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怎樣讀懂這本李白蘇東坡推崇備至的哲學書?讀懂有何收穫

1 換個角度看人生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儒家思想對我們的生活深具啟發作用。

學習儒家思想,除了對個人修養產生影響,還會使個人有使命感,將自己的生命與社會責任結合,使人的生命安頓於社會。

然而,如果只有儒家思維,尤其隨著自己年齡漸長,會發現生命的格局有限,不禁讓人思考:

古代是否有些思想,能讓我們換個角度看人生,並在學習之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達到不同的境界?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道家”。

學習《莊子》,正能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2 有關莊子的兩個關鍵詞

為了對《莊子》有基本的認識,我們先來談談莊子這個人。

莊子,原名莊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縣人,生卒年約在公元前368年至前288年之間。

莊子的生活特色之一,是“窮”。

“窮”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拒絕出仕。

他的學問與口才極好,惠施即便做過宰相,在與莊子辯論時,卻完全不是對手;

參不透莊子言論的公孫龍,在《莊子‧秋水》中被魏國公子魏牟嘲笑,與莊子相比只是井底之蛙,還得小心別淪為邯鄲學步。

由這些故事可知,以莊子的才華,要出仕易如反掌;

但他覺得做官一旦遇到改朝換代,一不小心就連命也沒了;

又或者像是惠施因為做過樑惠王的宰相,勞累過度,比莊子早死了將近二十年,所以莊子才一再拒絕做官的機會。

莊子另一個生活特色,是“快樂”。

與顏淵的窮困“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同,都因為心中有快樂的來源,不受世俗的影響。

3 怎樣讀懂《莊子》?

《莊子》這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寫作方式。

書中寓言佔了十分之九,借重古人的話佔了十分之七,隨機應變的話則時時出現。

所以,在《莊子》中出現許多人物,有些是真實的,像孔子就是莊子最常借他之口表達自己思想的人;

也有許多假託的人物出現於寓言故事中,這使他的寫作方式顯得特別不受拘束。

後代文人如李白、蘇東坡等,對《莊子》推崇備至;

金聖嘆更稱《莊子》為“六大才子書之第一本”,對後代的哲學與文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評價莊子是個小人物,這當然不公平。

但他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倒很符合事實。

當時所能找到的書,莊子沒有不讀的,並吸收各家精華,在他的書中提出批判。

這也給後世留下一個難題,就是莊子的書很難讀懂。

我解讀《莊子》,是參考了許多專家的研究,才得以清楚理解莊子的思想;

在翻譯時,我要求自己每一個字都有著落,每一個字的註解都融會貫通在白話翻譯中。

為了達到要求,我特別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是以經解經。

我們把《莊子》當成經典,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地方出現時,要掌握原文思想的一貫性。

第二,是經典與經驗配合。

古人也是先有經驗,再將經驗提煉之後寫成文章;

後代雖然看不見他們的經驗,但可以回到我們自身的經驗加以驗證。

時空雖造成經驗的差異,但思想卻可以相通。

這也是我們閱讀經典時,常覺“於我心有慼慼焉”的緣故。

因此,我建議大家在讀《莊子》時,可以先理解白話翻譯,再回頭與原文對照。

在理解思想之後,再去感受原典之美,而避免被古文與現代文的差異所困。

掌握哲學家真正的思想,自然可以理解莊子逍遙自在的快樂。

4 《莊子》的人生啟示

要一覽莊子思想的精妙,首先需瞭解關於人生,莊子提出的精彩主張:

第一,與自己要“安”。

孔子被形容為“知其不可而為之”,

莊子則強調自己“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命”就是遭遇。

當大勢所趨,非個人力量可以左右時,就要視為自己的命運,安於其間,不要螳臂擋車。

《莊子》書中有許多形不全的人,依然活得很快樂。

第二,與他人要“化”。

化就是忘記許多不必要的東西。

“外化而內不化”,是外在與人同化,不刻意與別人不同,內心則與道同在。

第三,與自然要“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全然的美妙而不說出來。

人要欣賞自然之美不必外求,身旁就有,最重要的是有沒有

欣賞的眼光。

第四,與大道要“遊”。

哲學家的理想便是把人間變天堂,讓人活著就能獲得身心的安頓。

道家希望人能理解,“道”在萬物之中,是無所不在的。

猶如魚在江湖中忘卻一切,如果人可以把自己當魚,把“道”當作江湖,明白一切從“道”而來;

與人相處時,忘卻一切人為的身份與角色,就不會感覺生命孤單,不但能與人相通,甚至與萬物都能相通。


傅佩榮:怎樣讀懂這本李白蘇東坡推崇備至的哲學書?讀懂有何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