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言認識的誤區一:孩子有語言問題,需要做口肌治療嗎?

語言認識的誤區

認識誤區一

寬寬兩歲半了,爸爸媽媽說孩子脾氣特別倔,平時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媽媽和他一起看繪本,他坐不了一分鐘就跑了。平時要什麼大多數用手指。他只會說3個簡單的詞,“媽媽”、“爸爸”和“拍拍”(指他喜歡玩的球)。媽媽的朋友說寬寬不講話可能是因為嘴上肌肉無力,建議她帶寬寬去機構做口部肌肉訓練,以幫助寬寬早點學會吐字講話。

關於語言認識的誤區一:孩子有語言問題,需要做口肌治療嗎?

語言認識的誤區

誤區破解

一個學齡前兒童出現和講活有關的問題,比如開口遲、講話少、講話有困難、講話講不清楚等,父母第一時間會想到這些都是與嘴巴相關的問題,所以要幫助孩子的“嘴巴"講話。其實在孩子開口講話之前,他們需要掌握很多語前技能,包括語前溝通、認知玩耍的能力。比如孩子和媽媽一起看著繪本里的狗狗啃骨頭的圖片,聽著媽媽說狗狗喜歡啃骨頭、狗狗還會“汪、汪、汪”地叫。這種孩子和父母共同關注同一事物的語前溝通技能(共同注意)雖然和“嘴巴”講話沒有直接關係,但它卻是孩子將來開口講話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又如象徵性遊戲等認知玩耍技能,例如孩子用一條長積木假裝電話放在耳朵邊咿咿呀呀地亂說,也看似和“嘴巴"講話沒有直接關係,其實孩子的這些認知玩要技能與語言的發展密切相關。

關於語言認識的誤區一:孩子有語言問題,需要做口肌治療嗎?


在兒童語言發展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先聽後說”。兒童要在溝通和玩耍中不斷地獲得語言的輸入,先發展語言的理解,然後才會用語言表達,從而“開口講話”。家長容易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有沒有“開口”上面,往往忽略了孩子在“開口”前需要在溝通和玩要中接受語言輸入。換句話說,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不是強迫孩子說。比如爸爸和寬寬在玩推小汽車的遊戲,寬寬把車子推給爸爸,而爸爸每次定要讓寬寬說“把車車推給我”之後才把車推給他。如果寬寬不說,爸爸就會把一句話拆成一個一個的字,強行讓寬寬一個字一個字地模仿不模仿就不給他車。通常,這樣的互動以孩子不配合而終止。有效的互動需要家長把注意力從孩子的“開口”先轉移到家長的語言輸入。

另外,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是從“開口”那一刻才開始發展的。兒童早期通過身體動作和手勢的溝通,比如,揮手錶示“再見”,點頭表示“要”,搖頭表示“不要”,當問到“爸爸在哪裡”時用手指著爸爸等都是兒童的早期語言表達的表現。

關於語言認識的誤區一:孩子有語言問題,需要做口肌治療嗎?


當兒童具備一定的語言理解技能和一定的非口語表達技能時,兒童要開口講話,也就是語言要從口部輸出,還需要從大腦到口部肌肉之間的“運動計劃”功能,最後需要的才是口部肌肉的“運動執行”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發現孩子講話不清楚是因為“運動執行”功能的問題,也不是所有這些孩子都需要口部肌肉的訓練來治療其語音問題。

所以,一個學齡前的兒童出現和講話有關的問題,不要只關注“口部”的問題。家長應該帶孩子到專業醫師和言語-語言治療師那裡就診,根據上面提到的溝通玩要、語言理解、語言表達,以及語音的全面評估找出孩子“講話”問題癥結所在,比如語前溝通和玩耍技能有缺陷、語言理解能力差、語言表達的問題、大腦和口部肌肉之間的“運動計劃”功能障得,或口部肌肉的“運動執行"功能出了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並存。只有根據全面的專業的評估,醫生和言語-語言治療師才可以作出準確全面的診斷,併為孩子制訂有科學依據的治療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