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彻底捣毁江南大营,为何让曾国藩左宗棠倍感振奋?

jiangyuming2010


您的说法是有一点问题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当时“倍感振奋”的只有曾国藩,左宗棠彼时正是人生低谷,以四品卿衔在曾国藩幕府中打杂,还轮不到他去“振奋”这么一把。

曾有业余爱好者断言,江南大营是旗人当家,清廷囿于满汉偏见扶植江南大营,排斥曾国藩,这实际上是很不确切的:江南大营的第一任统帅向荣并非如某些人所理解的是旗人,他原籍四川大宁,寄籍甘肃固原,是不折不扣的汉将;继任的和春虽是满洲正黄旗人,太平军兴后他的军旅生涯却是从绿营起家,历任湖南提标中军参将、永绥协福将、绥靖镇总兵、江南提督,向荣死后循资历成为继任统帅,在咸丰八年兼管原江北大营各部前,江南大营辖内旗兵成分是很少的。

而在江南大营被二次攻破前,与曾国藩不睦的也并非仅仅是旗籍大员:固然,他在湖北和荆州将军官文不睦,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也算不上和睦,但最早和他发生冲突的却是湖南提督鲍起豹,是如假包换的汉人(安徽六安州人,直接和鲍起豹冲突的湘军将领塔齐布反倒是湘军中屈指可数的旗人),此后他在江西和巡抚陈启迈关系恶劣,陈是湖南武陵人,他费尽心力赶走陈启迈,换来的沈葆祯和他私交原本不错,但两人在公事上仍然龃龉不断——沈葆祯福建侯官(福州)人,还是林则徐的女婿。此外,他和安徽巡抚袁甲三也不和,袁甲三河南项城人,是袁世凯的叔祖父,当然同样是汉人。

很显然,清廷和曾国藩之争并非满汉之争,而是“体制之争”:清廷希望恪守“方面大员不掌兵、掌兵者不当方面大员”的“祖制”,所谓“不掌兵”不是总督、巡抚不能带兵打仗,而是朝廷跨省调动、组建用于野战和围剿的主力兵团,只能由带钦差大臣但不带战地督抚职务的大员统帅,以免他们既管军、又管民,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是遵循这样的体制建立的:江北大营自琦善至德兴阿,历任统帅几乎都是旗人,所属军队、将领则旗汉兼用;江南大营两人主帅一汉一旗,所属将领、军队则以汉人为主,但不论琦善、和春、向荣、德兴阿,他们都不能被任命为江南各省的总督、巡抚(有被任命为这些地方将军、提督等武职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支由清廷从中央委派大员直接指挥的野战军,他们的后勤可以仰赖厘金和地方调拨,但总成仍然是朝廷,和战地各级封疆大吏、地方官没有直接关系。

而湘军最初也是这样一种性质的野战军(虽然它的组成是勇营而不是八旗、绿营),其统帅和各级“将帅”有朝廷授予的各种官职(文职多是虚衔),而最高统帅曾国藩则以在籍侍郎、钦差大臣的名义领导全军,其后勤、与地方政府关系一如两大营。

但从一开始曾国藩就不满意这种体制,他希望踢走清方各级行政地方官,用湘军系统的各级将帅取而代之,甚至希望“虚化”清朝的八旗、绿营经制军,用勇营或勇营化的经制军取而代之,在他看来,如此则军政后勤可以在战区融为一体,从而极大提高战争效率和战斗力。

然而对清廷而言,这样一来清廷世代相沿的、对防范地方割据和军阀势力崛起行之有效的一套就完全破产,因此他们一方面在湘军的战区千方百计挑唆地方督抚提镇和湘军龃龉掣肘,另一方面始终吝于授予湘军将帅文职封疆大吏,胡林翼因为和官文的密切关系,算是较早捞到一个湖北巡抚,而曾国藩兄弟在湖南、江西、安徽都只能是“客兵”,奥妙就在于此,

清廷重视江南大营并非因为它是旗人指挥的,而是因为它是符合“祖制”的野战军体系,只要江南大营能收“克复金陵,破穴擒渠之功”,清廷就无需满足曾国藩的胃口,让这个一心颠覆“祖制”的野战军统帅身兼军政两方面大权,从而对清朝延续两百多年行之有效的“居中驭外”、绝对避免地方割据和军阀坐大的体系构成挑战和冲击。

结果江南大营垮了,太平军以势不可挡之势直下苏常,而清廷所剩的最后几支有战斗力经制兵,却不得不北调京畿,去防范英法联军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在应对“发逆”方面只能指望“洋鬼子”或曾国藩这些尾大不掉的军阀,且不说此时尚与清处于战争状态的“洋鬼子”在江南战场只愿助守上海周围(因为那是他们利益所在),不愿参与对太平军领土的攻势行动,即便愿意清廷也是不干的——和经制兵比,湘军是“外人”,但和“洋鬼子”比他们就算是自己人了。

依靠倒了,能替代的只有湘军,接下来清廷只能满足曾国藩等人胃口,让他们既当“大帅”又兼任战区的封疆大吏,想到这点别说曾国藩,换谁都得乐得半夜醒过来几次——接下来清廷果然实授曾国藩两江总督,此后其弟曾国荃也当上浙江巡抚,而当时还是他幕僚、只挂着虚衔的左宗棠(四品京堂)和李鸿章(署福建延建邵粮储道),后来也找到机会成为闽浙总督和江苏巡抚。


陶短房


太平天国运动势头正盛时,咸丰设立江南江北两个大营,主要是八旗、绿营兵组成,统兵将领也都是琦善等满人,没错,就是替代林则徐去广州的琦善。


这时,曾国藩正在组建湘军,琦善等人的江南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捣毁后,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自然是机会来了,具体来说,小丞相认为他们振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湘军从此可以大展身手。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时,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所以江南大营才会这么快就会被太平军捣毁。

此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初见规模和形成战斗力,八旗兵和绿营兵虽然战斗力弱爆,但是人数毕竟还这么多,咸丰还是很重视的。因此湘军暂时还没有上场的机会。江南大营被捣毁,意味着八旗兵和绿营兵彻底失败,湘军就派上用场了。

2.曾国藩、左宗棠自身来说,有了展现能力、报效朝廷的平台。

曾国藩和左宗棠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很深,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他们没有机会,太平天国运动正好让他们有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此时可以跃跃欲试了,正中下怀。

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危及清朝统治根基,最疯狂的时候都已经快打到北京,所以咸丰和高层统治者非常惊慌,恨不得赶快镇压。而琦善、向荣等领导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没有镇压住,刚好就给曾国藩和左宗棠机会,展现自己的卓越能力。



而湘军登上历史舞台,也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汉族官员开始进入清朝统治高层,支撑着清朝的江山大厦。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观点。

喜欢就关注[小丞相123](๑>؂

小丞相说史


这条题,很好理解。咸丰帝不相信汉族将领,可以肯定地说,咸丰帝不死,曾国藩不起,清朝的局势只会更加糟糕!

真正起用曾国藩,授予他“四省总督”的人,是慈禧太后!

咸丰帝用曾国藩,本来就是“有限权力”:曾国藩是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长),文官,帮办团练(招收乡勇训练参战)。曾国藩练兵,粮草、军备如何解决?没说。上面只吩咐地方官府协商筹措解决。

这就是很棘手的事,湖南巡抚(相当于民国省长)没必要听曾国藩的,有“多余粮食”再调给曾国藩。湖北巡抚也一样态度:行,支持你练兵!等有“多余粮食”一定给你运去!



(湖南曾国藩故居)

“多余的粮食”?什么时候有?难说。而曾国藩没权命令地方总督、巡抚,他是“客军”,强宾不压主,这其中的难处、苦头让曾国藩尝够了!

后来,湘军出征,总算建立战功,咸丰帝就让曾国藩署理(代理)湖北巡抚,挂兵部侍郎衔。但是,咸丰帝对汉人掌握兵权还是处处防范,况且湘军只是“地方保安部队”,朝廷的正规军还是江南、江北大营的部队!



曾国藩的湘军,始终摆脱不了“庶出”地位,是“二奶生的孩子”。朝廷的粮饷、装备首先补充江南、江北大营!不会给曾国藩!

任何一支军队都希望成为主力部队!曾国藩的湘军也不例外。

有江南、江北大营的清朝正规军存在,湘军就很难上位,曾国藩始终被打压!


等到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曾国藩和左宗棠当然高兴!因为清廷在江南地区的军事主力就剩下湘军了!

史料记载:

咸丰十年(1860年)2~5月,太平军策划实施攻破江南大营的战略,4、5月间,江南大营被攻破!曾国藩却有战功:击破陈玉成于太湖。

两江总督何桂清见形势危急,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

咸丰帝大怒,处分何桂清。4月,任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到6月,咸丰帝见江南无人可用,形势危殆(其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只得下旨实授曾国藩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藩督办。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皇帝驾崩。

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慈禧下旨,加曾国藩太子太保衔,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督、总兵以下文武官员悉归曾国藩节制。

……如果江南大营不被太平军攻破,如果英法联军不火烧圆明园,如果清朝局势不危急,哪有曾国藩上台表演?

曾国藩做四省总督,随即举荐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举荐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慈禧照准。

清军江南大营被摧毁,清朝得益者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心里高兴是肯定的!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853年3月,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克了江宁(今南京市),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都城。

为了收复南京,咸丰皇帝在南京城外驻扎了两支部队,一支由钦差大臣向荣率领,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号称江南大营;另一支由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驻扎,号称江北大营。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当然被太平军视为“眼中钉”。1856年,太平军名将秦日纲挥师出征,先后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咸丰皇帝气急败坏,不甘心失败,又命令钦差大臣和春与德兴阿分别重建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1858年9月,太平军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双双出马,一鼓作气击破江北大营。此后,江北大营不再重建。此后,清军留在南京城外的堡垒,就剩下江南大营了。不过,当时清军有张玉良率领的1万多精锐部队,实力不容小觑,太平军不敢轻易下手,反而被江南大营攻占了战略要地江心九洑洲。

在江南大营的步步紧逼下,太平军当然不会坐等灭亡。1860年春天,在干王洪仁玕的建议下,李秀成率领一支军队,前往攻击杭州。杭州防务空虚,显然不能抵挡李秀成的进攻。咸丰皇帝为防止杭州落入太平军手中,下令和春派遣一支劲旅,援救杭州。

和春无奈之下,派张玉良率领1万多人离开江南大营,星夜奔赴杭州。这正好中了太平军“围魏救赵”的计策。李秀成见张玉良的主力部队离开江南大营,当即急速从杭州回军,与早已准备多时的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等部一起,围攻江南大营。和春抵挡不住,只好逃跑。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扫荡一空。李秀成等人趁势而下,连下苏州、常州等城市,第一次控制了江南财赋重地。

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后,正在全力围攻安庆的湘军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没有一点难过和同情的反应,而是倍感振奋。原来,在左宗棠看来,江南大营根本就没有能力平定太平天国。太平军将江南大营彻底捣毁,反而能够让后来人放手去干,对于湘军来说是天赐良机。

此外,江南大营被摧毁后,那些反对曾国藩的势力,顿时土崩瓦解。这样一来,一直对曾国藩不满意的咸丰皇帝,不得不将平定太平天国的希望,全部寄托到曾国藩身上。

1860年4月,咸丰皇帝命令曾国藩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曾国藩终于成为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了。

仅如此,由于太平军攻入了浙江和江苏等地,让咸丰皇帝心急如焚。咸丰皇帝要曾国藩分兵救援浙江和江苏,曾国藩不愿意,只是安排左宗棠和李鸿章分别募集军队,前往浙江和江苏。

于是,湘军势力又控制了江南一带,最终形成了湘军“尾大不掉”的后果。这一切,都是从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开始的。


关河南望


因为清帝会更加重用他们


计谋智多星


湘军的机会来了!


胡临沂


是否感觉翻身解放就要到来了?自己有希望将从一条狗马上就可爬起来做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