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功過任人評”——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立下無字碑?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的寶座,直到最後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以後,武則天一方面剷除異己,另一方面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期間,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民間有很多,武則天本人也不是個甘於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千古功過任人評”——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立下無字碑?

武則天像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度均為6.3m的石碑,西面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李治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李顯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m,重81.6噸。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m,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如此精雕細刻,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很多學者紛紛猜測武則天立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在武則天看來,自己雖為女人,但丈夫唐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絕對優於丈夫,而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自己的一大功績。可惜當時很多人認為武則天搶奪了大唐的江山,是亂臣賊子,對於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後人評述、記載,於是就有了無字碑。

“千古功過任人評”——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立下無字碑?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第二種說法是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更招致世人謾罵,還是不寫為好。而且武則天代唐立周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要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李氏家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

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想讓後世評判她的一生。這一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的醫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併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想要後世的人客觀的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唐中宗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鑑於此,武則天要將自己的一生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就是要後世人對自己的一生做出評價。

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但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

“千古功過任人評”——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立下無字碑?

武則天墓前的無字碑——空白的碑面任由後人評說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填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 。令人詫異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而且長久以來無人能夠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證,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文字並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麼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 《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 ...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了遼代帝后的墓誌,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誌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很快便消亡了,到了元代已幾乎無人認識,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識別的“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作為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被保留至今,也是武則天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每週更新歷史趣事,原創內容,感興趣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