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2020年,音似爱玲爱玲年,正是张爱玲诞辰百年。


为了迎接这一年,许鞍华拍了《第一炉香》。刘嘉玲蒋欣主演的剧版《半生缘》也能在今年开播。


今年​我将持续分析张爱玲的名作,欢迎张爱玲的粉丝关注我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下面这篇文章重点分析《半生缘》的形成和艺术性改编。


1.偷师《普汉先生》


学术界对《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一事早有公论。


张爱玲给挚友宋淇的书信中,就专门提到《半生缘》仿照了美国作家马宽德的代表作《普汉先生》。


《普汉先生》在2005年已有中文译本,腰封上标注:张爱玲偷师对象,美国版《半生缘》。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读过《普汉先生》的读者都会发现,两者确实存在鲜明的血缘关系。


空间区域相似,都是双城记。《普汉先生》是纽约和波士顿,《半生缘》是上海和南京。


或许有人说,这不能算证据。毕竟双城记叙事是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手段。比如《双城记》就有伦敦和巴黎,《战争与和平》是莫斯科与彼得堡。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再看其他证据,故事框架相似。


《普汉先生》中,普汉先生与苦出身比尔是大学好友。在比尔的介绍下,普汉在纽约找了份工作,认识职业女性玛文,两人相爱。普汉父亲去世,只好回家继承家业。玛文不愿意离开纽约,两人缘尽。回到波士顿后,普汉娶了世交之女凯,过着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而比尔与凯情投意合,却有缘无分。


四个男女,两对怨偶,和《半生缘》一样,都是四角恋爱结构。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我们也能找到两者的对应关系:普汉对应世钧,玛文对应曼桢,比尔是叔惠,凯是翠芝。


两者都有“我们回不去了”的名场面。


在《普汉先生》中,“我们回不去了”是凯对比尔说的话,普汉作为旁观者,也并没有发现好兄弟比尔与妻子凯的地下恋情,可以看出普汉先生的木讷可笑。


《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说出这句话,证明曼桢从一个从容坚定性子好强的人已然宿命。经历10多年的沧桑岁月,她终于承认,爱情并不长久,生活由不得人。

“当初她相信世钧确实是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


曼桢放下了世钧,也放过了自己。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同样一句话,《普汉先生》版有淡淡的嘲讽和讥诮,而《半生缘》版,却有绵长悠远的怅惘。


同样的配方,张爱玲做出不同的味道,可见她才华横溢。


2.张爱玲的创作困境


《半生缘》作为张爱玲首部长篇小说,耗费她大量心血。


它是张爱玲寻求自我突破的转型之作。1946年后,张爱玲的创作进入沉寂期。


一连四五年,张爱玲的主要创作集中在电影《不了情》(1946年)和《太太万岁》(1948年)。文学创作方面,她只交出中篇小说《郁金香》,《不了情》剧本改编的《多少恨》。1948年和1949年,她再无新作问世。


创作陷入沉寂,张爱玲的收入也受到影响。


卖剧本收到的20万元酬劳,她接济逃亡的胡兰成。需要拿出新作品谋生,是张爱玲创作《半生缘》的现实考虑。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到了1950年,张爱玲着手创作《十八春》。


后来,张爱玲重新删改,改名《半生缘》。


世钧曼桢相识到再见的时间,从18年改为14年。


14年,音同一世,是张爱玲把玩文字的小趣味。


对于这篇小说的名字,张爱玲也是踌躇良久。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在1966年,张爱玲给宋淇的书信中,提到《十八春》改名“浮世绘”,觉得不恰当,叫“相见欢”,又太喜庆。小说全篇都流露着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伤感怅惘。张爱玲考虑过用“惘然记”,又担心读者不喜欢,卖电影版权时也会难度很大。


宋淇给了张爱玲建议,叫《半生缘》,虽然俗气,但读者会更喜欢,符合通俗小说的定位。


最终张爱玲采纳了宋淇的建议。


3.《半生缘》的天才改编


《普汉先生》是第一人称,《半生缘》采用第三人称,《普汉先生》中的玛文戏份不多,《半生缘》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女主角,也没有一个让她爱恨交加的姐姐。


张爱玲在创作时很在意读者的感受。她希望自己的书,被更多读者看到,也希望能翻拍成电影。


张爱玲给夏志清写信,提到“《十八春》的戏剧性强,拍电影可由一人兼饰姊妹俩”。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这实在是很棒的建议。


为啥这样说?


简单讲有三点。


第一,两人相貌相似。


曼璐的初恋张豫瑾见到曼桢后,把她误认为是曼璐。而世钧的父亲见到曼桢也以为是曼璐。


相似的容貌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元素。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第二,两人命运相似。


姐妹俩都嫁给同一个男人——祝鸿才。


曼桢一直在复制曼璐的命运,“我也是给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过地步”。


第三,姐妹俩都是顾家的女儿。


让曼桢曼璐姓顾,属于生花妙笔。


顾姓也在强调,曼桢曼璐的悲惨命运,因为她们是顾家的。


这个顾家的,就像苔丝,是德伯家的。


她们的一生,都是被原生家庭封印的一生。


可惜的是,《半生缘》被影视化,编导体会不到张爱玲的用心,找了两个相貌并不相同的女明星饰演曼桢曼璐。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曼桢曼璐容貌不同,世钧家就不会把曼桢当做曼璐,两人感情被拆散的悲剧感就会削弱太多。


世钧家对世钧的压力,从他回家后就已经交代清楚了。


且看张爱玲对世钧家的描述。


他家里开着一皮货店,自己就住在店堂楼上。……店堂里面阴暗而宏敞,地下铺着石青的方砖。

抬头一看,头上开着天窗,屋顶非常高,是两层房子打通了的,四面围着一个走马楼,楼窗一扇扇都是宝蓝彩花玻璃的。


压抑感迎面而来。


这种压抑感,总让他有个错觉,这个家很狭小。


“总有点诧异的感觉,觉得这地方比他记忆中的家还要狭小得多,大约因为他脑子里保留的印象还是幼年时代的印象”。


“阴暗而宏敞”,正是逼仄凝滞的居住环境。


后来,曼桢来到世钧家,感觉出莫名的压抑感。


"楼梯上暗沉沉的,曼桢凑近前去看了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世钧道:‘我小时候走过这里总觉得很神秘,有点害怕。’"


这种让人害怕的环境,也造成世钧懦弱的性格。


请曼桢到自己家中,世钧这样形容曼桢,“顾小姐是叔惠的一个朋友,和他也是同事”。


他的考虑是“家里人对于外来的女友总特别苛刻些,总觉得人家配不上他们自己的人”。


带亲女友回家竟如此唯唯诺诺,世钧父母以为曼桢是叔惠的女朋友。可见即便没有祝鸿才出幺蛾子,世钧也会遵循父母意志,放弃曼桢。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许鞍华版《半生缘》,用房间柱子营造房间逼仄的气息


张爱玲通过居住环境,来彰显原生家庭对世钧的控制。


他第一次从上海回到南京时,就可见一斑。

世钧的母亲一定是在临街的窗口瞭望着,黄包车拉到门口,她就看见了。他这里一走进门,他母亲便从走马楼上往下面哇啦一喊:“阿根,二少爷回来了,帮着拿拿箱子!”


这个视角精妙。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世钧母亲用俯视视角见到世钧的到来,来到这里,就会时刻处于被人窥视而不自知的状态,彰显的是世钧父母拥有居高临下的地位(父亲沈啸桐住在小妾那里)。


而曼桢那边,也有自己的麻烦,


作为顾家的二女儿,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她不停赚钱养家。对于世钧的求婚,她想要拖延时间。


从世钧与曼桢第一次见面,两人的悲剧就已经奠定了。


大年初四午餐时间,世钧与叔惠常去的北方馆子关门,他们无奈找了一家半营业状态的小脏馆。


脏馆意味着廉价。


同一个单位的人,世钧和叔惠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消费标准自然高些。做不起月光族曼桢,长时间去小脏馆吃饭,也是合乎情理的。


《半生缘》偷师《普汉先生》,张爱玲的写作困境和天才改编


这是天才而细腻的表达,也可见张爱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改编才华。


结语:


《半生缘》借用《普汉先生》的叙事框架乃至细节,已经被学术界熟知。《半生缘》至今仍被广泛阅读,足以看出张爱玲的文学魅力。专栏作家毛尖这样评价“作为《十八春》的前世,《普汉先生》将测量出张爱玲的魅力有多大”。


对于读者来说,张爱玲的偷师,属于融梗还是创新,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吧。



1.《半生缘》,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普汉先生》,约翰·菲利普斯·马宽德著,邝明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

3.邝明艳.张爱玲如何改写?———从《普汉先生》到《十八春》[J].现代中文学刊,2013( 5) : 27-33.

4.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张爱玲私语录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