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本書,叫做《生命最後的讀書會》,作者是美國的威爾施瓦爾貝。豆瓣評分8分,知名作家餘秋雨推薦。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的母親被診斷為癌症晚期,在最後的時光中,他們決定一起讀同樣的書。就這樣一本又一本書,她們彼此敞開心扉、談論對書的看法,回憶著一件又一件往事,直到母親的生命走到盡頭。

這本書的故事,像是很多記憶的碎片懸浮在空中:它們有的感人、有的值得參考,有的卻聽起來特別的囧,還有的特別驚險。它們雖然不太連貫,但卻鮮活。如果你把讀書當做生活中一部分,我滿星推薦,因為它真正賦予了閱讀至高的意義,所有經典好書都要向它致敬。

我對其中的一個片段感觸頗深,把原文摘取出來,並由我為大家獻聲朗讀。

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朗讀:宋崎駿

壁爐裡火燒的旺旺的,我們三個孩子都圍著母親,聽她朗讀。忽然,一個孩子開始傻笑,我不敢肯定是誰,嗯,實際上我是清楚的,即使這件事過去了很多年,但說出他的名字還會有些背叛兄弟姐妹的感覺。母親沒有中斷朗讀,我不知道當時她有沒有聽到或留意這個笑聲,也許她只想一心念書,不願意情緒受到干擾。

接著,又一個孩子開始傻笑,然後是第三個。我們明白這樣做不對,卻控制不住。我們並不清楚在笑什麼,只是因為興奮過頭、傻氣、期待......或者都有。我們越是竭力想要停下來卻笑的越劇烈,最後我們鬨堂大笑起來。

《聖經》被“啪”的一聲用力合上了,笑容凝固在我們臉上。屋裡的空氣剎時凍結,我們不曾見過母親這麼生氣。

“或許今年不該有聖誕節。”

聖誕節每年都有,而那年聖誕節,我們過得忐忑不安、萬分緊張、我們既擔心沒有聖誕禮物,也對破壞了聖誕夜極度後悔,還愈加害怕母親的怒氣。

“媽媽,你對有一次我們對著聖誕節故事大笑不止,你把我們都趕回去睡覺的那件事還有印象嗎?”在討論《鹽的代價》時,我這麼問母親。

一些事會讓人回憶起來不由得微笑,而這件事不會。

從上面這段原文,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拆解出了三方面啟發:儀式感、規矩,共讀。

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

當莘莘學子拿到畢業證書,代表全校進行發言的時候,他的內心會受鼓舞,那是他的榮耀時刻。人生這麼難,榮耀時刻極其重要,它有意義,是里程碑,能夠激勵我們繼續把事情做下去、把意志延續下去。

在原文當中,作者的母親在聖誕節手捧《聖經》為孩子誦讀,是為了讓他們知道聖誕節的意義、傳遞價值觀。反觀很多的家庭給孩子呈現的往往是柴米油鹽、分數,見家長等等,而非成人禮、家庭聚會、寫信,更不是誦讀。

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斯提的祭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節日“聖喬治節”。還有一個傳說,勇士屠龍救了公主,並獲得了公主的回禮——一本書,象徵著智慧與力量。而這一天也是很多偉人的出生日或者祭日,都是文學大師,因此就把閱讀日定在這一天。我們在這一天基本上沒有什麼動作,我們是不是應該設定自己的閱讀日?為什麼不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呢?


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無規矩不成方圓

有次我在肯德基吃早飯後,順便就開始看書。突然我聽到旁邊的一位母親,努力著控制著她身邊的孩子,還一邊說:“別鬧,小點聲音,叔叔在看書呢。”我猜這位母親的想法是,孩子在肯德基亂喊亂叫會打擾別人,或者是因為我在看書。

硅谷投資人吳軍在《見識》這本書中提到,人諸事不順有三點原因:缺乏見識、缺乏規矩,缺愛。

原文中,母親因為孩子們無端大笑干擾她朗讀而生氣的合上書,母親知道這樣做對於他人來說是十分不禮貌的,是對節日的不尊重,憑什麼判斷?就是下面那句“或許今年不該有聖誕節”,母親強調了聖誕節。

我們的一舉一動可能都會影響別人,哪怕是你的家人。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都包含在規矩、教養當中,不懂規矩的人一定碰壁。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這些,他長大以後就可能以自己為中心,不在乎他人感受。

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共讀,一種建立共同價值觀的方式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孩子是否與你根本沒話說?很多家庭表面上看起來有交流,但是隻是流於表面,而非真正的交心,原因在於互相之間沒有一個“共同價值觀”存在。可以通過共讀來建立共同價值觀,彼此之間共同討論交流一本書的內容,能夠有效的增進親和感,並且這件事情刻不容緩,親子共讀的適用邊界,是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在作者的家庭,共讀是一件必須要進行的事情。我不感嘆親子共讀,但作者到中年後依舊可以選擇共讀的方式和母親相處,這讓我更加反思人們對閱讀不重視。

我們普遍都不愛讀書,把陪孩子讀書的事丟給老師。根據以往的調查數據顯示,能夠經常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家庭,即使在北京這樣文化教育發達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百分之二十。沒有父母與孩子們的親子共讀,孩子們就處於人生的盲目之中,他們敏感的心靈,非常容易被另外的不良聲音所捕獲。全國政協秘書長、《我的閱讀觀》作者朱永新先生言道:沒有閱讀的學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同時,沒有閱讀的家庭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有一句詩歌是這樣描述的:“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的媽媽。”

不陪孩子讀書的家庭,孩子不會優秀《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後感

我從這位母親身上感受到巨大能量,這能量與讀書密不可分。

她生前極有愛心,負責承建了阿富汗圖書館,多次隻身前往難民營,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會退縮;她還是一位好母親,她言傳身教,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感恩、奉獻,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怪不得文中會有這樣一段情景描寫:一位同在病房的女士走過來,對作者說道:“你的母親,有最美的笑容。”

突然我心裡也冒出一句話:最美的笑容,因書而來,永不消散。

這本書描繪了一場小型的、兩個人的讀書會,但卻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每個人都需要讀書,當很多人都因為一本好書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時,不光一個家庭會受益,這個社會會更加和諧、有愛,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會越來越少。這樣,一座城市才是書香飄逸的城市,因為它住滿了愛書的人。希望大家能夠把共讀這件事情重視起來,陪孩子一起讀讀繪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