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你想读这本《张岪与木心》书吗? (单选)
0人
0%
0人
0%
不想
<button>投票/<button>

《张岪与木心》,知道陈丹青写了这么一本书时,我就一直在想,张岪是谁啊?等我一读,我就知道了。原来张岪是木心送给陈丹青的笔名。张,是陈丹青的母姓。岪,指山。因为陈丹青喜欢山。张岪,真好听。陈丹青一直没公开使用,给的理由也确实合理。张岪与木心,这五个字,让人挺感动的。尤其读完书,其中情感,更是一言难尽。

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怎么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这感情说不上来,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和形容才恰当,亦师亦友?父子?知己?不恰当,不合适。还是不去琢磨了吧,他们就是张岪与木心。

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我一直看不得风烛残年的老人,不管他身处幸福中也好,还是在孤独中也好,我都觉得老人可怜,绝没有半点同情的意思,就是觉得他们可怜,他们眼神里是与现实相距很远的世界。看到老人的脸,我会想起我的姥姥,可老人是生下来就这么老吗?自然不是。我看过姥姥年轻时的照片,风华正茂、清秀可爱,但我参与的姥姥的人生,大多数时候是她的老年状态,也就经常会忘了,姥姥也曾年轻过。

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这本书第一章,写的是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这一章,让我看得格外难过。读《文学回忆录》时,脑海里的木心先生精力充沛、生命旺盛,可到了这里,陈丹青来病榻前看他时,他认真的定住,问他:你是谁?瞬间,我鼻子就酸了。

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让人心惊,陈丹青也心惊,我也心惊。这就不认识了?照片中的他垂垂老矣、骨瘦如柴,医院的场景冰凉刺骨,白色的被子、冰冷的仪器,这是让你不得不从那个幻想中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真冷,他已经不是病人,而是平躺在机器间的展示物,他不知道别人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个木心这时候其实已经走了。

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木心死了。葬礼我读得害怕。我觉得一切出现在葬礼上的物件都吓人,真花假花、真人假人、红布白布黄布黑布,包括给逝者穿的衣服,都恐怖得很。可能这与中国的丧葬文化有关,中国讲究厚葬、重孝,本质上是信奉灵魂不灭。西方主张"简丧薄葬",气氛安静肃穆。木心的葬礼,更趋向后者,但在陈丹青的回忆里,也让我读的时候不那么舒服。看到那张照片,他与家人拍摄在江南园林中的一张照片,当时他四五岁。我更加相信,人的一生,就是一瞬间的事。

读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走进乌镇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难尽

后面的部分,读的就是恍恍惚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