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起了豫湘桂会战,而对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军队来说则是豫湘桂大溃败。在8个月的时间里,丢4个省会,146座城市,损失兵力50余万。因为国民政府的抵抗不利,更是引发了数百万百姓涌入西南逃难的难民潮。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从日军1944年5月28日,发起湘北战事开始,6月18日占长沙,8月8日下衡阳,9月14日克全县,11月10日占领桂林、柳州。在此期间除了在衡阳国民政府军队进行了47天坚强抵抗外,其余各地几乎都是轻易攻占。从长沙一路逃到桂林的难民,还没能获得一丝喘息便又和桂林当地的百姓一起踏上了逃亡贵州,逃亡西南的难民之路。

从衡阳失守到桂柳沦陷,可以说国民政府的军队撤退的那是相当的“从容”,但对于逃亡中的百姓流离得这是相当的苦不堪言,甚至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衡阳失守以后,桂林城里的百姓都见过从长沙、衡阳逃难过来的百姓。当时在桂林城里的骑楼下都塞满了逃难的同胞,但当时桂林城里的百姓万万没想到,每隔多久自己也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并一起向贵州的大山深处前行躲避。

在当时逃难到贵州的路上有一名带着十岁男孩徒步逃亡的男子,他是从长沙一路走过来的。在从衡阳逃往桂林的路上,自己的女儿便已经在路途中失散了,等到了桂林以后,他的妻子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他尚未从伤痛中得以喘息,便不得不又带着自己的儿子咬着牙再次走上逃难的路途。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从广西柳州到贵州独山,是有火车的。但在当时想要搞到一张车票爬上火车,哪怕是火车车顶实在太难了。在柳州车站内到处都睡满了逃难的百姓,售票窗口处整天都挤满了想要购票逃离的百姓。当时火车二等票的定价为1129元,而在黑市上的价格早已经超过了万元。当时柳州到独山的火车原本为特快,按照正常行驶原本只需要22小时,但这时候却需要走上4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为这时候火车不但车厢内早已经挤满逃难的百姓,就连车顶上,车厢下也想方设法地挤满了人。从广西进入贵州,火车原本就需要爬山,而且动力原本就已经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是行驶缓慢。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在当时逃亡路上,有一对夫妻好不容易在新圩火车站千钧一发的抢上了火车车顶,但他们8岁的女儿却被遗留在了月台上。随着火车开动,小女孩沿着月台边哭边追,母亲一只手抓着车顶的边缘,一只手掩面痛哭。他身旁的丈夫只能无可奈何地安慰妻子:“算了吧,跟着我们这种做难民的父母有什么好处?说不定有好心人会收留她的!”

这是因为战争让做父母的变得铁石心肠了吗?这其实更是乱世中的无奈,那种伤痛的抉择,今天的我们也许根本无法理解。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那些坐上火车的人,也并非就此能够一帆风顺地前往贵州。著名的画家,中国现代木刻的先驱之一沈振黄在逃难路上好不容易爬上了火车车顶,因为火车司机突遇情况紧急制动。他与同在车顶的两名乘客一起从车顶上摔了下去,后脑着地后不幸遇难,而他的太太当时怀有身孕,受到刺激后就在埋葬他的坟墓旁分娩。

能坐上火车甚至爬上车顶的毕竟是少数,成千上万的难民是等不到火车的,他们只能徒步沿着山路前往贵州,前往西南。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这条步行之路更加的艰辛,可以说前有豺狼,后有追兵。

在当时的山路上,不少强盗土匪便潜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伺机打劫,许多人的衣物钱财被洗劫一空。而那些手中有枪的劫匪,更是公然在大路上拦路抢劫。在这里法律和公理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而当时已经进入无情的寒冬,许多人还只是穿着单衣单裤,甚至光着上身,仅仅只能用几块破布遮住下身。而他们取暖的唯一方法便是抱着一堆草在路上奔跑。但是对于早已经饥饿难耐的人来说又有多少精力来这样消耗呢?人们每天起早摸黑的也不过只能走20里左右的山路,向着茫茫无尽的远方缓缓而行,渐渐的便不断有人倒下,再也不能起来。身边的人们仿佛也早已经习以为常,仅仅从他身边绕后继续挨着向前。


豫湘桂大溃败导致的百万逃难潮:妻离子散骨肉分离 战争改变人性

那些走在后面,被日军追上的少不了被拉去充当民夫,甚至杀害。当时柳州工商报80多名职工撤退到六寨的时候遭到日机轰炸,20多人惨死,走到下司的时候又被随后的日军追上,拉了许多人去帮他们充当民夫挑运东西。他们的资料室主任,有着严重的近视,1000多度的近视眼镜被日军取走后让他挑东西。因为看不清路,走得有些东倒西歪,日军觉得看着不顺眼,被用刺刀插入额头杀害。

这场黔桂路上数百万人的逃难,惨剧实在太多太多,许多人都是九死一生的走到了最后,这样的悲剧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支离破碎,骨肉分离?

参考资料:1945年1月12日《中央日报》

1944年8月11日 《新华日报》

1944年11月16日 《新华日报》

1945年1月8日 《新华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