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不好,誰都無法獨善其身,和你一起了解經濟運行


當前,我們很多人都清楚,幣圈行情能走成什麼樣,主要得得看外圍環境,外圍環境除了新冠疫情,主要就是經濟問題。


想要了解經濟環境,我想首先的理解經濟運行這部機器,不然,對很多觀點,要麼是似懂非懂,要麼是一概不懂。


為此,幣迷整理了一篇關於對國家經濟機器的如何運行的文章,分享各位小夥伴,希望看完後,能協助你更好的瞭解、理解當前經濟。如泡沫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出現危機?能否控制危機的發生等,你都能按照自己邏輯找到答案。


經濟是個龐大虛無的概念,瞭解他,可以從交易著手,因經濟是眾多交易的組合,理解了各個市場交易的原理,也就理解了經濟。


如何理解交易?一個經濟體中,交易時刻發生,交易發生的過程,需要用貨幣或信用作為支出媒介,換取商品、資產或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貨幣+信用=支出總額。

對於用貨幣作為支出,很好理解,即一手交錢,一手拿貨;信用作為支出的情況也很常見,比如你貸款買房,貸款的那部分就是信用支出。

若把整個經濟體想象成超市的話,支出總額就是所有顧客通過貨幣和信用進行消費的錢的總量,當超市裡產品總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支出總額的增長速度時,貨少錢多,價格就會上漲,這時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反之,則產品價格降低,即通貨緊縮。

無論是緊縮還是通漲過高的話,都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會採用調控手段,中央政府可以控制社會收入,它的武器是調節稅收,比如向富人收更多的稅,用來補貼窮人,實現資產從富人向窮人的轉移等,中央銀行可以控制支出,它的武器是調節利率和發行貨幣

,如通過調節利率,降低或提高人們貸款的意願,從而增加或減少經濟中信貸的規模,因為,信貸是支出的一部分,從而來實現社會產出和支出總額的平衡。

說起經濟,我們經常會提到經濟週期,信貸是產生經濟週期的根源。


如何理解信貸?比如你去咖啡廳老闆那裡喝杯咖啡,然後賒賬,承諾3月後付錢,咖啡廳老闆同意了,這樣一筆信貸就產生了,只有當3月後,你按約定把這筆錢還了,這筆信貸交易的生命週期才結束。


看出來沒,信貸從產生到終結,是有周期的,而信貸是交易支出的組成部分,交易支出是交易的必備條件,交易組成了經濟,故經濟也就有了經濟週期,一般來說一個經濟週期會持續5-8年。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下,信貸如何影響經濟週期。


上面說了,支出=貨幣+信用,所以信貸增加時,一個人的支出就可以增加,而在交易活動中,一個人的支出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收入,另一個人的收入增加,其可以獲得更高的信用度,能借到的貸款就會更高,這樣一步步傳遞下去,就形成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正向的增長的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有增長,就會有下降;如果收入的增加(包括資產價格的上升),使得債務可以承受,那就沒有問題,但不可能持續,當需要償還債務的成本越來越高,高到償債的成本增加速度遠大於收入的增長速度時,週期就會發生逆轉,不得不消減支出,收入降低,信貸減少,就會出現衰退的經濟週期。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及當前我們說面臨的危險局面。

可能,你會覺得,即然信貸引起了週期,那若不要信貸,是不是就沒有經濟週期了,經濟體就會平穩運行了?

如果沒有信貸,那麼一個人的支出就只有它的收入,那也就意味著要想得到某個想要的東西,比如房子,就只有靠提高生產率,更加勤奮努力的工作來賺取收入,以此來增加自己的支出,這樣量入為出,這樣永遠不會出現收入超出支出的情況,當然就不會有經濟週期;但這會讓經濟發展很慢,因為支出是經濟的驅動力,而信貸是支出中很大一部分。如當前的美國,支出總額中50萬億是信貸,僅3萬億是流通中的貨幣,信貸是流通中貨幣的15倍之多。也就是說經濟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很大一部分功勞源於信貸,信貸是個兩面體,合理的信貸水平,會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但不合理的信貸水平,會造成經濟的衰退,甚至會引起大蕭條。

現在的經濟進入槓槓化時期,去槓桿要比衰退更難對付,衰退往往可以通過調節利率,影響人們的信貸意願,從而實現收入支出和社會產品總量之間的平衡,而去槓桿,是因為人的債務負擔特別沉重,利率調整發揮的功效已不能湊效,去槓槓的過程往往是痛苦的,若處理不好,將會進入大蕭條。

現在外圍環境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擔心這次的危機遠非2008年那麼簡單,破壞力倍於2008年,擔心進入大蕭條,大蕭條的破壞力,數倍金融危機,且影響更深遠,恢復起來需要10年甚至更長,因此有“失去十年的”這種說法。

說實在,個人是很擔心發生大蕭條,在比特幣減半之際,若遇上百年一遇的大蕭條,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都無法獨善其身,引用特沒譜的話:God Bless America. 我想說:God Bless All Mankind.

聲明:本文已加入由力場新媒體部發起的「好文流動計劃」。該計劃旨在增強力場好文流動性,進而提升力場內容價值。

經濟形勢不好,誰都無法獨善其身,和你一起了解經濟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