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怎么丢的?宋太祖为啥想花钱买回来?

刘树征律师


唐朝灭亡以后,经过两个并不出名的朝代后梁、大燕后,沙陀人李存勖攻灭后梁、大燕并于923年建立后唐。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因被怀疑而起兵造反,后唐派大军镇压,石敬瑭被困,向当时的契丹国请求援兵,作为回报,石敬瑭答应一旦造反成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作为报答。后来契丹帮助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石敬瑭认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并且按约定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一年是938年,从此我们汉人交出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长达455年直到1368年常遇春徐达攻取元大都,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汉人的统治范围。

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想花钱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呢?我们来了解一下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位置以及当时宋朝的国情,相信大家就能理解宋太祖的行为了。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河北一线向西直达山西大同附近大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也就是沿着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明长城一线。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乃兵家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过了燕云十六州向南基本上一马平川,利于骑兵机动。游牧民族占领此地再也不用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流浪生活了(最主要的好处是方便抢劫)。对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则无险可守,很难防御游牧民族的骑兵攻击。即使游牧民族不攻击你心里也不踏实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后周世宗柴荣在959年就曾经亲率大军攻辽,势如破竹,连破三关收三州,眼看胜利在望。但不幸柴荣病重被迫搬师回开封,并于当年病逝,功败垂成。

到了赵匡胤陈桥兵变继承后周版图,按照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方针,先后吞并后蜀、南汉、南平,南唐也是在赵匡胤去世的前一年(975年)才勉强收服。宋朝成立之初还处在五代十国的混乱之中,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容易了,但赵匡胤想一一国之力而统一全国可见他是很有抱负的,但是赵匡胤在世时两次攻打北汉都以失败告终,第二次还是御驾亲征。可见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综上分析,以赵匡胤当时的国力军力是很难与北方的强国契丹一决高下的。就是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率军亲征辽国,在高粱河一战也是中箭受伤坐驴车狼狈逃回开封。所以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积蓄财富以期赎回燕云十六州这个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赵匡胤设立“封桩库”有两层用意,第一如果能用金钱赎回就用金钱,如果辽国万一不卖呢?那就用这些金钱充作军费加强军备,选择合适时机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点赞评论!以史会友,读史铭志!




青崖之上


“燕云十六州”是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能够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用来收买契丹人下的本钱,当时石敬瑭并非不知道若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从此中原再无宁日,但是对于即将渴死的人来说哪怕是鸩酒他也要喝,而且当时他的谋士桑维瀚提议送礼就要送个契丹人无法拒绝的,最后不但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还称呼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许多人以为石敬瑭称呼耶律德光父皇帝吃亏,其实这项上石敬瑭没吃多少亏,因为耶律德光是他岳父李嗣源的结拜兄弟,但是燕云十六州一割让,从此中原就再无宁日了,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一直对燕云地区念念不忘的由来。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就有想收复燕云的意思,之前的周世宗柴荣已经收回了燕云地区的灜、莫州等地,只是当时契丹辽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而在未统一南方的情况下与契丹硬拼,不符合赵匡胤与赵普等人商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于是赵匡胤设立“封樁库”积蓄钱财,声称要用钱将“燕云”从契丹辽国手上买回来,若是辽国人不愿意,那么封樁库里的钱就充作军费。

可惜后来南方还未统一时赵匡胤就去世了,继任的赵光义是个志大才疏之辈,虽然尽收周围小国,毒杀降国国君,但是在遇到实力鼎盛的辽国时,没有经历过大阵仗的赵光义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雍熙北伐一战宋军精锐尽失,从此宋辽攻势易手,宋朝再也没有收复燕云的能力,徽宗时曾经花钱从女真人手上买回来个空地盘过,可是不久就连老家都丢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燕云地区才重新回到中原汉人王朝治下。


飞凡看历史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下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足被非汉族政权统治了四百余年。

后唐内部政争激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求援

自朱温篡唐之后,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各占一部分,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燕云十六州这才完全落入晋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燕云十六州便顺理成章的归属了后唐。

李嗣源执政时期,石敬瑭不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地方势力,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节度使,并让李从珂接任河东节度使。然李从珂并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陕西,于是发动兵变攻打洛阳,而石敬瑭也从河东杀来俘虏了从洛阳逃出的李从厚,并像李从珂请功,李从厚遂被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然而,石敬瑭虽有扶立之功,但却也成为了李从珂最大的威胁,李从珂便想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为由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果然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面对李从珂的催促,便慌不择路的勾结契丹,取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顿生底气,竟然以李从珂只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眼看兵临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并与石敬瑭合兵南下进攻京师洛阳。后唐此时虽然仍有一战之力,但李从珂却在战败后意气消沉,各镇将领见状于是纷纷叛逃,结果后唐就此被灭,李从珂则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汉人,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容易,而这想必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顺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其实更多是为战争做准备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将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银财务全部收缴至京师,设置府库储存,称之为“封桩库”。同时,赵匡胤还将每年的结余也存入此库,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为了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

关于宋太祖意图花钱赎买的说法,源自于“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段记载。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这句话,却忽视了“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句。因此,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的确有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意图,但并非代表他畏惧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反对于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当决心的。

我认为,赵匡胤设置“封桩库”或许还有迷惑辽国的作用。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原因,赵匡胤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刚刚统一天下,贸然与辽国起冲突并不明智,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法明说“封桩库”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那还不得引起辽国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够用金钱赎买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辽国那边不是昏君当政,又怎么会为了钱财而出卖土地,我想这一点赵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赵匡胤设“封桩库”更多是为了战争在做准备,毕竟对于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来说,一旦直接开战,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战争,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需要的钱粮,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香茗史馆


燕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为了获取契丹人的庇护主动割让给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从汉人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中原民族拿土地向北方胡人的投降和献媚。宋,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都是军事能力相对较弱的朝代,这与唐末社会动荡,中原汉族势力严重削弱,而宋太祖靠黄袍加身而得天下不无关系,战力之弱可以从宋建国初著名的“太原之战”可见一斑。正因为宋的建立是军人夺权,因此,重文抑武是宋的立国之本。这导致了后来与契丹的辽国、女真的金国长期拉锯式的战争,直至最后被蒙古灭亡。所以,宋太祖不是不想通过武力收回失去的燕云十六州,而是确实没有实力。但是宋又是中华有朝以来最富裕的朝代,因此,赎买便成为除了无力收复之外的最佳选择。


一段硬木


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男主角是由冯绍峰饰演的顾廷烨,出生于将门世家的他自幼习武,酷爱研习兵法,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朝一日定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做梦都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且为此付出了无数努力,那么这个燕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又是怎么丢的呢?

  • 何为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以如今的地图划分即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以及天津的部分地区,在当时来讲指包括燕、云、顺等等十六个州,故简称为“燕云十六州”。

然而,在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后晋有一位皇帝,叫做石敬瑭,此人野心勃勃,为了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竟然将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妄图得到辽国的庇护,甚至还不知廉耻的认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辽国皇帝为父。

此举虽然为石敬瑭带来了荣华富贵,却给中原百姓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那么为何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那么重要呢?盖因此区域地势险峻,乃天然屏障,一丢失,则相当于整个河北门户洞开,北方游牧民族随时可以举兵南下,长驱直入,甚至一马平川,届时中原王朝岌岌可危。

因此,自宋太祖赵匡胤横空出世,黄袍加身之后,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便成了整个朝廷的重中之重,但赵匡胤也知道辽军雄据燕云,战力强横,可不是好惹的,因此不惜希望花重金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

然而此等战略要地,又是好不容易到嘴的肥肉,辽国如何肯轻易吐出来,因而直至宋太祖去世,燕云十六州也并未收复。之后宋朝的军民更是为此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朱元璋时期,其麾下大将徐达率领军队一举攻克元大都之后,燕云十六州才再度回归中原王朝。而此时,距离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已然度过了455年。


古今嘚吧嘚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后唐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沙陀人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并在938年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辽朝)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卒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但阿骨打死后,金以张觉事变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27年,宋旧皇室赵构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偏安政权,后来迁都临安(杭州)。


青山旧时雨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送给大辽的 。当时,后唐李从珂欲灭掉石敬瑭,石敬瑭自己的势力不足,拉拢辽国帮忙,条件就是割让燕云十六州,辽国出兵帮助石敬瑭灭掉后唐,石敬瑭成为历史上的“儿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兑现给辽国。

宋太祖乃至整个北宋的皇帝都想拿回燕云十六州不管是战争还好,金钱换取也行,只要能拿回来就行,用金钱换取土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宋太祖评估了一下宋辽的战力,宋军多步兵,辽国大多是骑兵,打起仗太吃亏,能和平解决最好和平解决。

二、辽国在中原战乱的时候,发展成强大的国家,不是一般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朝廷建立仿中原文明,国家体系建设完善,硬碰硬,伤亡惨重,若是金钱能解决最好不过。

三、燕云十六州被辽国统治太久,本地士族已经认同辽国的统治,心不在中原,即便发动战争夺取,后期统治也是矛盾不断,要是通过一种和平演变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饕餮中国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大概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天津、山西与河北的北部。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都是中原统一王朝最重要的北部防线。

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曾经在这一区域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秦始皇统一之后又将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形成重要的军事屏障,东汉光武帝当时为了统一全国,不得已放弃了对这个要点的军事部署,后来只能长期在长城以南用重兵防御。五代的长期大分裂导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对燕云十六州的有效统治,宋朝对外战争的失利甚至灭亡都与没能收复这个屏障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907年,大唐王朝覆灭,朱温建立了后梁,但是他并没有取得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公元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称帝,国号燕,史称桀燕,但是这个政权仅仅存在了两年。公元913年,沙陀人李存勖攻入幽州,杀掉刘守光,十年之后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唐,即后唐。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最大的王朝,但国祚只有十四年,共传了四代皇帝,到了末帝李从珂的时候,战功卓著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权利已经非常大,而且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人互相猜忌,最终石敬瑭起兵造反。在后唐官兵的镇压之下,面临覆灭的石敬瑭只好以割地称臣为条件,向逐步崛起的北方契丹族求援。

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援助之下击败后唐,建立晋国,史称后晋。然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尽管他的继任者石重贵向契丹称孙不称臣,而且也曾经有过交战,但最终还是在契丹的铁蹄之下被迫投降,公元947年,后晋灭亡。

后周出了两位在中国历史上堪比秦皇汉武的皇帝,但不幸的是这两位都雄才大略却英年早逝。后周世宗柴荣水路并进北伐辽国,曾经在一个月内收复了三州三关,在攻取幽州的时候身患重病,不得已而班师回国,一个多月之后病逝,就这样,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丧失。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曾经专门在宫内设立“封桩库”,一点一点地积攒财富,想着用金钱赎回十六州,即便不能赎回,这些钱也可以充当军饷。赵光义比他哥哥直接一些,他曾经两次发重兵北伐,最终都以惨败告终,甚至太宗本人都中箭逃亡。宋辽之间四十多年的战争导致双方都精疲力尽,宋真宗时期与辽国签订了“檀渊之盟”,宋每年向辽送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但不得不说这一条约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双方的贸易往来让两个敌国达到了双赢。

大宋确实是个不错的朝代,但是两宋后期的作为实在可恨可悲,联金灭辽与联蒙灭金直接导致了宋朝的灭亡。立国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最终没有将燕云十六州收复。


不许人间见白头zzz


燕云十六州是五代时期的石敬瑭为感谢契丹帮助他登上帝位,割给契丹的。

燕云十六州的位置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的全部面积和山西、河北的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秦为什么要修长城,就是想一劳永逸的把游牧民族挡在关外。

现在契丹占领这一地区,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天然防线,无险可守。

加之契丹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中原地区平原居多,适合骑兵作战。这就好像自己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刀,难道你不害怕。

不仅仅是宋太祖,他前面的后周的郭威、柴荣,他后面的宋太宗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都没有成功,这让大宋一百多年始终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知无为而有益


 “燕云十六州”,是指五代时期后晋割让给辽国的十六个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北部。

  公元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这块土地为条件,换取了契丹人对他的支持。

  从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就能轻松直捣中原腹地。

  而在北宋历史上,历代皇帝也一直没有完整收复过“燕云十六州”,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内心永远的痛。

  对此,一般认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两次北伐失败,最终导致了宋朝再也无力拿回“燕云十六州”,他应该为北宋屡遭辽、金吊打负责。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起宋太宗,宋太祖负有更大的责任。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我们还要从宋太祖的老上司柴荣说起。

  一、柴荣曾力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展现出了与其他五代十国君主不同的清新气象。他意图尽快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乱世。

  这个时候,有个叫王朴的大臣,向柴荣献上了被称为《平边策》的统一方略。王朴认为,南唐、后蜀等国虽富,但军力欠佳,因此建议先拿下两国,而“吴、蜀平 , 幽(幽州)可望风而至。”(《旧五代史》)

  在王朴看来,一旦吴蜀等地拿下,收复“燕云十六州”是顺理成章的事。

  柴荣深以为然,于是便先攻取南唐。然而,南唐没有王朴想象得那么不堪一击,柴荣花费了3年多,终于取得了14州,但要将其完全灭掉恐怕是旷日持久的。

  于是,柴荣马上调转枪头,挥军北伐,意图先攻灭北汉,同时收复“燕云十六州”。

  公元959年,柴荣在先后收复了瀛、莫二州,以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之地后,却突发重病,不得不返回开封,并在不久后病死。

  随着柴荣的死,中原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攻势暂时归于沉寂。

  二、“燕云十六州”不在宋太祖计划之内?

  1、“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后,曾经想要先攻打北汉,但又没有下定决心,于是就统一的先后顺序问题,咨询了大将张永德,而他得到的答案是:

  “太原(北汉)兵少而悍, 加以契丹以为援, 未可仓卒取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永德的意见是:北汉虽然兵少,但战斗力强,又有契丹为外援,极难攻克。

  后来,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曾夜访宰相赵普家,再一次就统一天下的顺序问题征求意见。

  “上曰:‘吾欲收太原(北汉)’。普嘿然良久,曰 :‘非臣所知也’ 。上问其故, 普曰 :‘太原当西北二边, 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 何不姑留 ,以除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上笑曰, ‘吾意正尔 , 姑试卿耳’ ! 于是用师荆湖,继取西川。”(《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段著名的对话,奠定了北宋“先南后北”统一天下方略的总基调。

  按照赵普的意思:如果先拿攻打北汉,纵然能够一次就攻下,也要面临北方的契丹边患;还不如把它留下,先攻打南面的诸国,像北汉这种弹丸之地,还怕它逃了!

  而从以上两则史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宋太祖并未将收复“燕云十六州”列入他的统一计划之列,而只说要攻下“太原”,即北汉的都城。而在赵普给宋太祖的答案中,也没有提及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在具体统一过程中,宋太祖却曾经两次攻打过北汉。公元968年,北汉皇帝刘钧病死,国内发生内乱。宋太祖果断发动北伐,但因为契丹派出救兵,宋军退去。

  第二年,北汉对宋发起反击,宋太祖再次北伐。这次,他事先预判了契丹的救援方向,先派兵马抢占有利地势,阻击契丹援军,但最后仍因为攻城战伤亡颇大而被迫退兵。

  2、宋太祖对契丹的态度

  宋太祖两次北伐北汉未果,这两仗,也暴露了他不愿意过早与契丹正面交锋的心理,正如他所说:“河东与契丹接境, 若取之, 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东都事略》)

  宋太祖对于契丹和“燕云十六州”的态度,还在另外两则史料中有所体现。

  一是王巩的《随手杂录》记载:

  太祖一日召赵韩王(赵普)于别殿,左右无一人, 出《取幽燕图》示之。赵熟视久之,曰:“此必曹翰所为。”帝曰:“何以知之? ”曰:“非翰莫能为也。”帝曰 :“何如? ”赵曰:“举必克之, 须世世得曹翰守之乃可。”帝不语,携图而入, 遂不复言幽燕之计。

  当时,曹翰向宋太祖献上了《取幽燕图》,宋太祖问赵普这张图如何?而赵普的回答是:计划不错,攻之必克,但须得世世代代都有曹翰这样的人才守住这块地方。宋太祖沉默不语,再也不提收复“燕云”之事。

  同样在记载,也出现在王夫之的《宋论》中:

  “太祖谋之赵普。普曰:‘(曹)翰取之,谁能守之?’太祖曰:‘即使翰守之’普曰:‘翰死,谁守之?’而帝之辩遂穷。”

  可见,即便是军事强人宋太祖,似乎也对契丹怀有一种忌惮的心态。他不想因为过早的与辽国交锋,而陷入战争泥潭,影响了攻取南方其他弱国的计划。

  三、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设想

  虽然说宋太祖并未将“燕云十六州”列入自己的统一计划之内。但作为开国之君,身上肯定也有收复中原王朝故土的强烈责任感。

  而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宋太祖的霸气名言,北面有一个如狼似虎的强悍“邻居”契丹,他又怎么能够睡得着?

  所以,因为考虑到与契丹在军事上差距,他萌发了一条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设想:

  “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库,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遗北虏赎之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则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渑水燕谈录》)

  宋太祖平定诸国以后,将各国国库里的财物收集起来,设立了一个“封桩库”,每年还将用不完的钱物存入。他打算攒够了五百万缗(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叫一“缗”)后,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议用钱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如果不成,再用这些钱招募战士,强行攻取。

  那么,用钱来买回“燕云十六州”,是否具有可能性呢?

  答案是有的。在历史上,辽国虽然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游牧民族政权,但对于开国50仅仅多年的契丹人来讲,掠夺人口和财富,比占领土地更为重要。

  宋太祖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设想,应该说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只不过这一计划随着他的去世而终止。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即位后,不仅彻底放弃了赎买计划,而且还对宋太祖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先帝每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然而,宋太宗改用武力收取“燕云十六州”,看起来英雄豪迈、气壮山河,但最终却以两次大败,损失数十万宋军精锐而告终。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宋太祖、赵普、张永德对于辽国军力的估计,是完全正确的。

  结语:尽管“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故土,将其收复也完全是正义之举。但考虑到当时辽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这片土地已经被割让30多年的现实,北宋将其收复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说,宋太祖尽管有此主观愿望,但一直没有将“燕云十六州”列入到自己的统一计划之中。而他想通过金钱赎买的方式收回故土,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方式。

  只不过,宋太宗并未像宋太祖那样,曾亲自在战场上与契丹人浴血厮杀过,最后吃了膨胀轻敌的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