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01 大象与小木桩的故事

有人看过大象表演吗?

体积庞大的大象,在驯兽师的指挥下,体态轻盈地做出一个个高难度地动作,让人叹为观止。表演后,大象就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安静地休息。

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小小的木桩,能够拴住大象呢?要知道一只成年公象的体重可以达到6-8吨,甚至以轻易地撞翻一辆小汽车,估计打个喷嚏都能把木桩连根拔起。

其中的秘密,要从大象小时候说起。小象刚下生不久,就被驯兽师拴在小木桩上。当时的小象力量太小,根本无法挣脱木桩。反复实验无果,小象就知道自己根本无法挣脱木桩,也就变得“认命”了。

时间流逝,虽然木桩还是那个木桩,但是小象变成了大象。可是,大象认为自己还是无法挣脱木桩的限制。因为在大象的观念里,木桩的力量比自己强大太多,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根本不会去尝试。

这,就是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他的著作中,讲述的一则经典故事。

在家庭教育里,这则故事侧面揭示了,“习得性无助”到底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02 习得性无助:被电击的狗

“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首先提出的。

塞利格曼在1967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起初,只要蜂鸣器一响起,就对关入笼内而无法逃避的狗,加以电击。狗在狭小的空间里,避无可避,只能听天由命。

过了一段时间,塞利格曼把笼子打开,然后开启蜂鸣器。按照我们的预想,狗肯定会第一时间逃跑。但是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狗还是蜷缩在笼子一角,无助地等待电击的到来,甚至发出呻吟和颤抖。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全景呈现。因为反复的电击,狗已经丧失了斗志。就算可以选择,它们也放弃希望。就像实验中的狗一样,如果孩子在反复失利,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情况下,就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努力也毫无用处,就会选择自我放逐,被动顺从,随波逐流。

但塞利格曼指出,“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并不在于人类,被消极的事件或结果打击了多少次,而是在于这件事情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

所以说,患上“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在父母的训斥下,认为失败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导致了恶性循环:学不会——害怕学习——讨厌学习——更学不会——放弃学习,从而陷入对自己绝望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学不会”,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因为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能力,所以也就放弃了努力。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03 不训斥孩子,总表扬孩子,就是好的吗?

但如同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为了不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有的家长学了正面管教后,就会习惯于随时随地表扬孩子。

“你真是太棒了!”

“我家孩子就是聪明!”

“干什么成什么,厉害!”

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把上述这些赞扬的词汇,挂在嘴边,就会让孩子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最棒的。

时间长了,孩子一遇到挫折或者难度大一点的任务,就会倾向于害怕困难而逃避,或者因为压力过大而感觉焦虑、抑郁,不经尝试又选择放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输不起”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当父母太难了,说吧说不得,表扬也表扬不得,那究竟该怎么办呢?

别急,如果你的孩子是0-6岁,我推荐《小七老师育儿说:早教痛点答疑5堂课》这本书供参考。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小七老师是金宝贝教育集团的“明星讲师”,常年在一线接触父母和孩子,积累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对0-6岁孩子的亲密关系连接、良好个性养成、学习习惯内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线上课程超过200万粉丝,是名副其实的儿童早期教育专家。

本书就是他的心血之作,全篇采用Q&A(提问&回答)的方式,为我们的育儿难题提供可借鉴的答案。

回到上面的问题,怎样才能:不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同时也能 “输得起”,拥有良好的抗压力呢?

答案就是既不要为了锻炼孩子,故意打击、贬低他们。而是要“依旧给孩子肯定的环境,但是应该在细节上鼓励孩子”。

04 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并不难

首先,如果孩子因为受挫而伤心时,或者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成功与失败,都很正常。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也要学会“示弱”,让小孩子协助自己,去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然后告诉他们你的欣赏与感谢。

其次,也要让孩子适当受挫。一帆风顺的顺境人生,不会培养出能够拥有平和心态的孩子。在和孩子玩耍时,也不能总是让孩子赢。而是让孩子懂得,“谁更努力,谁得到的回报就更大”。

再次,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一定不能只聚焦事情的结果,而是要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比如孩子在练习投篮时,就可以说:

“你刚才投的时候非常用力,我发现你的双脚都在蹬地,而且胳膊伸得很长,你特别努力地做动作。”

要强调这些细节的鼓励,才是最好的。

父母对于细节的肯定,也会让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更加投入,而不是单纯根据结果好坏,来判定自己的价值。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6岁之前,这段成长的关键期。除了大脑科学对于神经元的突触修剪理论外,最大的原因,是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培养他的忍耐、抵御诱惑、培养自制力等等可以受用一生的品质。

因为孩子一过6岁,就会更多的和同学、他人等外部环境中习得知识,模仿行为,父母的影响力就会渐渐减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孩子大了,父母就不好管了。

就像小七老师说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0到6岁孩子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让孩子的人格发展健全,二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如果能做到上述两条,那么,一切亲子问题,都将不是问题了。


“学不会”或“输不起”:培养拥有良好抗压力的孩子,这么难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