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弘時為什麼勾結張廷璐洩露考題?他不怕雍正深究嗎?

雨落眼角


雍正王朝》中,弘時為什麼勾結張廷璐洩露考題?他不怕雍正深究嗎?(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太史簡)

經過九王奪嫡後,冷麵王胤禛是最後的勝利者。在鄔思道的幫助下,胤禛成為康熙心目中的皇帝繼承人。為了保護胤禛,康熙臨終前,做了非常周祥的佈局。最終非常成功的,讓胤禛繼承皇位。

太史簡先來說說,為什麼弘時要拉攏張廷璐洩露恩科考題?

雍正即位後,要做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完成康熙遺留下的國庫虧空;第二件是召集人才,替代八爺黨的官員。

對於追討庫銀,雍正已經做了詳細部署。那麼召集人才是雍正非常頭疼的事情,他想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他的鐵哥們十三爺。由於十三爺收起了往日的鋒芒,變的非常謹慎低調。雍正想讓他拿出以前的幹勁,很好的輔佐自己。

十三爺心裡非常清楚,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與八爺黨抗衡的,所以他對雍正說,恩科是選拔人才的機會。

在雍正把目光放在恩科時,弘時也開始為以後奪嫡拉攏人才。弘時十分清楚,如以後奪嫡,沒有資金肯定不行。他想利用洩露考題,既得到資金,又拉攏人才,真可謂是一箭雙鵰。

要實現這個計劃,必須要拿到恩科考題。能接觸到恩科考題的,有雍正、張廷璐、李紱這些人。一:以雍正的做事風格,弘時不可能從雍正哪裡得到恩科考題;二:李紱是三爺胤祉的門人,更是讀書人的楷模,做事公正廉潔,不可能與弘時合作,這點弘時非常明白;三:對於張廷璐來說,哥哥張廷玉是上書房大臣,但對他的幫助比較少,他自己又沒有靠山,再加上又是八爺胤禩舉薦的人。

以上可見,弘時要是選擇張廷璐,來實現自己的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麼八爺胤禩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

太史簡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胤禩想拉攏張廷璐,以達到拉攏張廷玉的目的。八爺也知道,張廷璐沒有靠山,也有心想往上走;其實八爺一直想拉攏張廷玉,只是沒有機會,剛好這次恩科需要主考官,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八爺這招真是高明,一箭雙鵰。

其二,將張廷璐拉攏過來後,恩科所選的學子,自然歸於八爺門人。八爺每次出招都是恰到好處,這次也是如此。他利用雍正選恩科主考官的機會,來拉攏張廷璐。這樣雍正不會起疑心,因為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八爺知道雍正必定會給張廷玉面子,讓張廷璐做恩科主考官。

這樣八爺很自然的將張廷璐拉攏過來,那麼恩科所選的學子自然會歸於自己門下。

弘時在拉攏張廷璐時,必定向他說了自己與八爺的關係,更說以後給他高官厚祿。因此,張廷璐才能為弘時所有。

有人會說,弘時與張廷璐洩露恩科考題,是八爺胤禩在後面操縱。太史簡認為,八爺根本不知道弘時也有參與。

為什麼這麼說?八爺去看望張廷璐時,想了解一下實情,來達到幫助張廷璐的目的。讓他沒有想到,張廷璐是受弘時的指示。因此,對張廷璐說,不要說出弘時。

太史簡再來說說,弘時洩露恩科考題不怕雍正深究嗎?

弘時肯定怕,但他知道雍正與八爺有矛盾,一旦東窗事發,雍正必定會想到是八爺所謂。

首先,張廷璐是八爺舉薦的,雍正肯定會想張廷璐也是八爺的人;再者,張廷玉是他的哥哥,雍正不會把事情鬧大,一旦事情鬧大,對張廷玉不好。

其次,就算八爺知道此事是弘時所謂,也不會向雍正揭發。弘時幼年生病時,因雍正出差辦理賑濟之事,沒有在府中。當時,八爺過來看他,還說等他病好了,帶他出去玩。可見,八爺與弘時的關係非常好。再者,弘時這樣做,對八爺也是有好處的。什麼好處?可以讓雍正在恩科中,選不到可用的人才。

因此,弘時才有把握敢這樣做。

太史簡曰:八爺胤禩利用恩科拉攏張廷璐,進而想拉攏張廷玉,以達到不讓雍正通過恩科選拔自己所用之才,更加悄無聲息的挖雍正的牆角。弘時敢洩露恩科考題,主要是利用雍正與八爺胤禩之間的矛盾;張廷玉是上書房大臣,又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八爺從小就喜歡弘時,即便八爺知道弘時是幕後黑手,也不會向雍正揭發,就是揭發了雍正也有可能不會相信。


太史簡


在《雍正王朝》中,弘時作為皇子,按理說並不缺錢,他如果想要錢,不知道會有多少奴才上趕著給他錢花,所以賺錢絕不是他冒險勾結張廷璐將考題盜出的原因。



事實上,弘時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在朝廷恩科考試中收買人心,培植黨羽,為我所用。他將考題盜出之後做什麼呢?肯定是要把考題賣給一些出了錢的考生。這些考生提前得到了考題,自然會提前周密準備,並在考試中完成作弊,獲得較好的名次,由此進入朝廷做官。那麼這些人受了弘時恩惠,做了官以後也會自然而然地聚攏在弘時旗下,成為他“三阿哥黨”的黨羽,為他日後與弘曆奪嫡搖旗吶喊,獻計出力。

當然,弘時也並不排斥金錢。所以,他還將這份考題秘密投放到社會上。所以,我們看到在伯倫樓上,考題被公開售賣,且十分搶手,弘時肯定在其中獲利頗豐。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弘時此次洩露考題,可以藉機將恩科考試主考官張廷璐拉下水,甚至由此獲得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的投誠。

弘時洩露考題,得到了張廷璐的默許。張廷璐本身有私心,因為他答應夾帶幾個考生,但盜取考題這件事他是做不到的。考題是雍正親自密封保存的,只有親近之人才能盜取,這件事也只有弘時可以辦到。但無論如何,二人是栓在一條繩上的螞蚱了,弘時可以藉此操縱張廷璐,甚至把他的哥哥張廷玉也拉下水,為他所用。

那麼,弘時難道不怕雍正深究嗎?



當時雍正剛剛繼位,先是出了山西藩庫案,令他大丟臉面,接著就是恩科洩題案,而且是自己親手謄寫密封保存的考題外洩。雍正是極愛面子的皇帝,就算他發現此事是弘時所為,他也不願將這樣的皇家醜聞公之於眾,最大的可能也就是找個替罪羊解決問題,不會直接追究弘時的責任。


達摩說


《雍正王朝》中的弘時,據歷史資料說他是雍正帝在三個兒子中最賞識的一個,且文武雙全膽識過人,在心中皇位是第一位的,錢只是他的一個工具也是需要的,張廷玉是張廷璐的親哥哥,而且是雍正的心腹重臣,而八爺是總理王大臣一人之下,對弘時來說為了你自的皇位都是可以利用的對象。也可以說弘時因為太貪勾結張廷璐洩露考題,那為什麼他不怕雍正的深究呢?

其實弘時在開始出現的很少,我們只能存八爺拿著張廷璐的口供來找弘時並將口供交給弘時時的對話中看到一點痕跡,八爺廷說''時兒啊,你皇阿瑪是很愛你的'',這就為雍正對弘時在這件事上下了定義。

我認為弘時勾結張廷璐洩題事件,連弘時自己也是糊里糊塗,整個事件從推薦張廷璐開始就為弘時設下了一個坑,八爺利用弘時的野心設下此局把弘時握在手中成為將來謀政的棋子,而箭射向張廷玉,一石兩鳥,而弘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是勾結張廷璐而是八爺來走這盤棋。他認為我這麼優秀皇位應該是我的,而雍正在處死弘時時說的''也是我的一點愛子之心,沒有深究你'',印證了弘時和八爺在此事件中的判斷無誤。事業要想成功,望君不要違法努力。

謝謝大家的關注!





永不言敗申請取回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就搞砸了,原因是弘時勾結張廷璐洩露考題。

不過,弘時此舉真的是為了賣考題賺錢嗎?弘時一個王爺,養尊處優,錦衣玉食,一輩子有花不完的錢、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電視劇中,一份考題也才賣一二十兩銀子(離考試時間越近越便宜),這麼點錢,弘時又怎麼會放在眼裡?值得他冒險嗎?

那麼,弘時為什麼要勾結張廷璐洩露考題呢?

我覺得,這件事情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弘時想成為儲君,將來繼承大位。不過,雍正顯然更欣賞弘曆(乾隆),弘時覺得僅憑自己是競爭不過弘曆的,要贏弘曆,就要有朝中宗親大臣的支持。換句話說,要想奪位,就必須結黨,結成一個弘時黨。

要結黨,自然要先取得一些人的支持,怎麼取得他們的支持呢?拿到考題唄!然後把考題送給願意支持自己的一部分官員,這些官員的兒子們可能正要參加這一次的科舉,有了考題,考中自然容易的多,弘時送了他們這麼大的一份禮,對方又怎能不聽從於他?

因此,弘時偷考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結黨。

那麼,考題後來又是怎麼大規模洩露出去的呢?拿到考題的人本來應該保密的,但其中總會有一些紈絝子弟,這些人或出於炫耀,或為了賺點小錢,還是把考題洩露出去了,然後就像滾雪球一樣,一傳十,十傳百,鬧得沸沸揚揚,終於引起朝廷注意,最後在伯倫樓東窗事發,張廷璐被斬首。弘時雖然暫時保住了,但雍正只不過是引而不發而已,並不是真的不動他,也沒有原諒他,後來雍正跟他老賬新賬一起算,逼弘時自殺,只應了那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啊。


孤舟釣江雪


《雍正王朝》之中的弘時,著實是一個悲催的皇子!

相信當初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雍正也是有著不少的子嗣,但是其中最慘的應該當屬身為三皇子的弘時了。有句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但是弘時最後還是葬身在了雍正的手中。不過今天我們不聊這件事,我們就聊聊弘時當初洩露考題的事情。想想雍正應該是十分重視科舉考試的,那麼為何弘時要勾結張延璐去冒險洩露考題呢

第一,弘時想要拉攏張廷璐,想想張廷璐後面是誰,無非就是張廷玉了,那可是絕對資歷的老臣,如果將自己和張廷璐綁在一起,那麼張廷玉其實也就偏向自己這邊了。按弘時的想法,張廷玉即使知道科考舞弊這件事,也沒辦法站出來揭發,只能默默地接受事實,站到弘時一邊,成為他奪嫡的一大助力。不過最後弘時還是沒能如願,反而坑了張廷璐!

第二,作為雍正的子嗣,其實在他的心裡最重要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奪嫡!雖然現在弘曆得寵,但是隻要是一個皇子基本就不會失去爭奪皇位的心。所以洩露考題,可以用來培養自己的勢力,畢竟洩露考題是大罪,如果那些考生真的考中了,最後還是和弘時綁在一起的,畢竟你的狀元郎是抄來的!這也算是一種籠絡人的方式,畢竟不可能看著弘曆一家獨大!

還有很多朋友說是弘時缺錢了,所以靠著賣考題來賺錢。但是你換個角度想想,就算弘時很傻,他會用這麼大的風險來謀求那些財富麼?作為一個皇子,即便缺錢,也不可能拿雍正如此重視的科舉考試來撈錢,除非他真的傻了!





青龍視頻剪輯


弘時當然怕,但他冒險以為沒人敢供出他,也沒想到會遇到李紱這個寧折不彎的清流。張廷璐也怕,但考題不是他洩露出去,而是弘時已經洩露後他才知道的!

李紱在伯倫樓花七十兩銀子買了考題,去找三王爺胤祉求教。三王爺告訴他:你不看這裡面的考題是對的,不但你不要看,連我也不要看,皇上登基急著辦兩件大事,一是整頓各省藩庫虧空,這件事辦砸了,他正煩惱著呢!第二件事是恩科會考,為國掄才,這還沒開始,你就拿著這個來路不明的考題去向皇上奏報,不是沒事兒找事兒火上澆油嗎?

三王爺要李紱回去安心地當好他的副主考官,耿直的李紱追問,萬一那天考試的題目與此相同怎麼辦。王爺說,若真是那樣再奏報皇上。

考試開始,第一道題一模一樣,第二道目一下來,李紱一看又一樣就著了急,立刻找張廷璐,並且說出第三道題目是什麼,讓張廷璐打開看,果然一樣。

張廷璐問李紱從哪兒弄來的考題,李紱答是伯倫樓有人公開兜售。

張廷璐說:這真是咄咄怪事,皇上親自書寫,親手封存在殿內的金櫃裡,為什麼會全部洩露於市井之中買賣於酒樓之上?但這考題是如何洩露出去的呢?難道是皇上身邊的人?此事追查起來只怕會牽出天潢貴胄皇子皇孫也未可知,或者有人未卜先知預先知道考題。

李紱不聽他那麼多,要求立刻停止考試,奏報皇上,張廷璐堅持繼續考並搬出自己主考身份。李紱是寧可不要頂戴花翎,走出考場。

李紱又來找三王爺,王爺建議現在能阻止考試的只有在京的李衛。李紱向李衛求救,李衛說進考場搜查出夾帶的證據才能罷考。李衛帶著兵丁封鎖搜查考場(也只有雍正寵信的奴才李衛才敢這麼做),果然搜出眾多夾帶,立刻封閉考場,奏報皇上。

皇上雷霆震怒,張廷璐下了大獄!

八爺胤祀故伎重演,又上演了一出當年審肖國興的戲,對張廷璐威逼利誘:不說出背後之人,會害了你的家人和兄長,會掀起駭人聽聞的天下大案,會誅連九族,殺無赦。

張廷璐招供:是弘時。胤祀拿著供狀,叮囑張廷璐對誰也不能說。

其實弘時洩露考題之事,事先必是受到八爺蠱惑,意在破壞這次科考。至於說賣考題,那能得幾個錢,就算有一百個人買到考題,能有多少錢,七千兩,到弘時手裡就算五千兩,他不差這點錢。

八爺明知是弘時洩露,卻故作不知,威逼利誘讓張廷璐寫了供狀。然後騙張廷璐說他去通融,八爺則私藏供狀,以便握著弘時的把柄,為將來所用。

八爺自然不去會給張廷璐說情,張廷璐等來的是菜市口問斬。可惜,他沒有機會跟任何人說了,八爺已經吩咐任何人不得接近張廷璐,行刑的前一刻,張廷璐喊冤,晚了,咔嚓一聲,人頭落地。

所以多年後,八爺又找弘時去害弘曆時,弘時直接對通報的下人說,就說我不在家。見他八叔已經進來,讓下人們下去後說:

你就饒了侄兒吧,太極殿那個位子是皇爺爺早就定了給弘曆的,侄兒鬥不過弘曆。

八爺為了拉攏弘時,把當年張廷璐的供狀給了弘時,弘時當場撕的粉碎,又用笤把掃了又掃。

弘時心裡一寬,對他八叔的遊說又動了心,關鍵是皇位的誘惑太大了!弘時最終做了他父親與八叔爭鬥的犧牲品,臨終罵:八叔,阿其那,塞思黑!罵什麼都晚了!


尋桂子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一下張廷玉(1672-1755)其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康熙進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少保銜,後加太保。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父康熙朝大學士張英。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朝歷任檢討、直南書房、洗馬、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張廷玉的辦事能力強,應是事實,清史說:“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由此不難看出張廷玉很受雍正重視,能夠參與很多軍機大事。

弘時洩露試卷怕不怕呢?這就像問那些造反的怕不怕呢?其實是怕的。但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因為他覬覦儲君之位。他拉張廷路下水是想讓張廷玉倒向自己。為自己的儲君之路加一個籌碼。





輕鬆依舊


弘時想借助科考使自己的人順利進入官場,進而培植自己的勢力。弘時這麼做很有可能是廉親王在背後誤導他。他和廉親王之間也是相互利用。

廉親王利用弘時當擋箭牌繼續和雍正作對。弘時則利用八爺的舊勢力培植自己的勢力。表面上看八爺給弘時出的主意都是為了弘時奪大位,但實際上還是在經營自己的勢力和雍正作對。

紅石是有做皇帝的野心,但沒做皇帝的頭腦,最好成了犧牲品。




呈源媽媽


老十三胤祥臨終前,給雍正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總覺得在他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這話並非空穴來風,病入膏肓的胤祥早已洞察出弘時跟老八胤禩的相似之處,處處結交朝臣、用名利籠絡人心、辦事狠毒老辣、野心極大……

弘時洩露考題的真因

雍正始終子嗣不旺,長子弘暉和次子弘昀先後夭折,於是排行第三的弘時便成為雍正實際意義上的長子。雍正帝皇后烏拉那拉氏在生下長子弘暉後再未生育,按照古代嫡長繼承製的原則,弘時具備了繼承皇位的優先權。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四弟弘曆因為在熱河圍獵大會上,一番有理有據的講話博得了皇爺爺康熙的青睞,將弘曆接入宮中親自撫育,儼然是把弘曆做為王朝的接班人進行培養。康熙此舉令弘時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繼承皇位的希望頓時變成了一種奢望。弘曆因康熙的青睞成為眾望所歸的王朝繼承人,雍正自然也不例外,自即位起便將弘曆定為繼承人,延請多位名士,加強對弘曆的文化教育,並陸續兩次派弘曆代表皇帝祭祀埋葬康熙帝的景陵。

顯然,弘時想要與弟弟一較高下,必須取得滿朝文武和父皇雍正的認可,而拉攏朝臣的手段無非是名和利。弘時為了積攢自己在朝中的人望,秘密將雍正親手封存的恩科考題偷了出來,交給了正主考張廷璐,讓他照顧今科應試的四名舉人。弘時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培植自己在朝中的黨羽。

伯倫樓驚現恩科考題

既然弘時籠絡朝臣用的是名和利,那麼把考題洩露給看中的應試舉子,使他們金榜題名,然後分到朝中為官,這樣形成了一批忠於自己的黨羽。可光有名只能籠絡他們一時,要靠利來鞏固這層關係。弘時不愧為龍子鳳孫,頭腦十分精明,他把從宮中偷來的考題,除了透露給張廷璐外,還派人到伯倫樓等舉子聚集的地方進行販賣,獲利頗豐。出人意料的是,恰好在伯倫樓喝酒的副主考李紱無意中購得一套考題,李紱覺得事態嚴重,趕緊向舊主誠親王允祉做了彙報。然而允祉覺得皇帝正在為山西官員欺瞞朝廷一案大傷腦筋,這種捕風捉影之事還是先不要上奏的好。於是,李紱就懷揣著從伯倫樓買來的考題進了貢院,擔任雍正任命的副主考官。

李紱沒想到,皇帝親手交付的考題跟自己從伯倫樓買回來的考題竟然一字不差,他心知大事不妙, 連忙向正主考張廷璐彙報並建議立即停考和奏報朝廷。心懷鬼胎的張廷璐自然不會同意他的建議,兩個人當場翻了臉,李紱棄官奔出考場,跑到雍正寵臣李衛那裡搬來了救兵,揭開了這場震驚朝野的科場舞弊案。

弘時根本不怕雍正追究

弘時根本不怕雍正追究考題洩露之事,因為他了解自己的父皇是個極重臉面的人。鎖在宮中金櫃裡的考題洩露,必定是皇帝最親近的人中出了內奸。雍正繼位後所辦的兩件大事:先是清理各省積欠因為山西通省官員欺瞞朝廷而鬧得是灰頭土臉,顏面盡失;如果科場舞弊案再牽涉到皇親國戚,這讓剛剛登基的雍正臉面往哪裡擱呢?因此,弘時料定雍正不會深究此事,而是找個替罪羊把這件事做個瞭解。此外,弘時認為自己與張廷璐相互勾結的事做得極其隱秘,只要張廷璐不鬆口,絕不會有第二個人知道內情。他料定張廷璐不敢鬆口,只要這樁驚天大案東窗事發,身為主考官的張廷璐無論如何都難逃一死。既然免不了一死,那他何必要供出弘時這個皇親國戚,給自己的家人惹來滔天大禍呢?

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精明的弘時沒有料到張廷璐雖然沒有當庭供出他這個主謀,但卻將內情全都告訴了老八胤禩。胤禩用張廷璐的供詞取得了弘時的信任,他鼓動弘時振作精神,與弘曆展開殊死爭鬥,最終被雍正識破,並親手除掉了這個逆子。老十三說得沒錯,弘時就是胤禩的影子,他收買人心、親近胤禩、組織暗殺,這一切都是為了爭奪太和殿上的那方寶座,這跟胤禩一直以來的企圖完全吻合。為了不讓九子奪嫡的慘劇重演,為了給弘曆鋪設一條康莊大道,雍正不得不痛下殺手,處死了自己的兒子……


歷史茶坊


《雍正王朝》的確是部好劇!

在劇中,作為雍正皇帝的大兒子弘時,竟然在雍正登基來第一次科舉考試中,就勾結主考官張廷璐(就是張廷玉的弟弟)洩露考題,但根本沒有想過雍正會深究他這個問題!

為什麼呢?

第一,弘時覺得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就是東窗事發也不會懷疑他!

第二,跟張廷璐合作,就是一箭之雕之策:既可以賺錢,又可以在東窗事發後有一個替罪羊——張廷璐。

第三,這是雍正登基來第一屆科舉,萬一東窗事發,弘時認為雍正皇帝顧全朝廷顏面,不會興大獄,也不會深究。

下面具體再分析一下!



一,由於是第一屆科舉,雍正皇帝慎之又慎。

雍正皇帝登基來,第一屆科舉考試非常的重視。

那一屆的主考管是張廷璐,副主考官是李紱。

在開考前一天,雍正皇帝特意詔見了張廷璐和李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公平,公正。

還強調了不要洩露考題。未了,雍正皇帝親自把考題交給了張廷璐,還說從沒經過他人手。

其實,在這之前弘時已經把考題內容偷到手上了!

只不過是雍正皇帝矇在鼓裡。

所以,後來東窗事發,雍正皇帝認定是張廷璐洩題了,其實大大的冤枉啊。

不得不說,弘時有點小聰明瞭!



二,東窗事發,事情的發展,幾乎是弘時預測到了。

考試洩題終於東窗事發!

作為主考官張廷璐負主要責任。因為他辜負了雍正皇帝的盛恩!所以在處以凌遲時,他都沒有供出弘時。這一點,弘時也料到了!

不得不說,弘時還是揣摩到了張廷璐的心思:他不敢供出皇子。而且,雍正皇帝也清楚考題是自己親手交給張廷璐的。就算是張廷璐供出弘時,雍正皇帝不但不會相信。還覺得是張廷璐攀咬皇子。因為在雍正皇帝的心目中:弘時根本沒有機會碰到考題!

其實,家賊難防啊!



三,東窗事發後,雍正真的是沒有興大獄,只是處理了當事人——張廷璐!

雍正皇帝也是萬萬沒有想到:真的是擔心什麼事,反而來什麼事!

自己千叮囑萬告誡,可怕的事還是發生了!

主考官難辭其咎。而張廷璐從事發,到凌遲,幾乎沒有供出半點跟弘時的勾搭。

這一點弘時也料到了!

張廷璐真的是成為了替罪羊!

一聲嘆息!



由此可見:弘時這樣做,他是想得清清楚楚,前前後後了,也幾乎預測了事態的發展和結果!才有持無恐!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