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師績效工資扣除是否合理問題

關於績效工資從教師工資中扣除重新分配,合理不合理?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從管理角度講

“下屬的團結就是上司的災難”,所以怎麼樣在下屬中製造矛盾,讓他們窩裡鬥,而自己牢牢把握住決定權,這是當領導的首先要考慮的。而什麼東西能調動所有人呢?那就只有一樣:利益,而且是關係到每個人的利益。

就拿教師的績效工資來說,既然是工資就應該是應發的,既然是獎勵就是工資以外的,又拿出來根據業績分配的,那為什麼還要從工資里扣除呢?覆蓋面問題。

如果績效工資就是為了高大上的激勵先進鞭策後進,建立和完善多勞多得的分配製度,是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的。因為教師也是人,是人就有惰性,就有各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就產生不同的工作態度,有人可能會加倍努力,以期獲得更多的獎勵(或者叫實現人生價值),也有人就覺得拿著基本工資就挺好,不用再去爭,至於別人多得了,可人家也多幹了,我不想多得更不想多幹,知足常樂。這樣一來仍然是乾的幹、看的看、搗亂的搗亂。所以要想觸動所有人的利益,就得擴大覆蓋面,讓他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利益。只有自己的奶酪被動了,他才會動起來。

二、從教育角度來講

1、只要是當教師的都應該學過教育學,都知道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有些結果,它是在短期內無法看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這個角度來講,教育是不能用數字化來衡量的。而且教育也是一項雙向活動:教師和學生,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受社會、家庭、學校、個人四方面因素影響,顯然只落實到教師身上是不合適的。

2、單純的學科教學成績名次靠前不一定就是成績好,更不一定是一個好老師。

我見識過多個知識水平相當低,但考試名次卻非常好,而且被校領導大誇特誇的老師。他們怎麼教的呢?就是硬壓,讓學生死記硬背,照本宣科,不作解釋(可能也解釋不了,更別提知識拓展和思維養成了),所有的課下時間他都強勢佔用,搞得學生只學他這一門課,學生老遠看見他都哆嗦,整個班,除了他教的學科成績好點,其他課是一塌糊塗。其他教師敢怒不敢言,校長不但不協調,反而大會小會表揚號召其他教師學習。

說真的,如果所有教師都這麼幹,學生只有三條路:輟學、瘋掉、自殺!

你說績效工資被這樣的人拿了,其他老師服嗎?學生的前途都被他毀了!而且真要從教師工資里扣除工資實行績效,我想大多數一線教師為了拿回本就不多的工資肯定都會這麼幹(畢竟上邊規定不允許教師幹別的,可是教師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還得過不是?而且教師也有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權利),那學生還能活嗎?那還是教育嗎​?

所以說績效工資從教師工資裡邊扣除,從領導角度講很合理,有了抓手,便於管理,還能在分配中撈到大頭。從教師個人意願和教育這個偉大事業角度來講肯定不合理。希望主管部門能綜合考慮,用長遠的眼光制定出合適的政策,特別是過程的監督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