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能增強市場信心或帶來通脹嗎?

疫情已經催生恐慌並蔓延到資本市場,上週已經發生兩次熔斷。本週疫情加劇,美聯儲若按兵不動,又會發生什麼呢?不同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一個特點,是人的認知和行動會改變其發展的路徑。而這正是從凱恩斯主義到量化寬鬆的基礎邏輯。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abagi)是日本央行在2001年對抗經濟衰退時開創的方法。

第一次是08-10年,美聯儲的負債增加了1萬多億美元;第二次是從2010年11月到2011年二季度,美聯儲通過增發貨幣購買了6000億美元的國債;第三次是從2012年9月開始,美聯儲每個月通過購買房貸抵押債券,每個月釋放400億美元的貨幣,並且承諾至少會保持零利率到2015年;從2012年12月開始,美聯儲更是把每個月釋放的貨幣增加到850億美元,到2013年6月開始遞減。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到2008年,看看美國的量化寬鬆到底帶來了什麼。如果我們把美國2008年初的基礎貨幣(M0)和廣義貨幣(M2)都調整為100,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M0隨著幾輪的減息和量化寬鬆跳到了2014年的491,也就是說,美國的基礎貨幣在6年中翻了近5倍。這看起來像是洪水氾濫,但是美國的M2同期只增加到了152,到2019年底才達到206,相當於年化6.7%的增幅。

今天美聯儲宣佈的貨幣寬鬆,從規模上相當於一輪QE。而且美聯儲在疫情發展尚未明朗的時候就已經把利率降到零,其態度非常清楚:在今後一段時間,美國再度進入量化寬鬆,在需要的時候,力度會毫不猶豫地加大

量化寬鬆能增強市場信心或帶來通脹嗎?

美國阿巴旗網絡貨幣


量化寬鬆會不會帶來惡性通脹?西方多國央行聯手大幅度增加貨幣供給,會把世界帶到哪裡?會帶來金融體系的最終崩盤嗎?

從通脹效果來看,從金融危機到現在,美國的年度通脹率大部分時候都小於2%,也就是美聯儲的標杆通脹率。所以,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表現在基礎貨幣的大幅度增加,並沒有帶來廣義貨幣的大幅度增加,傳導到通脹率更是有限,還達不到美聯儲的通脹目標。

圖中畫的是美國5年期國債的名義利率和通脹掛鉤國債的利率,這兩個利率的差值就是市場對未來5年通脹的預期。這個通脹預期(灰線)從金融危機以來到現在一直保持在2%左右,到2020年初甚至逼近零。所以市場從來沒有認為美國的幾輪量化寬鬆會帶來惡性通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