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优良的“友军”,上山打游击战,为什么竟败得一塌糊涂?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东北地区就有了游击作战的经历。到1939年前后,更形成了一套游击战的战略和思路,并有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游击作战区。可是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在敌后,国民党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能打的武装力量。

同样是玩儿游击战的,为什么国民党就玩儿失败了呢?

01 成分复杂思想旧

东北沦陷后,国民党留在东北打游击的是东北义勇军。最初阵势特别大,在1932年夏天达到30万人左右。可是这支部队的成分太复杂了,比如时任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的部队就是正规军加土匪,原来在白山黑水间为寇多年的惯匪,河南、山东等地的大刀会、红枪会都加入了义勇军队伍。

他们也没经过训练,还留着“占山头”的习性,敌后游击不到一年时间就失败了。马占山不久全军溃败退入苏联,哈尔滨保卫战失败后,将领丁超变节投敌,这算是给以后敌后游击失败后投敌开了口子。

装备优良的“友军”,上山打游击战,为什么竟败得一塌糊涂?

图:马占山

日本占领东北后,采取的是“从南到北”的策略,东北的部队没法儿逃,选择游击战多少有点儿无奈。义勇军的各个指挥官的依靠思想没改过来,总想让中央政府打回东北来消灭日军,骨子里根本没有长期坚持的决心。眼看着中央军援助无望,一遇到挫折就会动摇和退缩,结果是退到苏联。

国民党初次打游击就这样失败了。

02 游击战变成阵地战

还在淞沪会战时,白崇禧就给老蒋说一定要“加强敌后游击战。”随后老蒋派部队到太行山、大别山地区乃至于沪杭、京杭铁路线开展游击战。

随着武汉、广州相继沦陷,蒋介石自己更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用三分之一的力量于敌后方”的策略。尤其是老蒋专门请共产党干部做老师,帮军队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还编写了《游击战纲要》的教材,这可真对游击战下了心思。

装备优良的“友军”,上山打游击战,为什么竟败得一塌糊涂?

图:中条山战役图

可国民党把游击战当成是正规战的一种,每次作战时,强调游击部队要配合正面战场,侧重于大兵团作战,防守时死磕阵地战,不灵活变通,结果只要打不赢的话就会被日军给团灭。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打响,日军以强大火力分三路围攻中条山。中条山的部队接到何应钦的命令,只知道凭借天险死守阵地,最后还是被日军攻破,就连日本人都骂国民党的游击战“与中共相比,相形见绌”。

国民党到最后都没能看到游击战和阵地战的矛盾,大部分在敌后坚持不下去的部队纷纷走了孙殿英、孙良诚、吴化文“曲线救国”的路子,投降了日军。

03 敌后糟糕的军纪

从东北沦陷开始,坚持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往往是中央和地方、新派和旧派各种成分杂糅在一起的一支军队,纪律是差到家了。这从国民党开始打游击就如此。1932年12月,东北义勇军的李海青部队打下大安市后,士兵抢光了店铺、牵走了农民的马匹,甚至强拉妇女成婚。

后来地方百姓一听是他们来了,往往坚壁清野,东西全收起来,人全跑光。

老蒋当年编《游击战纲要》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专门列了“爱护民众”一栏。可部队来源五花八门,根本管不过来。敌后的部队为了维持生存,往往采取最简单野蛮的办法—摊派。当年山西老乡明明白白地讲“八路军吃喝都给钱,不打骂百姓;早一点当八路军,免得给晋军拉去当兵。”非嫡系国军里口碑还算不错的晋军和百姓关系都弄成这样子,国民党其他地方部队与农民的关系可想而知。

装备优良的“友军”,上山打游击战,为什么竟败得一塌糊涂?

图:阎锡山

这一轮游击战下来,结果是到了1943年以后,河北、山东、察哈尔等敌后各省,几乎没有国民党主力部队了。国民党的确有认真地打游击战,可徒弟学师傅,只学到了一点儿皮毛。国民党把游击战定位成正规战的辅助战法、坚持打阵地战,不会变通、部队五花八门缺乏约束,与敌后百姓关系搞得那么差。

这也就不怪在和日军的较量中,国民党输得那么惨。

参考文献:

1、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杨奎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