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一朝为什么容不下吴三桂了?

天香云外飘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三藩皆汉人,与朝廷互相不信任,开战是早晚的事。为啥这事情会发生在康熙一朝,而不是其他皇帝身上。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康熙帝雄才大略,想要集权,必须清除对帝国不利的任何势力,三藩拥有自己的军队,每年朝廷还有拨给三藩大量钱财,三藩还拥有铸币权,可谓是经济上富可敌国,军事上兵强马壮,这对政权刚刚稳定的大清,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作为一个雄主,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康熙帝顶住巨大压力,倾举国之力,开始削藩。

二,康熙帝时期,政权逐渐稳定,满人的江山坐稳,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南明势力被剿灭的差不多了,三藩的使命完成了,清朝是时候卸磨杀驴了,三藩皆汉人,又拥有大量军队,很难让帝王放心的,况且康熙帝还是一位雄主,更容不得三藩的存在。

三、三藩势力大,不把朝廷放在眼中,况且康熙为新主,太年少,吴三桂更不放在眼中,常常称病,不去觐见皇帝,让康熙帝感觉吴三桂有不臣之心。康熙帝年轻气盛,你吴三桂不服,我就打到你服。

康熙帝对三藩动武,也是赌了一把,吴三桂手下皆精兵强将,在剿灭南明势力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要不是吴三桂年事已高,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饕餮中国


康熙是容不下吴三桂吗?看看吴三桂所有一切就知道了。

吴三桂降清后,为清朝一统天下,也是立过功勋,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后,吴三桂以各种理由向朝廷讨要粮饷,占据了全国赋税三分之一。其子吴应熊选为驸马,吴三桂还不满足,是想占据云南世袭称王,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便有削番之意,而且吴三桂虚情假意上表康熙,同意削番回归故里。

康熙顺势而为批准了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看到事情无法挽回,在1673年11月起兵造反,于1678年5月病死在今天的衡阳。


一个人的夜晚n思索


康熙容不下吴三桂,用一句话就足以解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首先,历史的原因。

熟读经史子集的康熙,对于中国的历史可谓是了若指掌。华夏历史上多少次藩王叛乱,康熙心知肚明。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而言,消除对皇权的威胁都是重中之重。而藩王,这个自古以来便天然具备谋反举动的位置,向来是中央重点戒备的对象。

大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到两晋时贾后乱政导致的八王之乱,再的到大唐虽无藩王胜似藩王的节度使,最后是明朝朱棣篡位,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无时不告诫康熙藩王做大之后,对皇权的稳定有着多大的威胁和伤害。

其次,兔死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中国王朝更迭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现象。吴三桂开放山海关,令清军得以不费兵戈之力,就能直面大明京都,最终将大明江山顺利拿下。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可谓是居功至伟,对满清的建立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功劳。

然而,经历多年之后,对于康熙而言,此时天下已定,整个华夏地区除了三个异性藩王,再无能够动摇满清统治的势力存在,而吴三桂等人的利用价值也早已经榨干,剩下的唯有负价值,是满清的负资产,那么对于负资产最佳的对待方式就是赶紧处理掉,改换面目,包装成优质资产。

再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满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摧毁汉人建立的大明王朝时,因为文化上得不到认同,必然要采用恩威并重的方式。比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是一种从文化上进行阉割的手段。但是一味的白色恐怖,很可能会激起民愤,引发更大更多的逆反,而大封异姓王,则可以给世人树立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形象。利于自身统治的合法化和正统性。

然而,异姓王毕竟是外人,按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两族之间必然,因为某些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猜忌。这个根本就难以改变。满清一朝,汉人长时间得不到重用便是这个缘由。

再加上本身吴三桂封王拜侯就并不是师出有名,甚至因为背叛旧主而有了极大的污点。对于满清政府而言,昨天你可以对大明心生反骨,明天你也可能对我忠心不足。

最后,吴三桂并不安分。

吴三桂自己也并非是个安分的主。成为平西王后,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对于清廷那一套,并不是十分感冒。特别是康熙上位之后,少年皇帝在有着多年征战历史的吴三桂眼中,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自然在言行上少了恭敬。另外,在云南不断充实自己的王府兵力,所以,要说他没有异心也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原因,已经毫无价值的吴三桂等人,对于康熙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走进坟墓。所谓最好的藩王就是坟墓里的藩王,便是最恰当的注脚。


Crazy历史


吴三桂必死原因

确切来说,不能说是康熙一朝容不下吴三桂,只是吴三桂赶上了这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而拥兵自重的异性王爷本就是为皇权所不容的。如果遇上了其他平庸清朝皇帝,或许命会更长一些。可以传位给子孙后代,当然结果应该也无法更改的。

除吴三桂的四大原因

一、吴三桂降清原因:

大家都听过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的典故。吴三桂是明朝手握重兵的辽东总兵,镇守着明朝的三大关口之一——山海关。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想励精图治,但却性格偏激,没有这样的才能,虽然六下罪己诏表现自己的诚心,但显然已无济于事。一人之力难挽江山社稷于倾倒。

最终闯王李自成,自称顺应天意,受到百姓支持,最终打入京城,崇祯皇帝也吊死在煤山上。吴三桂得到消息知道无力抵抗,于是率领部将像李自成投降。走到半路却得到消息。自己在京城的家被李自成的大将抄了,最心爱的宠姬陈圆圆也被霸占。于是忍不了这口气,回到山海关与清军商榷,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

清太宗皇太极善于用兵。以草寇出生的李自成自然不是对手,而李自成占领京城后骄奢淫逸,纵酒享乐。放任手下在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渐渐失去了民心,很快就被打败。后金入主中原改国号为大清

所以降清不是吴三桂的本意,只是他的无奈之举。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民族成见,这也为三藩之乱埋下了隐患。

二、三番赋税过高:

康熙说过,三番之赋半天下。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朝统一后,为感激吴三桂所作的贡献。封他为平西王,世代镇守云南,爵位世袭罔替。再加上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番的兵力加起来达到四五十万。他们占据西南半壁,有征收当地赋税的权利。不仅如此,大清朝廷每年还要给他几百万两的军费。

清朝刚刚建立,本就百废待兴,入不赋出。年年都是财政赤字,还要花一半的钱去供养这些白眼狼,这是三番与朝廷难和的主要原因

三、蒙古准噶尔丹之乱:

康熙皇帝和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特别像,从小开始当皇帝。由太后和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两个人从小励精图治。唯一的区别是,康熙皇帝才能更加卓著。

出家后,年仅八岁的皇太子康熙继位。14岁开始亲政,在康熙治理天下的同时,蒙古王准噶尔当统一的蒙古,对清朝虎视眈眈。而康熙一生最伟大的愿望就是清除边患,平准噶尔丹。然而攘外必先安内,要想抄平西北,必须要国内安定。而西南三番就成了清朝的最大隐患。

而且打仗需要巨额的军饷,但要给三番的军饷已经达到了每年收入的一半。三番之患已经迫在眉睫,平三番已经成为了顺其自然的历史产物。这也成了平三番的导火索

四、千古一帝 爱新觉罗·玄烨的志向

康熙从小志向远大,励精图治。而且博览全书,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所以康熙从小就通晓了天下的个大道理。

清朝要想发展,撤除三番是最根本的途径。所以听取了大臣周培公的策略裁撤三番,三番撤消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平西王吴三桂却心有不甘,于是举兵谋反,结果被清朝大将图海击败。最终兵败自杀,如果吴三桂听从康熙的安排,最后也应该能得到善终。因为他毕竟功劳甚大,就算裁撤了军队,他也能荣华富贵造福子孙。最后却举兵谋反,落下了个兵败自杀的下场,这病是吴三桂之死的

直接原因


且听风吟617


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消藩平藩一直贯穿始终,各个朝代几乎都发生过藩王之乱。无论是同姓的异性的只要手里有兵都难避免。

汗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在者就是康熙年间的平定吴三桂了。

清初吴三桂降清,放清军入关,自己又掉转枪口替清军充当先锋剿灭南明。绝对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汉奸。

清初统治者为了安抚吴三桂许以高官厚禄,封为平南王,世代镇守云南。其实目的也并不是完全为了安抚吴三桂,也是为了稳定局势,借机安抚汉人,因为他们毕竟是少数民族,想要统治一个由汉人为主的大国搞点怀柔政策。

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的统治基本安定,国家逐渐走向正轨。在这个时候在去看拥兵自重的吴三桂怎么看就怎么不顺眼了。

因为清朝的统治稳了,靠一些少数老百姓很难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了。能威胁清朝统治的就剩下吴三桂和另外两个藩王了。

本来就不是同姓王,不光不同姓甚至都不是一个民族。这怎么可能能让康熙放心的下。

在说吴三桂又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做事也不怎么低调,不知道居安思危。在云南的地方政府官员大都对吴三桂又敬又怕,或者干脆就从了吴三桂。

清政府是无论如何都容不下吴三桂,历史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康熙也不例外,最终走向了平叛吴三桂的道路,康熙也是付出了巨大加价。


御史大夫00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康熙容不下吴三桂,那是因为吴三桂手里有兵。

平西王府兵强马壮,休养生息很长时间,招兵买马也很久了,而且吴三桂绝对是人才,且野心勃勃,不会甘心屈居于人下。

兵者,国之利刃。康熙怎么可能允许这把利刃掌握在别人的手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刺一下,这太危险了。

再加上康熙年纪轻轻,威信尚未完全建立,他的皇位也处于不十分稳当的状态,要让自己稳坐皇位,就必须清除身边一切危险的因素。

吴三桂就像是一颗大毒瘤,随时可以致命,康熙一刻不拔掉他都睡不踏实。

否之,任毒瘤生长,总有一天要危及生命,拔掉吴三桂是康熙必须做的事。


赛半仙


康熙一朝容不下吴三桂,看似只是康熙与吴三桂之间水火不相容,其实不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必然。

有很多朋友说,康熙之所以容不下吴三桂,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狡兔死走狗烹。吴三桂替大清国扫平了半壁江山,现在大清国安宁了,吴三桂之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必然要灭掉。

二、吴三桂一直有谋反之意。这个观点其实其实存疑的,很多朋友之所以笃信这个观点是因为大部分网友获取这个观点的渠道都是来自于影视剧。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上在康熙没有展露出要削藩意图的时候,吴三桂还是很老实的在做自己的平西王的。至于说暗中积蓄力量一说,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说有是因为哪个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家底丰厚点呢,吴三桂也不例外。说没有是因为,如果吴三桂真的要造反,为什么不趁大清还没有站稳脚跟或者顺治刚死的时候起兵,而要等康熙已经有能力亲政了要削藩了再反。所以很明显,吴三桂是被逼反的,因为造反是要冒着杀头的危险的,但凡能活的下去,没有人会主动找死。

三、吴三桂对西南的统治,已经威胁到了大清对西南的控制。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大清国不容吴三桂这个平西王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于皇帝和藩王来说,自古就是不能并存的,这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必然。

历史上藩王很多,皇帝削藩的事件也不少。比如前朝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不成反被灭。很多明眼人都知道,朱棣虽然是野心家,但是最终反叛也确实是被建文帝逼迫,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假如建文帝没有逼迫朱棣,朱棣主动造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吴三桂其实也一样,如果不是清廷逼迫,吴三桂终其一生恐怕都不会造反。


史海钩沉


不是容不下,换作是你,也一样会这么做。因为在封建社会,从来都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山岂能容得下二虎。

自古异姓封王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刚开始封给你个王爷,是为了笼络你。多一个朋友总比树一个强敌要好,随着天下趋于稳定。王爷的种种隐疾逐渐暴露出来,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后安。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年少时,曾把除三藩、治黄河、收台湾这三大困扰朝廷的难题亲笔写在寝宫的梁柱上,日夜警醒自己。其中削除三藩更是首当其冲,因为三藩问题不解决,后面的事情根本无法展开。攘外必先安内。康熙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三藩问题他根本就绕不过去,而其中吴三桂又是三藩中势力最强大的,其他二藩都在看吴三桂的眼色行事。

吴三桂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满清。顺治皇帝跟他折箭为誓,答应他让他世代镇守云南,永不相负。吴三桂在云南的五华山上筑起了宫殿,奢华直逼紫禁城,俨然就是云南的土皇帝。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国库税收的一多半给吴三桂养兵,就这他还不知足,变幻各种花样伸手跟朝廷要钱。无论康熙怎么节衣缩食,户部还是没钱,没钱你就什么都干不了。此外,吴三桂还在云贵一带私自开矿,铸造铜钱,简直富可敌国。他还插手周边省份的政务,擅自派遣官员,号称‘西选官’。西选官往往会跟朝廷派遣的官员发生冲突,政出多门,搞的地方上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

吴三桂还以西南南明余孽未靖为由,养着几十万枕戈待旦的虎狼之师。私自派人到蒙古去贩马,勾结葛尔丹,走私私盐,铸造兵器等等不法之事应有尽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康熙即使不撤藩,吴三桂依然还会造反,只是时间问题。

康熙皇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三藩就是阻碍大清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不得不处。

其实吴三桂也难 他要佣兵自重,防着朝廷,万一朝廷彻藩,他好有反抗的资本。康熙皇帝也是情势所迫,三藩尾大不掉,他不能坐视国家分裂。从吴三桂的角度来看,除了造反,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交出兵权,解甲归田,或能保全首领。这也是古今所有异姓王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选择题,骑虎难下。但大都是不甘心作俎上之肉,都会选择反抗。成功了就是天下第一人,失败了就是祸及满门。显然,吴三桂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后者。

不管是康熙皇帝也好,还是别的皇帝也罢,只要你想坐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撤藩问题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恨无常


顺治皇帝的时候,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后在康熙元年,吴三桂师出缅甸,擒杀桂王,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被封为亲王,世代镇守云南和贵州。

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他想做“世镇云南”的平西王。

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的统治基本都安定了,国家逐渐走向正轨,这个时候,清政府的康熙老大就看在云贵拥兵自重的吴三桂和其余耿精忠、尚可喜这几个藩王怎么看都不顺眼了,为什么呢?大局都已经稳定,但吴三桂、 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个藩王都是拥兵自重,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啊!

于是康熙皇帝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于是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就尖锐了。

1673年,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且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决定下令“撤藩”。

之后,吴三桂造反,康熙很快就摆平了乱兵。


大江侃历史


很简单的道理!

不是清朝容不下吴三桂那个人,而是容不下吴三桂所代表的三个汉人异族王。

如果不削三藩,之后他们的王位一直会传给子孙后代,时间一久,就会造成实际上的独立和武装割据。所以,从清王朝统治阶层考虑,所以必须尽早拿下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汉人王,才会保证清王朝的长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