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由黑纱做成的帽子,当时被称为“乌纱帽”,后来这种帽子在民间流行开来。乌纱帽在隋代初年曾一度受到朝野上下的青睐,风行一时。当时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但这样的冕服制度很快就被废弃了。到了唐朝,乌纱帽是民间一种比较普通的帽子。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记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这说明,乌纱帽在唐朝仍然属于便服之列。

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不过,宋元时期,乌纱帽仍然是民间比较普通的便帽。

一直到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清朝官帽(红缨帽)

1.清红顶夏朝冠

清代官员所用。清宫廷冠饰有朝冠、吉服冠、行冠、雨冠以及便帽、钿子等等。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冠或吉服冠上要镶以各色宝石素金,按品级定制不得逾越。此冠为文武二品官员夏朝冠,其形状为圆锥形,直檐,帽胎用藤丝编成,外表为白罗凉帽,里面衬以红芝麻纱,边镶以黑色的片金(织锦缎),冠面满缀朱纬,冠顶有镂花银座,上嵌红珠,中饰珊瑚顶一个。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2.清亮蓝顶冬吉服冠

清代官员所用。清宫廷冠饰有朝冠、吉服冠、行冠、雨冠以及便帽、钿子等等。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冠或吉服冠上要镶以各色宝石素金,按品级定制不得逾越。此冠为文武三品官员所戴吉服冠,冠为圆形,里用墨缎,沿及面用黑呢做成,帽顶平齐,帽沿卷起二寸左右,冠面满缀朱纬,冠顶为镂花金顶座,上嵌亮蓝料顶子。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3.清末夏官帽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4.清末竹编官帽箱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5.晴初皇帝行服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6.清乾隆皇帝夏行服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7.清代薰貂皮皇帝冬季服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8.清代砗磲顶皮吉服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康熙皇帝画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康熙头像


清乾隆皇帝画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弘历头像

清康熙内阁侍读学士和素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和素头像

清乾隆进士黄钺朝服像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黄钺朝服像轴

清代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天津市博物馆馆藏



明朝官帽

在明代,除了竹、藤篾制成的官帽以外,还有不少官帽是用染成黑色的纱制作而成的,所以也称“乌纱帽”,亲王的冕冠无论从它的制作质量和象征意义来说,都无疑当得起“最牛乌纱帽”的称号。

明代乌纱帽(潘允徵墓出土)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乌纱帽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


明代亲王官帽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

明代官员朝冠(进贤冠)

进贤冠:铜丝编织的网状颜题(即覆额环脑一圈的介壁)、云翅(即位于额上的颜题延伸到脑后凸起的双耳),纱质的冠顶,顶上现存有五道质的横梁,颜题前后与云翅的铜网上,装饰有金质的簪花、双凤。

该冠为中国唯一一件存世官员朝冠,弥足珍贵。冠上饰有梁,用于辨别等级身份,一品为7梁,二品为6梁……六品七品为二梁,八品九品为一梁。这件文物是衍圣公的冠饰,衍圣公在明代授正二品,冠上应饰有6梁,而藏品仅存5梁,但在右面隐约看见还有一梁的痕迹。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山东博物馆藏


明代云纹五梁金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明代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定陵出土文物

明代冕旒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定陵出土文物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定陵出土文物

明永乐皇帝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朱棣画像



元代镶宝石笠帽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帽径35厘米。

圆形宽沿,以棕为胎,外裹黑纱,帽顶镶玉裹金,由帽顶垂系以31颗珠玉组成的串链。这件丝织纱帽,制作精巧,表现出蒙古族官帽的鲜明特色。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

元代钹笠帽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元代官帽



宋代官帽(幞头)

幞头是古代的一种帽子。因为戴着方便,又富于变化,唐代开始盛行。宋代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凡男子皆戴,只是材料不同。北宋初期,幞头的两脚远比过去长,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也就有了“乌纱帽”的称呼。

宋代展脚幞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泰州博物馆馆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由于帽冠一般用竹或金属作为支架,用布或皮草之类的材质进行缝制,所以一般很难保存,所以明朝之前的帽冠文物极少,我们就用古画中的人物画像来了解下古代帽冠:



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元世祖忽必烈


元成宗铁穆耳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元成宗铁穆耳


元人画元太子像册-雅克特古思(文宗太子)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朝

北宋赵弘(赵匡胤之父)殷像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赵曙半身像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刚才

(清人伊秉绶 摹本)南宋文天祥像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



唐朝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卷(局部)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唐太宗

唐代李白画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唐代李白画像



汉朝

汉高祖刘邦画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刘邦

西汉张良像轴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晋朝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王羲之头像



商朝

商王武丁画像

【传统文化】古代官员服饰之 - “乌纱帽”/官帽/朝冠

清人画商王商王武丁画像



由于资料有限,欢饮大家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