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家長強行壓制只會讓娃憋出“內傷”,需謹慎!

寶媽萍萍發來私信,她孩子四歲,經常動不動就亂髮脾氣。昨天晚上,孩子突然說要吃草莓,她就告訴孩子,現在商店應該已經關門,即便商店在營業,留下的草莓可能也不新鮮了。可孩子就是聽不進媽媽的話,繼續吵嚷著“我不管!我要吃草莓!我要吃草莓!”孩子爸爸也說這時候買不到,明天一大早再買。父母都說買不到草莓,孩子這下急了,把剛拼好的樂高玩具一推,他把嘴巴撅得老高,聲音也上提一個八度:“為什麼你們能買不到?人家多多媽媽就能給她買到!我不管,我就是要吃!”說完坐到地上,撒潑打滾,寶媽萍萍實在看不下去,便對著孩子一通斥責。結果,孩子不但沒有停止發脾氣,反而哭得更兇了。對待這樣一個愛發脾氣的孩子,寶媽萍萍試過苦口婆心地說教式療法、直接動手製止的棍棒教育、罰站牆角面壁思過的懲罰式教育,可都不管用,她無奈之下求助。

孩子發脾氣,家長強行壓制只會讓娃憋出“內傷”,需謹慎!

在孩子發脾氣時,任憑父母怎麼做,都無法制止孩子的壞脾氣,相信此時很多父母都曾有過想要把他塞回肚子裡的衝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愛發脾氣與家庭教育不當有關。當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也跟著發脾氣,甚至還超過孩子,以企圖震懾住孩子,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傷害極大。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孩子發脾氣對自身有什麼不利影響?家長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正確發脾氣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一起探討。

一、孩子經常發脾氣的原因你瞭解嗎?

1、父母過度溺愛

有些家長對孩子極度溺愛,總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喜歡什麼就給買什麼,從不考慮該物品是否有購買價值,家裡的玩具等物品應有盡有,孩子很容易養成習慣,如果某一天,孩子的需求被父母拒絕,他就會撒潑打滾,大鬧不止。這是大人馬上妥協,還可能用超出孩子要求的願望滿足他,孩子慢慢就會發現,哭鬧和發脾氣可以達成自己的願望。

2、孩子反抗的表現

孩子容易暴躁,愛發脾氣,與對成人的反抗有關。如果孩子與父母沒有形成較好的依戀關係,情緒不被父母接納,孩子就會用反抗來表現,具體表現在:大喊大鬧、摔打物品等,他們藉此誇大的表現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或發洩對父母忽視自己需求的不滿。

孩子發脾氣,家長強行壓制只會讓娃憋出“內傷”,需謹慎!

3、父母的負面評價過多

有研究發現,孩子經常表現出易怒或激烈的情緒,通常與孩子內心的自卑感有關。如果父母總喜歡對孩子做負面評價,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長此以往,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就會很低,形成自卑心理。這種心理,會使孩子把別人很隨意的舉動或言語都看作刻意為之,誤以為是在針對他、否定他,於是他會刻意用發怒來表現自己的威嚴和強大。

孩子從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父母要注意找出孩子發脾氣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更大的脾氣壓制孩子的壞脾氣,這種方式不僅對制止孩子的壞脾氣無效,反而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利用“權威”阻止孩子發火,只會讓娃憋出“內傷”

1、以暴制暴

孩子發脾氣時,很多父母用更大的音量、更強的力度去壓制孩子的壞脾氣,起初這種做法可能會奏效,但影響卻是極其惡劣的。孩子通過觀察,就會發現父母處理問題的思路:用更大的壞脾氣解決孩子的壞脾氣,孩子就學會了以暴制暴,在權威的父母面前,他會刻意壓制內心的怒火,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面前,他就會表現出和父母相同的處理方式,爆發心中的怒火,逐漸就會變得恃強凌弱。

孩子發脾氣,家長強行壓制只會讓娃憋出“內傷”,需謹慎!

2、逆反心理

當父母總是用權威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做錯事就批評,表現不好就訓斥,淘氣搗亂就遭受皮肉之苦,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長期生活在父母威嚴之下的孩子會對父母的做法產生反感與排斥,想要與父母對著幹,形成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在青春期表現得尤為明顯。

3、盲從心理

很多父母存在嚴重的家長作風,這種專制思想影響到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他們不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總是利用自己的家長身份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僅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還阻礙孩子發展獨立的思考能力。迫於父母的威嚴,孩子不敢有不同的想法,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孩子會變得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己的看法,盲目順從別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未來在職場中唯唯諾諾,缺乏競爭力。

孩子發脾氣本身不是問題,它背後的根源是需要父母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壞脾氣呢?

孩子發脾氣,家長強行壓制只會讓娃憋出“內傷”,需謹慎!

三、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良性憤怒"

1、正確認識情緒

父母要正確認識情緒,發脾氣,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是情緒發展到極具激烈狀態下的自然反應,大人、孩子都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情況。不管是誰有情緒可以正常途徑發洩,但是不能過激,不能有破壞行為,因為這可能會對自己以及別人產生巨大的傷害,從而導致不可估量的後果。如果孩子出現破壞行為,

父母要用《正面管教》提到的“溫和而堅定”,平靜地告訴孩子:“你可以發脾氣,但是不能扔東西,這是不好的行為。”父母不要對孩子發脾氣進行懲罰,這會使孩子因懼怕懲罰而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或使孩子變得更加情緒化。

2、正確表達情緒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用適當的言語描述情緒,他在神經系統上就能得到寬心或鎮靜的效果。所以,教會孩子用描述表達情緒很重要。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首先要學會積極暫停,感覺自己控制不住要爆發時,及時從衝突現場抽離出來,到另一個環境讓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想清楚再回到原來的環境。這時,父母考驗主動找孩子談談,態度要平和,可以問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後,孩子此時一般會選擇告訴父母,如果孩子拒絕回答,父母也不要一直逼迫孩子,可以告訴孩子,發脾氣不是很好的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且氣大傷身,如果有不高興的地方,直接告訴父母。

3、正確評價孩子

改變孩子的壞脾氣,父母就要改變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對孩子做出正確的評價,比如減少批評、增加鼓勵和肯定、多讚美孩子。給孩子足夠的認同感和成就感,這種認同感會激發出孩子的自我認同,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被肯定的,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自己的,這樣孩子的自卑感就會一點點減少,逐步建立自信。

孩子發脾氣,家長強行壓制只會讓娃憋出“內傷”,需謹慎!

如果孩子總是易怒,說明他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自己能控制好情緒,就是給孩子情緒管理的最好示範。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我們總是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壞毛病,卻很少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育兒先育己,願家長們在教育子女的路上,做更好的自己。

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愛發脾氣嗎?你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良性憤怒”的?歡迎各位家長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