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宅在家裡,怕見人,是不是心理出現問題了?

快樂精氣神


小劉是一名95後畢業生,一直夢想著自己能成為一名好主持人。可是,第一次登上臺的時候,緊張、焦慮、害怕讓她全變了。其實小劉很認真的準備了這次主持,在準備第一次主持的前一晚,她很認真的寫著稿子,將內容看了不下10遍,講稿演習了四五次。走進會場前,她將文件抱得緊緊的,牙關也咬得很緊,等到走到前面,一碰麥克風,嚇得她把文件全掉了。她不敢看下面的人,準確的說,她其實很怕見到人,只要人一多,她的臉就開始發燒。

生活中像小劉,怕見人的,還是存在不少的。他們為什麼不敢見人呢?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來和你說一說。

為什麼有的人怕見人

很多人一聽說“怕見人”,就認定對方是社交恐懼症,其實並不一定準確。怕見人,也可能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徵,這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大多數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時,會感到害羞、害怕或緊張,這其實是成長過程中一種培養和擁抱的人格特質,即使他們此刻對陌生人持謹慎態度,內心的平靜仍然可以照耀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似乎仍然和兒童時期一樣,很少和人互動,尤其是陌生人,我們曾他們為“慢熱型”。

慢熱型的人原生家庭中,可能也有一個慢熱型的養育者,或跟陌生人講話辦事有點膽怯,這是一種內向力量,TED演講曾指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著喧鬧額個性,安靜的人擁有與世界分享的重要禮物”。

不過,如果一個家庭經常責罵孩子,或者缺少和孩子的交流互動,那麼,當孩子成年以後,也可能因自小沒有安全感而害怕接觸人。

另一種導致一個人怕見人的原因,可能是在學校遭到老師、同學嘲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於是不敢和同學來往,用這種退縮的方式來保護受傷的自己。

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體弱多病,或者在生活中遭受過一次重大心理刺激,比如被恥笑、受欺凌等,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尊心受損,變得害羞、膽怯,不敢見人。

那麼,一個人怕見人,有沒有可能是社交恐懼症呢?答案是有可能。

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多見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的恐懼或焦慮的神經症,心理學上也稱之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縮寫SAD),屬於焦慮症的一種。

社交恐懼症患者對社交感到侷促不安,擔心自己出醜,造成尷尬場面,因此,他們往往不敢在人們的注視下書寫、進食或發表講話,不敢近距離地與人接觸,尤其不敢與重要人物會談,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有的會臉紅、心跳加速、出汗。他們恐懼的對象,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熟人。

怎麼診斷是否患有社交恐懼症?一般來說,需要有以下特徵:

1.對社交互動有著強烈的恐懼,恐懼程度與現實極不相符。遇到社交場合時,可能有會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如心慌、出汗、四肢發抖或手抖、聲音發顫、面色赤紅等。

2.有反覆的或持續的迴避行為,明知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是過分的,不必要的,但無法控制。

3.社會功能相對完好,只是因為害怕社交而影響到個人表現;有自知力、痛苦感,想改變現狀。

社交恐懼症需要與迴避型人格障礙鑑別診斷,社交恐懼症患者是想接觸人,但害怕接觸人;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是不想接觸人,但未必害怕接觸人,甚至回懟人事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犀利。

怕見人怎麼辦

宅家,怕見人,到底是不是心理出問題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只要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社會功能,問題是不大的。

但是,如果想改變自己的現狀怎麼辦?

1.接納自己

學會接納自己內心的擔憂、恐懼,不討厭這樣的自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只有當一個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並接納真實的自己,才能走出自信的第一步。一再否定,懷疑自己,將使自己陷入惡性循環。

2.鼓勵自己勇敢面對

可以預想各種社交場合,手寫一下交談話稿,或者在心裡打一個腹稿,自己對著鏡子慢慢練習。告訴自己,“我可以”。

3.多運動,放下過多的心理負擔

經常運動,可以釋放心裡壓力,舒展身心。在運動的過程中,你還可以觀察別人,一個點頭,一個招呼,慢慢就開始了社交。

不必擔心有人一直關注你,或自己成為被關注的中心,也不用過分討好別人。事實上,人們大多更關注自己,一味的討好別人,有時候反而得不到應用的尊重,因此,做自己就好。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和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