知时间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为了方便大家,我们把这些“模板”整理出来了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后台发送关键词“时间”到后台

领取时间游戏资源


02 用游戏的方式,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指令

从心理学来说,不停地催促,会对孩子产生“边际效应”

,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反正妈妈一会儿还会再催的,所以会对催促产生“心理免疫”

尤其当我们说“你看看你,每次都这么磨蹭”的时候,这就像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一样;

孩子也会觉得,“我就是一个磨蹭的人”,甚至养成了“催一下才动一下”的心理依赖。

别小看这些催促的话,它传递出的,都是我们对孩子们的不信任、不满意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其实,这些催促的话,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对孩子表达出积极信息:

  • 比如,“你快点来吃饭”可以改成“我希望和你一起吃饭。”
  • “你快点穿衣服”改成“谁家小宝贝,已经自己在穿裤子啦。”

甚至,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参与的主动性。

自从得知他对洗脸刷牙不感兴趣之后,我们俩就自创了一套相关的游戏

每次都要从距离洗手间10多米远的地方开始,ready—set—go!比赛谁先到达,谁先完成目标动作。

现在,只要随着ready声一起,他就会立刻做好准备。而且,火龙果还做了一个小决定:每次输了的人就要看赢了的人,做鬼脸。

别小看这些游戏,那可

是我们和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

03 允许孩子的磨蹭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有时候就是会磨蹭的,我常会觉得,磨蹭的时候,是我们心理能量低的时候,我们需要磨蹭带来的休息,给我们补充一些能量。

接纳了磨蹭,也就接纳了自己,接纳了孩子

也许有人担心,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只能更糟。比如,早上上幼儿园就肯定会迟到。但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干预,那么他就算是上到高中,也不会有自觉性。

也许有人担心,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只能更糟。比如,早上上幼儿园就肯定会迟到。但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干预,那么他就算是上到高中,也不会有自觉性。

自律不是他律,从来都不是被逼出来的。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我儿子就有过这样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都要在催促中,才能迷迷糊糊的穿衣、洗刷、出门,后来,在确定他有一定时间概念后,我告诉他,以后早上我再也不催了

或许当时,他还不太明白这是啥意思,但后面的两三天里,当我忍住了“催促”,他最多也就比之前晚了15分钟。

而他面临的后果,就是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已经吃过饭,在做自己的“工作”了。

有了那么一两次饿肚子,小家伙有天突然跟我说,“妈妈,我明天要第一个到幼儿园。”甚至,还嘱咐我一定要早上早点叫他。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看,孩子总是会这样的心血来潮呀。

有磨蹭,还有鸡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方法适合你,但我家孩子肯定不行。我觉得,这也是有可能的,但那句“我家孩子肯定不行”,倒是我们在心里,就给孩子下了定论。

方法可以调整,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才是解开这道难题的关键点


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早上,因为着急出门,我催着小家伙赶紧吃饭,回头却看见他不小心把牛奶洒了出来。

而正当我要生气的时候,他却睁大眼睛,一边指着这些牛奶点滴,一边跟我说:“妈妈,你看地上有太阳公公。”

你允许孩子磨蹭吗?

一瞬间,我的心就化了。

有些事情不需要特别较真对与错,就像“慢成长”的名字一样,慢,就是快吧。我也希望时间可以走得慢些、再慢些:

让我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看着你,陪着你,一起数滴落的牛奶,一起看地上的太阳


—End—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