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傳染病是當下新冠肺炎患者的十倍,沒有症狀也可能是感染者

我常聽到病人問得非常多的一個問題:我沒有症狀,怎麼可能患肺結核了呢?

今天,我想好好地跟大家分析、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如果病人心存疑慮,不相信醫生的診斷,就會導致病人陽奉陰違,不遵醫囑;或者直接拒絕醫生的治療建議;甚至認為醫生在騙自己。

臨床工作中,我經常會遇到很多這樣的病人:升學體檢、單位健康體檢、需要辦健康證體檢、出國體檢等等,拍胸片發現肺部有陰影,這些人當中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症狀,自我感覺良好,跟健康人一樣。

還有一部分人由於其它疾病住院或準備手術(比如膽結石、心臟病、子宮肌瘤等等),術前常規拍胸片發現肺部有陰影,這些病人也往往沒有肺部的症狀。

通常胸片是第一切入點,發現胸片有問題,醫生會進一步往深入去檢查,通過各種檢查,診斷是什麼病,然後再給予相應的治療。這些病人當中,有不少最後診斷是肺結核或高度懷疑肺結核。

然後問題來了,病人不相信自己患肺結核了,質疑自己怎麼可能患肺結核,然後不願意接受抗結核治療。

道理其實很簡單,現在我就來詳細分析說明。

我們知道一個常識:很多事物都是從量變到質變。比如:水從1度到99度都是液體,到100度就會沸騰,變成氣體。水溫逐漸上升,就是處於量變的積累過程中,從表面看不出水有什麼變化,依然水面平靜,一旦到達質變的臨界點(100度),就會發生質變(沸騰、變成氣體)。

如果我們把水溫從1度到37度比喻為身體健康,水沸騰比喻為出現症狀(比如咳嗽、發燒、咯血等等),那麼水溫從38度到99度,就相當於人體已經患病了,但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這時候看不出水有什麼變化,但用溫度計就可以測出水溫異常升高了。

同樣的道理,人體患某些病的早期,身體裡某些部位已經出現異常了,但沒有明顯的症狀,也就是說自己感覺不到,但是做一些檢查,就可以發現這些異常。不僅僅是肺結核,還包括肺癌、糖尿病、心臟病等等非常多的病,其實都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胸片或胸部CT發現肺部有陰影,比如測血糖發現升高了;比如心電圖或心臟彩超發現異常。

這種傳染病是當下新冠肺炎患者的十倍,沒有症狀也可能是感染者

再打一個比方:把一粒種子埋在10釐米深的泥土中,種子完好比喻為身體健康,種子的芽冒出泥土表面能看到了比喻為出現症狀,病人感知到生病了,那麼當種子剛剛發芽破殼而出,但未冒出泥土表面還看不到時,就相當於已經生病了,但沒症狀。如果刨開泥土,就會看到芽。

現在來專門講講肺結核,當人體吸入結核菌到肺部,結核菌與人體的免疫細胞就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戰鬥。如果免疫細胞夠強,就會消滅結核菌,人就不生肺結核;如果結核菌非常多,而免疫細胞比較弱,結核菌就會取勝,在肺組織裡慢慢繁殖,越來越多。

因為結核菌是一種長得很慢的細菌,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月),肺裡的病灶才會長到比較多。病灶很少或比較少的時候,人是感覺不到的,沒有症狀。(如果這時候剛好單位體檢,拍了胸片就會發現了)。待到病灶比較多的時候,病人才出現各種症狀(咳嗽、發燒、胸痛、痰血等)。病人的免疫力不同,敏感性也因人而異,就像有人體溫37.8度就感覺很不舒服了,有人體溫39.5度還不知道自己在發燒,所以“臨界點”不同,出現症狀的早晚也不同。

我們通常說:大約有20%的肺結核患者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輕微。這部分病人通常是體檢發現的,處於肺結核的相對早期階段,病情通常比有症狀的人更輕,治療效果更好。這部分人就是我們前面比喻的,水還沒沸騰,用溫度計測量發現水溫異常升高的。我國人群的體檢做得還不夠好,如果做得更好,說不定以後會是80%的肺結核病人沒有症狀,是在早期發現的。

這裡想說說關於體檢的題外話。體檢的作用是什麼?發現沒有症狀的早期疾病。正因為是早期疾病,還沒有出現症狀,才需要通過體檢來發現,而不是通過症狀來發現。那麼如果體檢發現了異常,提示有疾病,病人卻因為自己沒有症狀而否定患病的事實,那還做體檢幹什麼?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身體裡發生某種病變了,不管這個人是否感覺到,這種病變都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我們的化驗檢查結果就擺在那裡,比如說胸部CT上就是有陰影,醫生都能看到。這時候明智的做法是:接受這個不幸的事實,同時應該慶幸這個病發現得早,尋求醫生的幫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期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作者為梁莉醫生,內容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代替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