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吹响生命的乐章,荆门首例应用ECMO患者治愈出院

ICU里吹响生命的乐章,荆门首例应用ECMO患者治愈出院

楚天都市报记者高伟 通讯员汪兵洋 王家铃 李文芳

近些天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ICU内,偶尔会传出一段悠扬的口琴声,这是浙江省援荆门首批(重症)医疗团队依据患者贺新森(化名)爱好,用心准备的一个特殊的肺康复辅助训练工具。

3月23日下午,33岁的贺新森收拾好行囊,在日夜守护他的浙江省支援荆门首批(重症)医疗队和荆门一医医护团队的护送下,走出ICU,踏上回家路。

“我能够康复走出这里,多亏了你们。我也希望你们能早日回家!”贺新森说。他是荆门市抗击疫情斗争中首例用上最高规格生命支持系统ECMO(人工心肺机)的患者。16天的ECMO支持,在新冠ICU内长达35天的漫长救治,命悬一线的贺新森终获新生。

ICU里吹响生命的乐章,荆门首例应用ECMO患者治愈出院

他的治愈出院,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是浙江省17批次援鄂医疗队中,治愈出院的首例使用ECMO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

自2月18日转入新冠ICU以来,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多次连线杭州进行远程会诊,为贺新森制定“一人一方案”救治策略。在ICU内历经一次次凶险时刻后,邵医团队与荆门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将贺新森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远在杭州的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一直牵挂着这位年轻人,曾多次询问他的救治进展。当得知贺新森出院的好消息后,蔡院长极开心地说:“在国内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战场,能够成功撤下ECMO并恢复健康的少之又少,我为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感到骄傲。对这次新冠危重症救治的成功经验,我们会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地同国内、国际同行进行分享与交流。”

35人,浙江重症医疗队来了

时下的荆门,油菜花已大片绽放。随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疫情正迅速消退。

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的新冠ICU内,来自邵逸夫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仍在进行着最后艰苦的战斗。这里,还剩4例新冠肺炎患者。

自2月12日,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重症)医疗队、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35位医务工作者抵达荆门以来,他们已连续奋战了近一个半月。

40多个日夜、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救治瞬间,曾经满负荷运转的ICU内床位已基本腾空,21例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成功脱离危险转出ICU,现已全部治愈出院。

很难想象,一个月前,这里还没有标准新冠ICU病房,居高不下的病亡率,危重症患者分散在各县市医院接受救治。

“最重的担子,我们来扛。”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重症)医疗队领队、浙大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上阵部署指挥,在抵达当晚迅速投入战斗,用不到24小时,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将普通病房从无到改建成ICU,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降低病亡率。

这里 ,是一道希望之门,让像贺新森一样的荆门新冠危重症患者,得以集中收治。从4例、10例到ICU满负荷运转,医疗队只用了3天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

“一些新冠病人病情恶化非常快,可能前一秒还在跟你讲话,下一秒就会突然透不上气,像在水里淹溺的状态。”荆门新冠ICU负责人、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周建仓这样形容ICU内的“刀尖”时刻。

贺新森,是所有队员们拼尽全力救治的其中一位。当抗“疫”志愿者、年轻的萨克斯手与荆门市首例新冠ECMO患者的身份重叠,贺新森的救治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ICU建成后,我们第一时间对荆门市所有危重患者进行摸排,贺新森是我们最先考虑收治的对象。”周建仓说。其实,在2月13日抵达荆门的第二天,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就开始对贺新森进行会诊,提前介入对他的整体治疗,而他的情况不容乐观,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转运到ICU。

100米,艰难的转运之路

当时的贺新森,正躺在荆门一医感染科一间病房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陷入重度昏迷,只能靠ECMO和有创呼吸机维持着一线生机。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转运体重近100公斤、病情如此危重的贺新森。

贺新森所在的病房与新冠ICU病房,分布在相邻的两幢楼内。虽然直线距离只有短短的100米,但转运贺新森的计划却整整筹备了4天。

多次反复讨论、两天全天候模拟,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与荆门一医ECMO团队拿着米尺到处测量电梯、门的宽度,设计精密的路线图,同时演练了无数次,想到一切能够想到的潜在风险。

由于贺新森所在的楼内,仅有一部电梯,且位于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清洁区,考虑到院感问题,有人甚至提出扛着病床走楼梯。“但风险太大,要万一没稳住滑了一跤就前功尽弃了。”周建仓回忆说。

贺新森病情的危重程度不容再耽搁了。自2月4日紧急上了最高规格生命支持系统ECMO后已两周时间了,各种并发症开始逐渐显露。

必须要快!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下,2月18日,医疗队正式决定转运贺新森,“在ICU内进行综合管理,我们有七成把握。”周建仓说。

这是艰难的100米。维持生命的ECMO、有创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设备,无数条通向体内的生命管道,且ECMO设备电源只能撑上有限的45分钟,时间的限制、无数的风险,任何环节一旦出现哪怕一丝纰漏,年轻的生命就可能戛然而止。但为了更好挽救贺新森,这是唯一的出路,别无选择。

现场的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转运当天,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和荆门一医ECMO团队合力将“重量级”的贺新森搬运至转运床上。

10几个人,各司其职,有人管仪器,有人管线路,有人负责院感,有人控制电梯……在前期经过数次演练后,整个转运过程紧张、紧凑,一气呵成。

新冠ICU内,周建仓主任已准备就绪,邵逸夫医院的张剑医生、宫晓燕护士长、呼吸治疗师葛慧青主任各就各位,立马做好接收工作,并对收治进重症监护病房的贺新森进行全面评估。

这场与荆门当地团队合力转运病患的成功,也让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与荆门本地团队很快从磨合期进入蜜月期。

“ICU里需要100多人来维持不间断运转。我们的医疗队专家就与荆门当地的130多名医护人员混编在一起,相互学习、不断磨合进步。”刘利民书记说。

3天,ECMO撤机;10天后,气管拔管

“从电视里看到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出发的画面,我激动得流泪了。”贺新森的父亲贺勇(化名),浙江永康TNT公司的一名工程师,终于盼来了儿子的出院。23日,他专程来到医院接儿子回家,对在场的医护人员一直鞠躬道谢。

贺勇分享说,2月3日签署了儿子病危通知时,正在酒店内隔离的他一度陷入绝望,当听说儿子转到邵逸夫医院援荆医疗队建起的新冠ICU后,认为儿子有救了。

贺新森的整个救治过程,夹杂着各式各样的风险与不眠不休的守候。

1月27日,从汉口回到荆门屈家岭不久,贺新森发病,被就近收治到五三医院。他的氧饱和度一直非常差,如果不能尽快改善缺氧情况,他全身器官,都将受到致命损害。随后他被紧急转运到荆门一医,相继使用了鼻导管高流量补氧、无创呼吸机给氧,但依旧无法维持氧饱和度,他的肺部很快就成了“大白肺”,紧跟其后的,是心、肺、肾、消化系统多脏器衰竭。

情况异常危急!2月4日,荆门当地治疗团队和内蒙古医疗队专家讨论后,立即为他用上ECMO进行支持,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用上治疗新冠的“终极武器”ECMO后,贺新森勉强维持着年轻的生命,因持续使用药物镇静着,他陷入了重度昏迷。

“荆门的医护人员前期的精心照护,给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周建仓说。转入新冠ICU后,对贺新森的治疗,可谓小心备至,24小时看护。医疗队在对他进行呼吸管理、激素、抗感染药物、优化液体管理等整体治疗后,贺新森的呼吸开始明显改善,3天后再次评估,已达到撤除ECMO指征。

2月20日,邵逸夫医院援助荆门医疗队首次向杭州总院发起远程会诊,在前后方专家给出意见后,医疗队为贺新森撤掉了ECMO。也是在这一天,贺勇接到了来自周建仓的电话,得知了这个喜讯后,让他更加坚信奇迹将至。一周后,贺勇再次接到周建仓的电话,这一次,他被告知儿子气管拔管成功,并开始逐渐清醒。贺勇一直提到嗓子眼儿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拔管的十分钟,也是惊心动魄的。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医师葛慧青与荆门一医麻醉科主任杨昌明有序配合,他们带上塑胶头套,在闷热、缺氧的环境里,冒着患者呼吸道中喷出的气溶胶和飞沫的风险,果断为贺新森拔除气管导管,撤离有创呼吸机。

“邵逸夫医院专家们不仅专业且勇于担当,毫无保留将救治经验跟我们分享,并为我们带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团队’。”跟医疗队朝夕相处一个多月来,荆门一医胸外科主任易军称赞说。

拔出气管导管后,通过阶段性的肺康复和震荡排痰等治疗,贺新森逐步由无创呼吸过度到高流量给氧,鼻导管吸氧,最终实现自由呼吸。

漫长的静定、昏迷,让贺新森的下肢肌肉萎缩,无法动弹,骶尾部也大片褥疮,营养不良……这些病痛让他在清醒后曾一度陷入绝望。

浙江支援荆门(重症)救治医疗队成员、邵逸夫医院ICU护士长宫晓艳多次蹲在床边,为贺新森处理褥疮,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张磊及早介入心理疏导,整个团队用爱心和专业,让贺新森的身心共同走出病毒的阴霾。

3月6日,贺新森开始接受渐进性康复治疗;3月7日,他能够进食吃饭了;3月12日,他可以独立坐起来了;3月15日,他终于能下地行走……

吹萨克斯的阳光小伙儿贺新森,回来了。近些天来,ICU内就经常传来口琴的声音,这是葛慧青主任为贺新森专门定制的“呼吸训练”法,让他的肺活量开始逐渐恢复。

伴随着这生命的乐章, ICU内也接连传来好消息,一位位生命垂危的患者被治愈转出。在周建仓办公桌前的墙面上,一张张不断更新的湖北省各市病亡率的排名表,见证着医疗队自抵达荆门以来,荆门病亡率从高居湖北省第一位慢慢下降到了第五位。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治愈出院,邵逸夫医院援助荆门医疗队也即将完成重任,胜利凯旋。

“杭州是我的福地,我下次一定专程来杭州,再为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医生们吹奏一曲萨克斯。”贺新森笑盈盈的脸庞上写满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