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哭泣,时间久了也就慢慢对孩子哭声免疫了,最开始真是撕心裂肺、无法忍受。但相信不少家长,肯定都会有这一种困扰,那就是“我明明很温柔在安慰,是好好说话的阿,但为什么孩子仍然一直哭呢?”想想总会觉得不如直接靠吼的好,至少有时候吼完孩子还能安静一会儿。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面对孩子哭闹,共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有效的安慰方法,不过要知道,共情也要用对方法,否则恐怕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的。多数家长认为的共情,其实是“伪共情”。

1、孩子一哭马上安慰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当孩子情绪爆炸时,家长不要马上去安慰孩子,而是学习去思考孩子哭泣原因,这时候孩子需要和自己的情绪多待一会,等到孩子冷静下来,家长在去共情孩子的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家长要学习等待。

等待的过程,家长可以思考孩子的情绪,这样无疑是替孩子爆炸的情绪中,添加了一些镇静剂,家长要有意识地把节奏放慢,这样一来共情也就表现出来了。好比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的那般,共情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下,是难以生存的,就好比说植物需要光照以及阴凉均衡般,也就是说,当共情处于极端条件下是会枯萎的。

2、生气后的忏悔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面对孩子哭泣,多数家长就会感到烦闷,当耐着性子去哄了两句却发现没有效用,孩子反而还越哭越厉害,于是就开始动怒,等到发完怒火后,便赶到后火了,就想再去和孩子共情,但其实这样基本上并没有任何效果,而且用这种方式表达共情的家长,这样并不是在共情,而是在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罢了。

但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仅只是一个简单物种,不管是三岁、六岁,他们也就只是个会为了零食、玩具而哭泣的孩子。这样想想,也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期待,甚至因为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预期而动怒了。

3、居高临下的同情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能力,也会激发家长做出怜悯心的利他行为,而同情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是在分享他们喜怒哀乐的一种波动体验。同情也代表着和他人一起感受痛苦、体验情绪,反之共情则是到他人的内心里去感受痛苦、体验情绪。

那么家长具体要如何和孩子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共情?

1、运用肢体语言达到共情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当面对孩子哭闹时,家长可以选择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有些时候,这些肢体行为比起言语表达会更加简便而有效,能让孩子真实感受到你对他的认同与理解,与此同时还不会干扰孩子的表达。因此也不要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悲伤情绪,即便这种情绪在他人眼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却相当重要。

2、弯下腰,蹲下来沟通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共情”错了,只会火上浇油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家长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更拉近了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多数家长面对孩子哭鼻子、倒地哭闹时,会说“多大点事情,还哭鼻子!”但我们并不知道,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只会让自己感到更大的委屈,他会觉得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而不感受到自己的疼痛,说不定真的让他伤心掉泪,为什么家长说得像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呢?这时候,家长就是没和孩子做到共情。

作为成年人难过时会需要他人理解、帮助,更别提孩子了,当自己遭遇不开心时都会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而非嘲笑,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这样行为时,家长应该感同身受,放下姿态,弯下腰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做到先理解、教育,效果也会好更多。蹲下来对家长来说仅只是一个简单动作,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因为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尊重与爱。

因此,当孩子被安慰还在哭泣时,你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先去倾听孩子的哭泣,然后弯下腰来好好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绪,也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大大拥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