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司馬光學用人:從“三家分晉”說起

在得不到聖賢,只有小人和愚人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寧可選擇愚人,切莫選擇小人。因為愚人雖然無德,卻也無才,破壞力不強。小人固然有才,但沒有道德底線,很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跟司馬光學用人:從“三家分晉”說起

《資治通鑑》開篇講的第一個故事,便是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這件事常被史家視作戰國時代開端的標誌;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韓、趙、魏聯手消滅了執晉國政壇牛耳的智氏。有趣的是,葬送智氏的,並非他人,正是這個家族的領導者智襄子——智瑤。

“ 初,智宣子將以瑤(即智襄子)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資治通鑑》的敘述,是從智襄子的父親智宣子選擇繼承人說起的。智宣子認為智襄子很能幹,想讓他做接班人。但這個提議遭到了智氏家族另一位長老智果的反對。智果指出,智襄子雖然有五大優點,卻有一個致命缺點,不適合擔任領導核心。

初聽智果的意見,會覺得有些無理,任何人都難免有缺點,一個人有五大優點,而明顯的缺點只有一個,為什麼不能用呢?事實卻證明,智果是有遠見卓識的。

跟司馬光學用人:從“三家分晉”說起

智果首先羅列了智襄子的五大優點:一、長相帥;二、武藝強;三、多才多藝;四、聰明善辯;五、剛毅果敢。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已經非常完美了,放在今天,肯定有很多女性為他尖叫。為什麼還不適合做領導人呢?

智果指出,智襄子的致命缺點在於他殘暴不仁。這麼有能力的一個人,卻是一個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如果他憑藉這些能力去凌辱別人,不是如虎添翼嗎?當他不斷在凌辱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感,同時豈不是為智氏家族樹立了眾多仇敵?這對智氏家族必然不利。

但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勸告,還是立智襄子為嗣。智果判斷,在智襄子的領導下,智氏必然滅亡。為免受牽連,智果決定不再姓智,而改姓輔,稱為輔果。

跟司馬光學用人:從“三家分晉”說起

智襄子上位後,果然倚仗自己的勢力和才能,做了很多樹敵的事。其中包括當眾羞辱韓氏和魏氏家族的領導人,繼而強佔了韓、魏兩家的田地。當有人提醒智襄子要提防韓、魏兩家發難報復時,智襄子卻自信滿滿,認為憑著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沒有人能夠挑戰他。

當智襄子繼續貪得無厭地向趙氏家族索要土地時,遭到了趙氏家族的領導人趙襄子的全力反抗。智襄子糾集韓、魏兩家討伐趙氏。兩家迫於淫威,不得不協從,但心裡卻充滿了恐懼。他們知道,唇亡齒寒,趙氏如果滅亡,同樣的命運可能很快就會降落到自己頭上。聰明的趙襄子顯然也看透了韓、魏的心思,派遣密使和兩家結盟,約定時期,裡應外合,打敗了智氏,並殺死了智襄子。智氏家族也因此覆滅,唯一的倖存者,就是當初改姓的輔果。

跟司馬光學用人:從“三家分晉”說起

通過總結這件事的教訓,司馬光按德和才兩項標準,將人才分為四等:德才兼備曰聖人;德高於才曰賢人;有才無德曰小人;才德俱失曰愚人。聖賢自來難求。在司馬光看來,在得不到聖賢,只有小人和愚人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寧可選擇愚人,切莫選擇小人。因為愚人雖然無德,卻也無才,破壞力不強。小人固然有才,但沒有道德底線,很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跟司馬光學用人:從“三家分晉”說起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司馬光的觀點初看起來有些極端,甚至有些迂腐,在大力呼喚創新人才的今天,尤其顯得不合時宜。但仔細深思,我以為司馬光的觀點觸及到了用人的一般原則。

首先,從傳統德才觀念來說,對於一個性格成熟的人來說,加強他的品德,比提升他的才華更難,也就是說在品德上出現短板,比才華缺陷更難彌補。失去品德的駕馭,才華完全有可能成為傷害的利器。

其次,切合當代社會,我們可以靈活地把“德”理解為是一種與人相處的能力。有德之人最基本的特徵,是能替他人考慮、沒有侵略性。這樣的人能吸引到更多人願意與他交往,這其實是一種能贏得長遠回報的重要能力。在一個注重人際關係的社會里,這樣甚至可能是成功的前提。我們可以舉出更多例證來證明,有實力、有能力的人未必是最終的贏家,和德性的缺失往往有很大關係。

非常之事有待非常之人,在一些特殊環境下,才能本身的確會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不必受縛於品德。但我們不要忘了,社會運轉的基石是普通人與普通事。在處理普通人事的時候,我們必須注重一些一般原則,其中就包括司馬光的人才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