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首例ECMO脱机患者出院 他说一定再“回”浙江

荆门市首例ECMO脱机患者出院 他说一定再“回”浙江

出院的贺新森与医护人员合影。 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小城荆门,春暖花开。

“因为你们,我才能走出这里。我也希望你们能早日回家!”3月23日下午,荆门市首例“人工肺”(ECMO)脱机患者贺新森从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治愈出院。迎着阵阵暖风,他向着和他一起与病魔战斗的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鞠上深深的一躬。

在过去35个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里,贺新森是最令医疗队牵挂的患者之一。

荆门市首例ECMO脱机患者出院 他说一定再“回”浙江

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队员与病床上的贺新森。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派记者 胡元勇 摄

他是一名抗疫志愿者

也是令医疗队最为牵挂的人

1月27日发病的贺新森,生命状况一度亮起“红灯”。他被紧急转运到荆门一医后,为了改善缺氧问题,相继使用了鼻导管高流量补氧、无创呼吸机,但病情进展依然迅速,心、肺、肾、消化系统多脏器衰竭……2月4日,荆门当地治疗团队和内蒙古医疗队专家讨论后,立即为他用上“人工肺”进行支持,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2月12日,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抵达后,随即对他进行了会诊。

病床上的贺新森已经无法说话。他是一名抗疫志愿者、一位萨克斯手的励志故事,在ICU里悄然传开;他的生命状况牵动着所有医疗队队员的心,一条生命之路也就此铺设。

“ICU建成后,我们第一时间对荆门市所有危重患者进行摸排,贺新森是我们最先考虑收治的对象。”荆门新冠ICU负责人、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周建仓回忆道,医疗队会诊后,决定提前介入对贺新森的整体治疗。“他的情况,不容乐观。”周建仓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转运到ICU。

当时的贺新森,正躺在荆门一医感染科的一间病房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陷入重度昏迷,只能依靠“人工肺”和有创呼吸机维持着一线生机。

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转运体重近100公斤、病情如此危重的贺新森。感染科病房与新冠ICU病房,分布在相邻的两幢楼内。虽然直线距离只有短短100米,但这却是充满风险的100米。

转运计划整整筹备了4天。医疗队与荆门一医“人工肺”团队拿着米尺到处测量电梯、门的宽度,设计精密的路线图,一次又一次地演练。

一边是医疗队的精细策划,一边是贺新森身上逐渐显露的各种并发症。“不能耽搁了!必须要快!”在做好充分准备后,2月18日,医疗队正式决定转运贺新森,“我们有七成把握。”周建仓说。

这是艰难的100米。维持生命的“人工肺”、有创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设备,无数条通向体内的生命管道,且“人工肺”设备电源只能撑上有限的45分钟,时间的限制、无数的风险,任何环节一旦出现哪怕一丝纰漏,年轻的生命随时可能戛然而止。

但为了更好挽救贺新森,这是唯一的出路,别无选择。

转运当天,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和当地“人工肺”团队共10多名医护人员各司其职。有人管仪器,有人管线路,有人负责院感,有人控制电梯……在前期经过数次演练后,整个转运过程紧张、紧凑,一气呵成。

ICU内,周建仓主任已准备就绪,邵逸夫医院的张剑医生、宫晓燕护士长、呼吸治疗师葛慧青主任各就各位,立马做好接收工作,并对收治进重症监护病房的贺新森进行全面评估。

荆门市首例ECMO脱机患者出院 他说一定再“回”浙江

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队员在病房内救治。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派记者 胡元勇 摄

他曾几度陷入绝望

医疗队用爱驱散病毒阴霾

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正式开始了。

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的ICU内,医疗队24小时看护着这个年轻的生命。“人工肺”的治疗往往合并着各种风险,医疗队在呼吸管理、激素、抗感染药物、优化液体管理等整体治疗后,贺新森的呼吸开始明显改善。

2月20日,医疗队首次向浙大邵逸夫医院发起远程会诊,在前后方专家给出意见后,医疗队为贺新森撤掉了“人工肺”。

短短10分钟的拔管过程,充满风险。医疗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葛慧青与荆门一医麻醉科主任杨昌明有序配合,他们带上塑胶头套,在闷热、缺氧的环境里,冒着患者呼吸道中喷出的气溶胶和飞沫的风险,果断为贺新森拔除气管导管,撤离有创呼吸机。

拔出气管导管后,通过阶段性的肺康复和震荡排痰等治疗,贺新森逐步由无创呼吸过度到高流量给氧,鼻导管吸氧,最终实现自由呼吸。

漫长的昏迷,让贺新森的下肢肌肉萎缩,无法动弹。浙江首批支援荆门救治医疗队成员、浙大邵逸夫医院ICU护士长宫晓艳多次蹲在床边,为他处理褥疮;医疗队队员、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张磊及早介入心理疏导,整个团队用爱心和专业,渐渐驱散了病毒的阴霾。

当春天临近的时候,好消息不断从病房内传来——3月6日,贺新森开始接受渐进性康复治疗;3月7日,他能够进食吃饭了;3月12日,他可以独立坐起来了;3月15日,他能下地行走了……

“浙江专家们不仅专业且勇于担当,毫无保留将救治经验跟我们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跟医疗队朝夕相处一个多月来,荆门一医胸外科主任易军感慨万分。

“ICU里需要100多人来维持不间断运转。我们的医疗队专家与荆门当地的130多名医护人员混编在一起,相互学习、不断磨合,我们也希望,通过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能打胜仗的‘浙江队’。”浙江省对口支援荆门抗疫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浙大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说。

他曾在杭州工作了5年

他说有机会他一定再“回”浙江

“我一定再‘回’浙江,杭州是我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因为你们的到来,我更爱浙江,更爱这座美丽的城市。”今天,贺新森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希望。

33岁的贺新森曾在杭州工作5年,他的父亲贺勇至今仍是浙江永康TNT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这个春天,因为浙江援荆医疗队的到来,这家人更是与浙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位曾在抗击疫情中免费搭载医护人员等一线抗疫人员的志愿者,回望ICU内的点点滴滴,几度哽咽。“我和我的家人,都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每当我看到医疗队员还在为我拼搏奋斗,又怎能轻言放弃呢?”转危为安后,贺新森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让医疗队写上一首曲子。

贺新森出院前的几天,ICU内就已经常传来阵阵口琴声,这是葛慧青主任为热爱音乐的贺新森专门定制的“呼吸训练”法,让他的肺活量逐渐得到恢复。

在经历过生与死的较量后,贺新森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我想继续自己的志愿者生涯,去帮助更多身陷困境的人。”

随着ICU内越来越多的病人治愈出院,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也即将完成支援重任。在周建仓办公桌前的墙面上,一张张不断更新的病亡率的排名表,见证着医疗队自抵达荆门以来,啃下的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根据患者本人意愿,文内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