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发生过哪几次转折?

750ml牛奶


(此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史共经过四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发生在秦朝。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盛况空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在公元前213到公元前212年,他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何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过他还算有点良心,医学、农牧等技术性书籍并未焚烧。而且皇家图书馆内还有一套藏书。

而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一把大火把秦朝宫殿烧了个干干净净。《史记·项羽本纪》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最后的藏书也没了。

所幸天可怜见,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郡有一个叫不準的盗墓贼挖了魏襄王的墓室。可恨的是,他为了盗宝,竟然将竹书点燃,做照明之用。朝廷得知消息后非常重视,最后搬运时,共有数十车,全是秦朝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

经过整理,有《竹书纪年》12篇,因为原本写在竹简上而得名,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与传统记载不同,可校正《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它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据说它的内容与史记相差甚远,足矣颠覆我们的历史观。

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统一三国之后仅仅十年,中国会进入一个如此黑暗的年代。他也永远无法明白,他封了26个王埋下了怎样的祸根。

先是八王之乱,历时整整十六年,他的子子孙孙为了争夺皇位,互相屠杀,忠孝仁义消失殆尽。人口大量消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西晋亡国,以及接下来300年的战乱。使得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如果说八王之乱是一场灾难,而五胡入中原是一场噩梦。因为某些原因,这段历史不能讲。大家感兴趣自行搜索。

第三次发生在元朝。

南宋和蒙古的最后一站发生在崖山。战争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 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这是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征服者还是社会文化上落后于所有被征服民族的游牧民族 ,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给中华文明(单指汉文化)带来了巨大伤害,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 。

但没有想到的是,游牧民族却被汉族先进的文明所同化。而随后蒙古铁骑马踏欧亚非,使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与此同时,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现代。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一批等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人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的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而北洋军阀袁世凯却为了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因此发起了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根基。

不管中国文化发生了多少转折,但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当其他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的时候,中国文明依旧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并且将以蓬勃的姿态延绵万年。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真忘言


文化的转向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有几个大的转折,影响深远。

1.秦汉时期

由先秦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是中国可考的历史进程中第一个文化大转折。

秦灭六国,不仅统一了政权,还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废黜了六国文字,同时在文化上大力封锁,结束了先秦的那个思想繁荣的时代,进入法的统一。但过强则折,短命的秦朝之后,汉代前期偏于道家的简朴虚淡,直到武帝时期,正式进入尊崇儒术的纪元。

从此六经为道德伦理设立了标准和指导,在人才推举制之下儒学成为一家之言,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这一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大转折,确立了儒家的正统身份,使百家退于朝堂之外。

2.魏晋时期

两汉之后,国家又陷入离乱纷争的局面,而佛家西来,与本土的黄老之道多有暗通之处。由于国家政权的脆弱,权力统一尚不能长久,所以文化的统治暂时无暇顾及,由此而进入一种思想解放的时期,文化似乎又有了喘息之机。

所以佛道大盛,谈玄说妙的清谈之风大渐,而行为疏狂的各种人物兴起,为这个时代增添了许多异样色彩。它与先秦百家的时代精神有所契合,但似乎又有些不同,显得更乖僻些,气质偏弱。是中国文化的第二个转向。

3.隋唐时期

经由魏晋南北朝的分崩离析,人们又迎来隋唐的大一统。而道德之治的时代似乎更加远去了,人才的选拔由推举制进入了科举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转向标志。甚至比汉到魏晋的转向意义更大。

因为人才升降的通道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意味着整体社会的心性发生了一个大变化,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才是制度的变化。所以这是人类由道德为主的时代进入以才能为主的时代的标志,以前靠道德取士,如今以科举考试来取士,文化整个转向了。

虽然科举的内容主体仍然是儒家思想,但经由文字的表达,实质往往和表象有所分离,所以说是道德消退的一个象征。也就无怪乎有了韩愈的振臂高呼,写下《原道》等经典以发起恢复古文的运动。但从之者甚少,所以只是整体趋势下的一股逆流罢了。

此后国家虽然有分有合,但从文化思想上,已经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了,宋明理学只是一股小风,并没有实质性的文化转向发生。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清朝。由唐到清,只有风格的流变,没有根基的动摇。

4.五四以后

真正的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变革,由西方工业的坚船利炮打开,同时西方思想也传入中国,成为了文化的第四次转向,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

不仅带来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带来了科学的精神,儒学几近消亡。要说从隋唐以后,只披着道德的皮囊,内中多有腐朽,那么五四之后的近代,就干脆连皮囊也不要了。尚虚好柔的中国文化被崇尚强力威势的西方文化替代,中国这古老的文明古国被迫进入世界,参与其中。

直到如今,人们整体变得越来越刚强,性格坚硬,是文化导向如此的结果,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变化的运数。但一切都在变化,这是必然的。

即使环境使人走向一面,但不会永远走向某一面,一旦超越某个极限,仍然会返回,走向另一面。所以这崇尚刚强的时代虽然兴起了,也终究还会过去,只是不知下一次的文化转向应在何时了。

但从细微的层面讲,当人们内心都向往另一面的时候,转变就已经在发生了。只不过是事起于微末,而显于盛壮,暂时看不出来罢了。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所以才有所谓的转向。


鱼生文化杂谈


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民族大融合,也就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

第二次是西晋末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南北的交流,南方达到了人口和极大地开发,中国经济富饶程度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迁移;

第三次是隋唐时期,也是最后一个中国的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到唐朝,其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后世都不可超越。


精卫填


现今笔者把文化转折分为7个阶段,按照历史演变过程的方式来分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变化,如下:

原始部落,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科技全球化阶段

原始部落: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亲眼见到过,只是利用一些文字和文物历史来推断当时发生过什么,笔者认为在当时的部落文化的形成是一种集体求生欲望集合体,无论是语言还肢体的沟通都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经历。

奴隶制度:当人们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会萌生其他的欲望,现有人类的思考是人类贪欲和占有欲望的形成也是大脑不断进化的标志,但我认为在这场变革中恰恰是个人文化的极端表达,这场变革中是很多人为一个人的想法而服务

封建制度:很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不限于服务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得不到完成欲望的条件时,就会把自己得到的东西分发给能帮助自己的获得更多欲望的人,从而控制更多的人。思维多元化能做的事和能思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同时烦恼也随之跟来,多少种的思维就要有多少种的烦恼,文化就有多元化的进展,最终就是怎么来控制人的思维,所以又有了无尽的答案来解释这些萌生的烦恼。

半封建半殖民地:笔者认为这个时期是一个思维变动最大的时候,思维固化时间过长,导致思维变化小,探索的事物道路越来越小,突然这种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改变了文化发展方向,由固有的多人多元化保护一个人的利益思维,变成个人无组织思维方式,起初就像风筝断了线不知道去向何方,所以个人又会回到个人生存出现危机的思维。表面上文化没有继续前进,但这无意间打破了文化思想的不良的延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新融合文化思想,新的,旧的,外来的,自生的看起来很杂乱,但又是一次碰撞的组合,可以分裂出更多的思想文化,但都是不成熟的融合

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听起来都是社会主义文化思潮,但在这个短短的时间开始不断成功融合,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断的探索。

科技全球化:一些思维文化被探索成功后,就要被宣传出去,宣传广泛了反馈的思维就会更多,就像代数中学习的排列一样

总而言之,文化发展就是以思想变革为前提,一次思想的变革就会产生文化转折,笔者浅见。


思维过程太阳


第一次是幽王之乱后,夏商时期建立了世袭制度,中国从此产生了贵族,而同时,中国也摆脱了原始社会的蒙昧。建立了封建制度,渐渐国力强大,取代了商的领导地位,并分封子弟为诸侯,从此中国建立了封建分封制,开辟了辉煌的文明史。

第二次是汉武大帝统一,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后,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受重创,对于而当时的汉武帝雄心勃勃,力图建立史无前例的强大王朝,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的外儒内法、天人合一、春秋决狱等等,让文化又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第三次是元明两朝,北方蛮蒙灭我中华,宋人成为鄙贱的“第五等人”,中国人在蒙古人的高压统治下,只有写写散曲为乐。而明朝又试图建立一个绵羊世界,大兴理学,中国文人进入变态的犬儒时代。最终,明朝建立的听话的国家在满族的进攻下,一触即溃,中国又忘于外族。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纵观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民族大融合,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四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到近代“五四运动”。

总之,在中国文学化发生了四次转折中,从秦朝起,中国的语言就开始割裂了,写字用文言文,说话用白话文,经过漫长的历史进化,到明清两朝,开始出现白话文的文学作品,而满清灭亡后,中国人急于摆脱这种耻辱,中国的激进文人开始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变革,而白话文也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书籍;现代诗进入诗坛;老式学堂退出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 繁荣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文字大变化,由繁体汉字简化成目前这种文字,中国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应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文旅揽胜


个人感觉,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王朝更替,文化方向都要发生一次转折,但总体两千年封建性质没变,直到辛亥革命以前。

但这其中有个大爆发阶段,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诸子百家,学说林立。

另一个阶段就是五胡乱华,南北朝阶段,从史书上看这阶段几百年战争不断,汉族人民差点被灭亡,犹其五胡乱华时期,根本就无文化贡献可言。但是,佛教,就是那时候,渐渐进入中原大地的,当然以前朝代已有佛教记载,但异族的一些民歌,曲风,也大量湧入。这导致后来南朝梁陈,佛寺遍布 。而那时北朝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有异族风情。例如木兰诗,等。

后来汉人与异族通婚。民族才渐渐融和了。几百年过去回头一看,三百年无一座十年未战之城,三百年中华大地成了佛教道场。

五代十国历时很短,并没什么文化建树,但宋辽金时期,今天的河北,山东等一些地方,又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了一把,同时辽金等民族也学习了许多汉文化。那时虽民族融和痕迹不如南北朝,但文化融和却很明显,辽金等族也学会了作诗吟词,烧造瓷器等,当然以前可能也会。但没大量融和。北方汉人可能也从辽金人手中学会一些金银煅烧等工艺。

到了元朝,蒙古人也学会了填词,宋词演变成了元曲小令。汉人也学会了一些蒙人习俗,戏曲杂剧也在社会兴起。最有意思的是中国许多武术门类,其实是跟蒙古人学的。当然并不会是跟蒙古人学的。

这并不是胡说想象,而是有历史依据,因为蒙古入主中原后,是执行了许多年禁武令的。汉人跟本不让习武,甚至一个村,只许一把切菜刀,一口井。一些大型公众集聚厂所,严加看管,更不让习武,这样许多年下来,许多功夫失传,但肯定也有偷练的。但在社会大面上,汉蒙渐一融和,禁武令一松懈,汉蒙矛盾不那么突出时,许多汉人便学会蒙古跤,又加以演化。学会了蒙古骑兵刀法等。

少林寺的许多功夫,据说也是一个蒙古和尚教的。实际蒙人入主中原后,少林寺开始也是禁武的。禁了许多年,但有一年一个蒙古老僧跟元朝皇帝说要到少林寺当主持,元帝同意,这和尚来了之后,蒙人当主持,少林寺禁武令便等同作废,这蒙古老僧便传授了许多功夫给少林僧众,同时也整理了寺中往昔经典。可能也学了寺中原有一些功法。

这其实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元朝其实是一个武术大融和时期。

到了清朝,其实许多文明倒退,但好处是汉人在朝庭也有一定地位,可以高官,满人也认同了儒家文化,虽然好几次大兴文字狱,实施禁武令,篡改四库全书等。但满汉不通婚,旗籍有特权等,是不宜簇进民族融和,文化发展的。而且清皇族特顽固,瞧不起世界他国还不思学习交流,进取。最搞笑的一件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在一仓库发现了两挺很先进的机关枪,一查资料居然是当初英国进贡给亁隆皇帝的。可是亁隆竟拿这机枪当玩县,扔库里不管了。

世界正工业革命大发展,大清朝其实是停滞了。

一直到了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可国家腐败透顶,洋务运动也没能挽救大清。

到了民国,其文化发展大家都知道了。大学,厂矿,电报局,铁路局,白话文运动。等。

一直到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