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压倒李清照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这一声叹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公元1127年,北宋家里来了个骗子兼强盗,明火执仗,气咻咻地,北宋正捧着《清明上河图》左看右瞧。见此情景,掷图。又气又怕,在咳了两口痰,吐了两口血以后,摇了三摇,晃了两晃后——倒下了。

汴梁城里的深巷里,杏花正在凋落,酒幌子在残阳中战栗不止。北宋这个家伙,没有一个人送终,在落日楼头间,飞鸿远逝。

声声慢,压倒李清照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北宋的死是正常的,谁还没有个生老病死。大家都希望长生不老,做不到,那时候,还没人讲进化论,没人讲科学,这一变化让人感觉着天塌了。

在那一年,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为期五年的人口大迁徙。人口从四面八方辐辏形向杭州聚焦,如堤下的管涌,打着漩。赵构就像所有大宋子民的最后救命稻草,他的行走路线,就是大家的逃跑路线。为躲避来自金人的凌辱,人们选择了南渡。


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雁南飞,飞到天涯不再回。

1131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下午呢,瘦弱如刀似的李清照求爷爷告奶奶,终于把金石书画从车上搬下来,每个箱子落地时发出的吭吭唧唧的声音,不情愿的样子,都让她心里一抖。这是亡夫赵明诚(1129年11月逝易安泣血悲悼:“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和她李易安多年的心血。只要一想到丈夫的音容笑貌,她的心就会滴血。

在这座书法家王右军曾经写下千古一贴的城郊,易安女士住进了当地的土民钟老大家里,做着标记的大大小小的箱子,也被搬进了房屋内。

“夫人,听你口音是北方来的?”高瘦的搬运工甲问小丫鬟。

“这天下不太平啊,你们夫人一个女流之辈,可得加小心啊。”另一搬运工说。

小丫鬟无奈地摇摇头。李清照刚到屋子里喝了一口水,借苍茫的暮色中最后一线光亮,看了看那俩搬运工。没吱声。

是日夜间,李清照躺下来,思前想后,辗转不眠。忽听院里有杂沓的脚步声。李清照一惊。却也是无可奈何。唤醒了丫鬟。穿好衣服。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

或许根本不需要盗吧,也许就是抢了,人荒马乱的。

李清照的财富缩水了。所留不过几箱。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减价销售。

秋来得早,又是大雁南飞。她孤单地坐在桌前喝了两杯酒,裹紧衣服,看着院子里的黄花,憔悴凋零,眼前一株孤单的梧桐树上阴云密布,下雨了,雨落在树叶上,簌簌地呜咽着。直到黄昏时分,雨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悲从中来,她心里念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丫鬟也跟着掉下眼泪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颤颤巍巍地搁了笔,她取了热水,重新把酒杯温好。

孤独在这个夜晚进入李清照的梦里。世上再无赵明诚。世上再无知心人。她寻找的安稳在哪里呢?她的玲珑七窍的诗魂也在流亡。

二、生离死别,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清照的青年时期过得很滋润,老家在山东章丘,对了,就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章丘铁锅的产地。李清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李清照十七岁写了一首《如梦令》,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

声声慢,压倒李清照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读此词,怎懂易安心?诗之工巧,如天成异趣。那待字闺中的轻轻点染着的一点点幽怨,像一缕春风啊。

因为下雨也因为刮风,一定是要喝点酒的,为什么?酒喝得很投入,是带着心机的。至于浓睡也不能消了酒意,酒醒了,心里记挂着一些事情,侍女过来送茶,然后用手轻轻地揉捏着她的额,她杏眼外眺,风似乎停了,光影婆娑的世界映在窗棂上,支起的花窗前满铺着绿意与清新。她呷一口茶,放下茶盅,转身来,侍女正哧哧地笑。

她问:“昨晚的风刮坏到了什么?”

侍女忖道,“很多花都被风刮到了。”忙又道,“不过,海棠还好呢!”

这个粗心的丫头啊,你应该知道,海棠也一定被吹乱了,叶子尚好,那海棠花哪能那么幸运呢?

这场景,再也不见。这份细腻的情感,这份来自春天的感伤,一如出现在颊子上的一抹红晕。

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现实的努力,和满怀感动的记忆。

人世匆匆,她嫁给了赵明诚,然后她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每次与赵明诚离别的想念。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经·周南》写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说的意思是梅子都落地纷纷了,树上还留有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啊,请不要耽误良辰。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以梅来抒情,这是关于梅最早的抒情句子了。

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轮圆月,悬于小楼东头,明诚远去,思念雾一样地湿了清照青春的心。盼望着他的书信,每次看到雁飞在天上,就想着他会寄信来。所有的亭子里都留下了赵明诚的温度,把栏杆拍遍,任寒霜沁冷,仍立在那里,那假山上,那小楼上,那相伴的影 子,怎么就在眼前呢?夜晚独睡又独醒,醒来还复只一人。

在分分离离中,李清照就走到了中年时候。大宋王朝一夜间被捻成了瓦砾冢。

南渡后,在1129年的三月三日,易安眼望汴梁的方向,百感交集,怅恨久之,寻笔写下了这首《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仍然是春天,仍然是李清照,但感觉已经再不青春了,那绿肥红瘦的少女呢?被岁月消磨,经国难摧残,再无心思为海棠花的去留而感怀了。

生离别和感伤还在路上的时候,是年八月,懦弱的赵明诚去逝。易安四十五岁。

人生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她匆忙地安排了赵明诚的丧葬,心里感觉一下子被抽空了,再见就再也不见了,这是死别,她用词表达着: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于小曲。调名本自汉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此调首创于温庭筠。

一切如旧,然而再不见旧时人,花落人亡两不知。去时不见来时客。凉生枕簟泪痕滋。也许是秋光打了秋风,也许是秋露克了秋灯。眼前此景尽是相同。

饮泣独悲。

国事家事,独守明灯,一夜白头。

三、往事不堪回首,残夜守孤灯

这是在杭州城的大街上,一个妇人缓缓步过。远望去,她有着知性的优雅,一眼一行的,举止间洒落得很。阳光打落了夏日的蝉声,喧闹的市声,如钱塘的潮,一沓一沓又一漾一漾的。她不为所动。

刚从牢里出来,张汝舟已被流放,她的离婚手续也办了。她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望望这一隅的江山,不敢再企盼什么了,知足了,人生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渴求的。她取了几幅画去找米友仁给看看,她要是能题上字的话,是能升值的。她得学着理财了,在不可知的晚年里,她只求安稳了。

几年后,她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了菜,扒了土,准备着明年这块还能做点什么呢。杭州实在是太潮湿的,弄得她骨节也疼,胃病也时时就犯了,自己去买了点药,煎上,每天喝上三次,感觉好多了。古书上写,豆蔻有行气的作用,于是又备了点,时时地煮水喝。

有时站在院子外面,看来往的行人,携儿带女,好不可爱。邻居家那个小姑娘真聪明,每次看了,都要抱抱,眼看着都十岁了。白日里,她抚着她的头,那头乌亮发黑的,有点不舍得撒手呢。她说,我教你读诗吧。她真地稀罕着这个孩子,如果好好调教,以后一定会很有才华的呀。她关注着那姑娘的眸子,忽闪忽闪的,也好看,蛾眉玉颜,唇红齿白。还是个美人胚子呢。小姑娘说,爹说,才藻非女子事!轰然一棒,击在她的心灵深处。然后,在那蹦跳着离了李清照的怀,走了,那背影一点点模糊了,一点点不见了。

这漫长的昼夜,就像夜里的残月,月辉在她的心里磨得起火呀,忽忽喇喇的,细思那一世的繁华凋零了,不再了,不念了,一缕幽幽的桂花香气浸人心髓。罢罢罢,读书倒是很好打发时光的事情了,于是心也就静了,放下了。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木樨花就是桂花,每到八月份,苏杭地,桂花飘香,芬芳馥郁。

这花香里,再也不见李清照。

声声慢,压倒李清照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