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追查病毒“来龙去脉”

彻夜追查病毒“来龙去脉”

战疫者名片

流行病学调查质量关系到能否及时确认传染源和潜在感染者、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俊主任医师,作为市疾控新冠肺炎防控应急处置组组长,带领疾控“侦探”队员们,抽丝剥茧,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病毒传播“谜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穗疾控

援疆归来半月又上一线

1月初,袁俊结束三年援疆,回到广州休整。随着广州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紧张,他二次向单位请战后获得批准,正式回岗工作。今年大年初三,袁俊被委任为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应急处置组组长。

袁俊说,自己在大学就是学预防医学的,非典、H1N1甲流、H7N9禽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都在一线。2005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五期),当期12名毕业生在这次战“疫”中大多都在一线。“这次疫情,是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也是国家和人民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医生、一名党员,我必须要冲到第一线,要不然,我的人生会有遗憾。”

流行病学调查是疾控部门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袁俊所带领的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组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追查出病毒的“来龙去脉”:“这个病例身上的病毒是从哪里来?还可能会传播给谁?”只有查清病例的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将他们及时隔离,才能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带200人队伍追踪传染源

为了重塑传播链条,袁俊和同事要去病人家、去医院、去病人发病前14天去过的各种场所,找病人、找接诊医生、找所有能查找到的在这14天里密切接触过的人,观察现场环境是否有可能导致传播的条件、了解他们的行踪。

流行病学调查质量决定着防控工作是否精准,能否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尽早掌握”。战“疫”以来,袁俊作为应急处置组组长,建立了200多人的市区联合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因此在短时间内得以大幅提升,每个病例和追查出的其密切接触者的比值,从1月份的1:2增加到了目前的1:13,确保了防控效果。

尽管这次工作的范围就在广州市,但袁俊几乎天天不着家:为了抓紧时间收集流行病学调查的线索,他和同事常常要彻夜出动开展现场调查,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过家门而不入”。即使晚上偶尔回家也多是深夜,拿点换洗衣服,家人们都已入睡;偶尔早点回家,因为担心自己出入医院等地带来的风险,面对小女儿的“求抱抱”,也只能狠着心避开。

“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要狡猾,因为感染者可能不发烧、没症状,从防控来说,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即使再大的难度我们都要想尽办法,尽快地把它控制住,压低流行态势、延缓传播进程,为疫苗的研发、生产以及临床寻找有效治疗手段去争取时间。”袁俊说,“只要能尽早控制疫情,所有的苦都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