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文学事业迎来突飞猛进增长的时刻,虽不比近代文学的众星闪烁,但也各具特色。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在继续发扬鲁迅先生开辟的新文学进程中,于新的文学阶段创作了新的文学成绩。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后生可畏,苏童、格非、孙甘露等先锋作家率先亮相,王朔、李敖、陈丹青等犀利派毫不落后按下中国文学的批评健。而集体发力共同进退的大环境下,新千年后作家莫言便率先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走向国际文坛的又一先锋作家。此举不仅为我国砍下第一枚诺奖,也使得我国文学走向世界更加自信坚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莫言获得诺奖并不等于说他就是我国在海外影响力最广或者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

90年代以来,莫言和贾平凹就被认为是我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彼时他们的作品包括《红高粱》、《废都》红遍大江南北。在这种时候确实很多读者甚至作家都觉得他们创造力爆棚,并驾齐驱遥不可及,特别在他们的作品分别获得了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大家文学奖后,中国当代作家便开始被世界文坛时刻关注着。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不过问题来了,他们在向世界文坛迈步的时候,我国另一个作家也紧随其后,没过多久,他和他的作品很快独当一面,成为我国当代文坛的新秀,特别是在海外文学市场,他的名字越传越远,他的作品一度书写了当代纯文学销量的“神话”。

余华

这个人就是余华,1993年他完成小说《活着》。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先锋小说-《活着》的出版同样经历千转百回的里程才和大家见面。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小说,使得余华成为书迷和粉丝的收割者,让余华短期里影响众多读者?

这要看余华手中的笔多么有力,他的思想是多么高远,他催泪的“手段”有多么狠,他的文学精神多么接近鲁迅。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昔日,福贵不过是一个从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败落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倒霉蛋,吃喝嫖赌的败家玩意儿,他爹被气死,他娘也跟了去。这个时候这个故事应该来说已经够吸引人了,然而这点素材仅仅是一个引子。

余华要表达的是,福贵这个倒霉蛋应该到平凡人家品味人生,应该妻离子散,像孔乙己一样没着没落,被人打断腿,用“手”走路,甚至别人连他的生死都不清楚。

没有,福贵的妻离子散是一种超乎常人难以承受的命运考验,按理说余华只需让福贵尝试一下家破人亡的感觉,正好应了那个时代纨绔子弟的下场,这样的故事足够吸引人。

然而余华没这么干,作者“心狠手辣”的让福贵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家珍,家珍那可是“中国好媳妇”。

人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贫贱夫妻百事哀,出乎所料的是福贵有福气,得了一个能贫贱夫妻“百日恩”的家珍。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可惜时代正在巨变,此时的农村生活物资水平相当缺乏,饮食穿戴常常是捉襟见肘,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已经习惯烂包生活。缺医少药的年代,凤霞一夜之间因发烧,烧成聋哑,同样也成了好样的姐姐、女儿、人妻、母亲(产房里“保大不保小”)。

福贵的儿子有庆不用说,作为“70、80、90后”们,虽然都经历过有庆的生活,但都比他幸运。不过令人思考的是:

《活着》的普世价值

福贵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积累多年的穷加残疾,加上曾经的破败促成了他们如今更加温暖的小家,与今天但凡有病人的家庭天天都是鸡飞狗跳形成了巨大反差。也是在这种反衬上,余华的笔漫长,却成了无形的利刃,有如投枪匕首刺进了“命运弄人”的时代账里。其悲壮令天昏暗、使地沉闷。

《活着》是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精神扎根,以谦抑低回的叙事勾勒出中国乡土摄人心魄的变更、万难挽回的衰败与无地彷徨的悲哀,有着无与伦比的史诗气象与不可拟见的灵魂刻度。在历史与现实短兵相接的交战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没过几年,余华的《活着》传遍世界,1998年西方的文学中心意大利发出消息:中国作家余华获得了本年度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余华成了我国首位获奖者,而且是亚洲最为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是世界性文学奖,它一度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凡是获得了该奖的作家都有希望进阶诺贝尔文学奖。当余华作品走进法国时,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余华和他的作品:

人们记得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活着》是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汤达。

身边人一个个离去,对于亲历者福贵来说,打击也是逐渐加强,儿子无端去世,福贵摸黑偷偷埋掉,那时不是怀疑人生,而是人生都在“怀疑”他,跟他有关的人一个都没有好命。

​中国人的“《圣经》”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凤霞这样的闺女,世人谁不想要一个。可命运就要开玩笑,我们普通人可开不起这样的玩笑,但命运似乎不挑人,但也无时不在的挑剔着,这就是余华的“狠”。

好不容易结交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婿,踏实、能干、实实在在,刚暖热几年的感情,干活时被重达几吨的楼板夹着,真是世事无常,屋漏偏逢连夜雨。苦了苦根!

无父无母,也罢,跟着老爷(外公)一起过,过惯了穷日子,熬到秋丰收,新收的豆子成了家里的主要粮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次要可怜福贵这个外公的心;

看着孩子生病了就“大方”放他一天假,不用跟着自己下地干活了。这孩子像极了有庆,能干,孝顺,懂事。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福贵就煮了一锅豆子给苦根犒劳,福贵干活回来,发现自己蠢,把外孙撑个好歹,登腿了。

作为一般人,福贵没有因为亲人一个个离去而生无可恋,而是活出生命以外,超越生命总可以了吧!

暮年领养了一头和他同样老迈的牛,就这样和牛一起度过余生,生命的坚强,命运的意义,灵命的高度都不能单纯地去解释福贵活着的价值,这就是《活着》不同凡响的价值所在。

美国文学则认为余华笔下的苦难人画卷更像一本中国人的《圣经》。人物悲剧总是接踵而来,让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可以把《活着》称为是“中国的《约伯书》”。(美国合众国际社)。

荣耀归来

欧美读者看惯了司汤达或海明威,然而《活着》的意境岂不更恢弘,更叫人难以揣摩。从长达半个世纪,祖孙四代生存细节的刻画来说,《活着》似乎比海明威眼里的大马林鱼和鲨鱼共同对付的老人更可歌可泣!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好的赞誉纷沓而至,文学大奖也姗姗来迟,但令人可惜的事情也比肩接踵;当2005年首届中华图书特别贡献奖赋予给作家余华时,他却因心脏早搏暂停写作了。

就算往死里写也写不出《活着》这样的作品了!-余华

当今时代,任何门类的竞争都如出一辙的相似。向下的路一泻千里,前进的路总会充满泥泞,没有轻轻松松的竞争,只有如逆水行舟的进取。

所以对于很多作家来说,人到中年正是创作发力的时候,中道停滞必然会慢慢落幕。

回看莫言、贾平凹等老牌作家正突飞猛进时。直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长篇作品数量已经超十部之多。而以多产出名的贾平凹更是以两年一部书的速度快速更新,截止目前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数量也不下十五部。

量,无法与高产作家相比,但质尚能一拼。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使余华高度耗费心力,耕耘自有收获: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一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作家的责任心

作为责任心超强的作家之一,余华像鲁迅一样擅长文字简洁,以轻快准确的笔调拿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行文是他人模仿不来的。

正在悄然进行中,在无意间裹挟着霜寒之气,能重重击中不读者,以致达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思想洞见,也是他们这样以小见大的题材突击了不温不火的现代文学。

截止2018年初,作品《活着》的销量一度达到586.9万册,创当代纯文学作品的销售奇迹,余华也成为了当代最新走向国际的中国作家之一,甚至是超越莫言在海外影响力最广的中国作家。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在回望半生艰苦的写作间隙里,余华说过自己受鲁迅影响最大,鲁迅也是他唯一的精神导师,在《活着》出版后,福贵一上场那吊儿郎当的形象与孔乙己的神形不无区别。文学界也一致认为余华是鲁迅的精神继承人。

鲁迅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唯一的,很多作家在写作方面曾对我产生过影响,但鲁迅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尤其是在最近10年里,“鲁迅”鼓励我要更加独立和批判性……

新世纪以来余华虽然创作速度下降,但依然收获了诸多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荣耀: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他是鲁迅精神“继承人”,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作品更叫人神往

成果累累,然前路漫漫,愿后者发力,再接再厉,拯救文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