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75、孔子“三十而立”真解!


論語解讀175、孔子“三十而立”真解!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有不同解釋。

1、孔子說“三十而立”,“立”的是:三十歲就掌握了一定學問,遇事能發表獨立見解。

2、“三十而立”的解釋應該是,經過十五年的閱歷時間,到三十歲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標準,行為和說話已經變得穩妥起來。

3、對於孔子“三十而立”,應該是立言、立德、立行。要做事先做人,所以想“三十而立”立業,先把人做好。

4、指男人到了30歲就該有自己的事業,

實際上,孔子認為,“三十而立”不是要成家立業,而是要“立於禮”。

《論語.泰伯》記載: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意思是,人的修養應該始於用詩歌(學習《詩經》)來抒發自己的意志,用“禮”實現人的自立,最後在音樂的教育薰陶下實現最高人格的養成。

這裡他提出了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孔子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為什麼要立“禮”?

這個要從周朝的禮樂制度講起。

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

孔子說:“世道清明,那麼製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亂,那麼製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都出自諸侯。”

到春秋後期,周朝的制度開始鬆動,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一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

子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64人)的舞蹈陣容,諸侯為六佾(48人),卿大夫為四佾(32人),士用二佾(16人)。天子的舞用“八俏”,當時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排場跟周天子一樣,所以孔子斥責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孔子認為這種事不該出於“三家之堂”。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於泰山,這時季孫氏“旅於泰山”,孔子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反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髮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是一個社會極為混亂的時代。舊的秩序已經被破壞,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起來。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個理想的秩序。

“立於禮”,恢復周禮,實際上就是孔子的志向。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篇》

所謂“周禮”,就是西周統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經濟、政治制度和道德規範、禮節儀式等。

為了維護“禮”,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張,這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

正名,是按照周禮的制度辨正名分,校正等級秩序,使“名實相符”。孔子提出的“正名”主張,實質是維護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這體現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一面。

孔子認為,春秋是混亂的時代,要恢復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禮,恢復周禮的根本方法就是實行“仁”。

所以,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不是成家立業,而是“立於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