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爛漫無邪蘊真知

童謠:爛漫無邪蘊真知

童謠,被譽為“嬰幼兒專用的精神食糧”,是嬰幼兒最早接觸、最易接受的文學形式。中國是“詩謠”的國度,經歷了時代變化而流傳下來的童謠無不折射出人類的智慧、美德與思想。童謠自古有之,發展至今仍不斷增加新鮮語素,錘鍊藝術形式,提升審美能力,塑造藝術品格。它以求真求善的理想信念、深入淺出的知識內涵、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與自然和諧的藝術魅力,傳遞出質樸而雋永的生命智慧。

1、涵養品德 塑造人格

童謠涉及精神層面的各個領域,勤儉、善良、友愛、誠信、知禮都是童謠永恆不變的追求。這些面目嚴肅的道德教化經過童謠藝術的重鑄,變為形象化、易接受的智慧之花。優秀的童謠是生命、倫理、道德修養的天然教科書。

鷂兒放得高,回去吃年糕。鷂兒放得低,回去叫爹爹。

這首童謠是小兒放風箏時唱的,旨在鼓勵兒童從小要有競爭意識,在競爭中表現出精神與能力,激發兒童奮發向上的內驅力。

童謠傳承著兒童文學亙古不變的主題——愛與美的追求,它演繹了一個以最小的容量包容最博之愛的神話。童謠是愛心傳承的信物,是童年美好時光的見證,優美的童謠在生命的情感時空中永恆。童謠如一葉滿載著愛的扁舟,帶領著兒童駛向成長的港灣。如童謠《草原夜歌》:

流水淌夜歌,晚風輕輕搖白楊。羊兒歸來了,夜鶯在歌唱。解放軍巡邏隊,已經出營房。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呣呣,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

夜露溼軍裝,馬蹄陣陣散花香。紅星映草原,雪蓮在開放。你長大也參軍,去守衛邊疆。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呣呣,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呣呣呣呣。

這首溫馨、柔和的搖籃曲,給嬰兒創造了一個安全可信賴的環境,讓嬰兒一來到世界上就從內心感知到溫暖與快樂,讓他們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童謠作為中國文學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能起到涵養品德、昇華人格、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功效。童謠以其單純活潑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音節,令兒童在遊戲中得到善與美的薰陶。寓教於樂是童謠教育性的最高體現。待兒童稍長以後,能夠理解童謠中的寓意,童謠的內容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傳遞知識 增進智慧

童謠語調詼諧、充滿童趣,集民俗生活、天文地理、古今歷史、自然世界等豐富的知識於其中,猶如肥沃的土壤,慢慢地涵養著兒童的人文積澱。

兒童有旺盛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童謠是幫助他們認識自然事物、社會生活的有益渠道之一。湖北童謠中有一首《鑼鼓打得咚咚響》,對於啟蒙兒童的數字概念有奇妙的效果,創作者將數字順次嵌在歌詞中,不乏文學的韻律美:

鑼鼓打得咚咚響,聽我唱個巧姑娘:一學梳妝巧打扮,二學裁剪做衣裳,三學庭前會灑掃,四學走路莫輕狂,五學知人會待客,六學做飯滿口香,七學拋梭會織絹,八學描龍繡鳳凰,九學重陽會做酒,十學賢惠李三娘。

也有將自然規律蘊於其中的童謠:

十七八爬更挖,十八九坐等守,二十亨亨,月上二更,廿一及廿二,漸到半夜底,廿三四,月上山頭四更四,廿五六,月上山頭煮飯熟。

這首童謠是總結月亮升起時間早和晚的規律,即陰曆每月十七、十八日,不到一更月亮就出來了;十八、十九日,坐著等一會兒月亮就出來了;二十日,月亮二更天才出來;二十一、二十二日,月亮到半夜才出來;二十三、二十四日,月上山頭就得四更以後;二十五、二十六日,待月上山頭,勤勞的農家把早飯都煮熟了。

更有教會兒童在自然中保護自我的童謠:

風也來得好,雨也來得好,只怕石巖倒。若是石巖倒,壓做扁窄佬。

這是一首流行於山區的童謠,短短几句話,便把在岩石下藏身的危險性直白地告訴了兒童。

數目、時間、日月星辰、四季變化……這些淺顯的自然規律、生活常識,均是通過童謠自然流露出來的,對豐富兒童知識,增進兒童智慧大有裨益,可謂雖淺猶厚,雖俗但博。

3、興趣啟蒙 自然天成

童謠的啟蒙作用是在“有趣”的前提下實現的,是兒童在快樂中欣然接受的。優秀的童謠作品都有著快樂明朗的色調,充滿童趣。

童謠的快樂特徵,不僅表現在有趣的取材、生動的情節、活潑的語言上,更表現在“遊戲精神”上。

天上下雨,地上冒泡兒。蘑菇出來,頂個草帽兒。小兔看見,樂得直跳。挎個小籃兒,邊採邊笑。

這是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家薛衛民創作的《蘑菇出來戴草帽》。其中“冒”“頂”“樂”“跳”“挎”“採”“笑”等一連串動詞,極富感染力地傳達出無限生機與活力,字裡行間彰顯著生活的美麗和勞動的快樂。

童謠中的謎語、繞口令、問答歌、數數歌、連鎖調、顛倒歌、遊戲歌等,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為兒童提供了遊戲形式,使幼兒在美的欣賞中手、腦、口並用,在快樂的享受中受到啟蒙。例如《一抓金兒謠》:

一抓金兒,二抓銀兒,三抓不笑,是好人兒。

大人用手抓孩子易癢發笑的地方,邊抓邊唱,引逗孩子玩耍。童謠與遊戲互補,有著增強作品趣味性的作用。

小孩子,你在哪裡來?我在外婆家裡來。吃的什麼菜?井水菜。什麼井?麻石井。什麼馬?大頭馬。什麼大?天大。什麼天?黃沙天。什麼黃?雞蛋黃。什麼雞?尖嘴雞。什麼尖?犁頭尖。什麼犁?耕田犁。什麼耕?糯米耕。什麼糯?紅殼糯。什麼紅?月月紅。什麼月?中秋月。什麼中?堆樁!

這首童謠用遊戲問答的形式鍛鍊了兒童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童謠根植於生活的土壤,是反映兒童生活體驗、從兒童心裡流出來的詩,是兒童心中純潔無瑕的歌。童謠讓兒童浸潤在詩化的人文精神中,成為兒童語言棲息的快樂家園、放飛想象的自由空間。

4、音樂韻律 藝術之美

童謠在韻律藝術上同樣表現出獨特的規律和藝術個性。具有韻律美的童謠對兒童而言是一種有趣的語言啟蒙方式。正如周作人所說:“凡兒生半載,聽覺發達,能辨別聲音,甚感愉快。兒初學語,不成字句,而自有節調,及能言時,恆複述歌詞,自能成誦,易於常言。蓋兒童學語,先音節而後詞意,此童謠所由發生,其在幼稚教育上所以重要,亦正在此。”正因為兒童對聲音特別敏感,有較強的識別能力,所以兒童對音樂性強的韻語特別喜愛。

例如傳統兒歌《菊花開》:

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開開。開幾朵?開三朵。爹一朵,娘一朵,剩下那朵給白鴿。

這首童謠明白如話,節奏鮮明,音樂流暢而不失單純,簡潔工整又錯落有致,音樂性極強。開頭兩個六字句,各切為三個整齊的兩字音節,押清脆的“懷來轍”;然後轉為三字句,並隨韻接合,換韻;最後是“三三七”句式,形成新的節奏變化。

童謠是一種韻文藝術,韻律在童謠中的重要意義絕不亞於語義。即使有些童謠在語義上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其和諧的韻律美、明朗的節奏感、鏗鏘的音響效果同樣是吸引嬰幼兒的最佳審美對象。童謠離不開孩子們的聽賞吟唱。活在兒童口頭上的童謠,才能真正擁有鮮活的生命力,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

童謠是我們最初的文化啟蒙,它伴隨著人生最初的成長過程。童謠對於兒童善良真誠品格的塑造,知識容量的擴大,能力的培養,情感的薰陶,美感的啟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以最樸拙的語言傳達最深邃的生命智慧的文體,用最簡單的構思創造了最有生命力的存在。小小童謠裡有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